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中庸之道”,与“好好先生”无关
文/月月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樊浩
有人说:“'中庸’是儒家最害人的一点,属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因为有了“中庸”,所以社会上才有“好好先生”,为了别人的好评,而失了准则,失了底线;
因为有了“中庸”,所以“犬儒主义”才会大行其道,庸碌度日,或消极避世,或愤世嫉俗;
因为有了“中庸”,所以才会有人信奉“天不变,道亦不变”,才会墨守成规,固步自封;
因为有了“中庸”,所以才会有中国的“伪君子文化”,道貌岸然,沽名钓誉,从而造成道德后退。
可见,世人对“中庸”误解极深,而这种误解,源自于对儒家学说的肤浅认识。
01
“中庸”,不是“中立”
中庸,不是要你在面对问题时保持中立,没有立场。
人们之所以会这样误解,是因为对“中庸”二字的误读。把“中”字解读成“取中间”,把“庸”解读为“平庸”,连起来意思不就是“做人别出头,要保持中立才能左右逢源”吗?
事实上,孔子最看重的就是立场,而儒家也是把“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怎么可能教人失了准则呢?
《论语·阳货》里说:“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所谓乡愿,就是表面忠厚,实际上没有道德准则,只知道媚俗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好好先生”。
一贯宽厚的孔子,把这样的人怒斥为“贼”,可见对这种人厌恶之深。
可见“中庸之道”,根本不是鼓励人们做没有立场的“好好先生”。
02
“中庸”,不是“墨守成规”
中庸,不是叫你信奉祖宗家法,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人们之所以会这样理解,是源于对“中”的误读。“中”,指的是“中正”,但这种“中正”从来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的。
就好像“太极图”里面的阴阳平衡,指的不是任何时候都五十对五十,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孔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这说的就是君子要能因时势和环境随时变通,也就是孔子所谓的“权”,要有灵活性。
很多人一提到儒家,脑海里就会浮现那个抱残守缺的老夫子形象,其实不然。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记录过孟子的一个小故事。有人问他:“嫂子掉水里了,要不要伸手救她?”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可见,儒家早有论述,礼教是要恪守的,但不能不知变通。有权变,不守旧,才能达到“中庸”的要义。
03
究竟什么是“中庸”
既然中庸的精神,既不是中立,也不是守旧,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庸呢?
中庸,是圣贤之道
孔子曾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所以,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一种圣贤才能达到的境界,是要求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依良知而行,循天理而为。
中庸不是不讲立场,而是最讲立场。
遥想在大明时期,宁王叛乱,朝廷里的官员都在观望,而王阳明却坚守住自己的立场,招揽义军,国难当前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
王阳明思想最核心的哲学理论是“致良知”,而这三个字,恰恰是“中庸之道”的重要意义。
中庸,是善于变通
中庸之道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立场,要守住原则,但守住原则不等同于硬着头皮撞死胡同,而是要审时度势,善于权变。
传说北洋时期有一对父子兵,虽然经历无数战役,但却连个伤疤也没留下,原因是他们有一个绝招——装死。
战役一开始,两个人就躺下装死,中枪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父亲告诉儿子说:“军阀混战都是狗咬狗,我们何必赔上性命。”
后来抗战爆发,父子俩的军队也上了前线。在一次战役后,那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可儿子又因为装死而逃过一劫。此时他再去看自己的父亲,才发现父亲倒在血泊中真的死了。
这一次,父亲没有装死,因为这是一次正义之战。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中庸之道”。如若在军阀混战时拼上性命,那么就是毫无意义的付出,属于不知变通,不懂保身;但若在正义之战时依然装死,那么就是没有底线没有立场,等同于卖国。
中庸之道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守住底线,还要学会动脑子,而不是一根筋走到死。
中庸,是不执两端
孔子曾评价子张和子夏两个弟子的性格,说:“师也过,商也不及。”意思是说子张(师)有才华但偏激,子夏(商)过分低调,略显狭隘,从此便衍生出“过犹不及”这一词。
中庸的精髓,就在于一个“度”字,它不是要你在做事时都要五五分,而是要你在做事时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在做人时有分寸感,有界限感。
被誉为“天下第一完人”的曾国藩,就深谙中庸之道。
他曾说过:“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也就是说,如果你过分清高,做人太吹毛求疵,就会“人至察则无徒”,没有朋友,也做不成事;但你太和顺,事事都迁就别人,别人自然也会看不起你,反而失去了自己的价值。
曾国藩便是这样,凭借着中庸之道,在乱世朝廷闯出一席之地,成为了中兴之臣。
中庸,是懂得低调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中庸之道,不是叫你该担当时不担当,而是教你在顺境时保持低调,不可自大。
曾国藩位高权重,但家风严谨,严禁家人利用他的权势谋利,才能传承百代,家风清正;
范蠡助越灭吴,懂得明哲保身,功成身退,才不至于落得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结局。
反观年羹尧炙手可热,却不懂得盛极必衰的道理;《红楼梦》中的贾家,烈火烹油,花团锦簇,终究不过是“千红一哭”的结局。
中庸之道告诉我们,花开最艳的时候就要谢,月最圆的时候就要亏,谁也不可能永远得势。所以,懂得谦和忍让,谨慎小心,懂得在顺境时留后路,才是不二的生存法宝。
古话有言:“君子极高明而道中庸。”
懂得做人低调谦和,守住底线,懂得做事灵活,把握分寸,这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不屑乡愿之人的世俗圆滑,不学犬儒者的庸庸碌碌,方能参透“中庸”的要义,不负天下,不负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