未来,我们为谁工作?
文丨大胯 · 主播丨北屿
2018年9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18未来就业》报告,指出在2018年至2022年有四大技术进步将会占据主导地位:高速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云技术。
根据历史的规律:技术的进步势必会催生新的社会经济趋势。其中,人们最为关注的莫过于“未来的工作将会产生哪些变化”。
总有人会看到悲观的一面。比如,《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未来工作的绝大部分都会由机器替代,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将会成为“无用之人”。
当然,也有人会看到乐观的一面。比如,《未来的工作》的作者瑞文·杰苏萨森则认为:被机器和人工智能取代的并不是工作,而是任务。所以,拆解和重构现在的工作才是问题的关键。
内观己心
顺着这个角度来思考,在“人类是否会被机器和人工智能取代”这个问题上,我们讨论的方向可能错了。
人们需要考虑的并不是80%的工作将会消失,而是工作中的30%的任务被机器替代之后,这部分被替换的任务所节省下来的时间,该如何进一步转化为我们人类的任务,从而提高工作产出。
举个例子,在未来,一个明智的销售员应该采取的工作策略是:把被机器替代的重复性任务所节省下来的时间,花在陪伴顾客上,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让关系更加密切,进而工作价值也会提高。
而这只是针对于“全职工作”的情况来说的。随着更多的工作被拆分,企业对于“全职员工”的需求也会逐渐降低。在未来,一个人在为百度或者苹果公司工作的同时,也可能同时在为其他五六家公司工作。
外察世界
英国德勤公司的合伙人伊恩·斯图尔特有个著名的论断:
凡是新科技突破的地方,新科技会让其他领域的职位减少,但另一方面,这个科技本身也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也就是说,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将会发生的是劳动力“转型”,而不是“取代”。
据《2018未来就业》报告:
由于人机劳动分工的变化,到2022年,全球会有近7500万个工作岗位(任务)被取代,但同时将会有近1.33亿的新岗位(任务)出现。
也就是说,许多岗位(任务)实现自动化以后,使用人力成本就会显得多余。在这种前提下,新技术的应用会促使新产品和服务的大规模增长,进而带来新的岗位(任务)机会,最后形成劳动分工的新平衡。这就好比:把我们面前的一份米饭撤走了,却又端来了两份牛排。
到2022年,两类人才的需求会加大:
·一是“更了解机器”的人。比如:数据分析师、交互设计师、机器人工程师、区块链专家、社交媒体专家等。
·二是“更了解人”的人。比如,护理人员、专业客服、培训师、行为专家、文化领域的专家等。
启迪多元思维
既然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发生的是“转型”,它就需要一个转换期和过渡期,在这个阶段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对于中国而言,最大的冲击就是工厂里的工人。随着工厂“机器换人”趋势的来临,国内的富士康、海拉电子、佳世达、中天科技、五菱汽车等大型工厂的裁员潮来势汹涌。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到2020年,近50%的企业全职员工的数量会减少,招聘的方式也会更加灵活,远程办公也将会成为常态。在业务方面,会逐步扩大“外包业务”,由承包商代替企业完成项目。
我们大多数人看到的是消极的一面,而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则认为:“机器替代工人来得正是时候。”
他解释道:
中国的老龄化趋势越发严重,劳动力短缺的时代即将来临,尤其在服务型市场。恰恰由于机器的普及,工人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这些劳动力可以填补到日益增长的服务型市场当中去。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用机器替代人工并实现完整的服务是做不到的,但部分被替代是可行的,这就给“转型”提供了一个过渡期和窗口期。
过渡期和窗口期必然也意味着我们会经历一个“阵痛期”,而“阵痛期”也必然会释放出大量的市场需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再培训”市场。
正心正举
吃米饭用筷子方便点,吃牛排用刀叉就好得多。但习惯用筷子的人,刚拿起刀叉总会觉得有些别扭,需要些时间重新适应。
未来的新岗位(任务)总数增加了,人才的再培训就变得更加重要。报告显示,到2022年,至少有54%的员工需要学会新的技能来适应新岗位的需要。其中,员工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领导力、服务意识等能力将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相应的,我国的劳动力就业政策、转岗培训政策也势必会进行相应的更新与修改。
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
过去我们是“先完成学业,然后工作到退休”。而接下来将会是“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直到退休”。在企业中,“躺在功劳簿上倚老卖老”的现象也将逐渐消失。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未来,需要高度的创造性、协作性、小众的工作还是会留在大城市,大城市依然会成为创新的核心。而由大城市发展出来的新技术又会被人们带到二三四线城市,逐渐覆盖整个市场,如此往复,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圈。
而对于未来的我们,有两个选择:
·一是,带着自己的创造力前往大城市从事创新工作;
·二是,把大城市已经产生的创新带回到二三四线城市,扎实做好创新扩散和普及的工作。
纪录片《徒手攀岩》的主人公亚力克斯·霍诺德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未来的变化当中,我们应该学习的不是克服困难,而是习惯困难。
曾国藩曾提到过一个词叫“躬身入局”,意思是:不要置身事外,而是把自己放到问题当中,变成解决问题的变量。
面对未来的职场,我们要成为一个“躬身入局”的人,在前行的路上,看到其他的“躬身入局者”时,我们就知道他们皆为“我辈中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