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视野审视人性的“良知”
文/阿立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小尾巴
法国作家雨果说:良心,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生来就有的那么一点知识。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
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圣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无限趋近于完美与和谐,但是现实却以各种羁绊提醒我们:在抵达和谐彼岸的路上,我们障碍重重,前路艰难险阻,风刀霜剑日日相逼,若无过人勇气和智慧,不仅成不了尧舜,连良知都会丢失。
去年6月,安徽芜湖市一位年轻的父亲协助自己的父亲,将年仅九岁的智障女儿沉入句容河水底,致其身亡。2019年6月3日罪犯被检方提起公诉。
此案中有个令人心寒的细节:女孩的书包里有8斤重的砖头。罪犯称,此举是为了减轻孩子的痛苦。
这个理由,明面上的逻辑是:减轻孩子溺水时的痛苦。可潜在的逻辑是:减轻自己良心上谴责之痛。可失去了良知的罪犯,却将其美名曰:让孩子得到解脱。
这样的理由是为自己沦丧的“良知”寻找借口,怀着一线希望争取别人的同情与理解。然而,法律的严酷并不在于无情,而在于不会为这种侥幸买单,法律最后的审判一定会浇灭罪犯最后一丝侥幸企图。
内观己心——偏颇的认知,绝非“致良知”
王阳明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先哲们肯定了人心向善的积极一面,无论是谁,也无论天赋才能如何,只要能精于修身、勤致良知,就能提升自己的修为,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圣人。
而圣人不分大小,无论是被王阳明比作一万金的圣人尧舜,还是九千金的孔夫子,抑或是八千金的比干、伊尹,都在各自“良知”疆界内做到了极致。圣人不分大小,也不存在高低贵贱。
但是,假如过分在乎“一万金”和“九千金”的区别,就失去了良知。王阳明的学生就曾对王阳明发问,咨询“一万金”和“九千金”差距的问题,而王阳明立刻予以批驳。
圣人的徒弟尚且不易察觉“良知”的本义,时常迷惑于事物的表象,从而忽视心灵的真正价值,何况是凡夫俗子呢?
我们必须明确,在有的人心中,“良知”已经不够完整,或残损、或稀薄、或颠倒、或泯灭。在“内观己心”上,有的人双眼是近视的,心灵是残缺的,既没有明朗的认知,也没有了然的觉悟。
在上述案例中,一个心灵迷失、良知不在的人也认为自己是跟随“心”的指引在做事,也认为自己某些行为是符合“良知”的标准的,而且对此并无怀疑,倘若有所怀疑,在最初行为抉择的艰难瞬间,就不会选择最终的做法,也就是说,在我们看来“泯灭良知”的行为,在当事人看来,也许是合适的选择。因为在当事人心灵深处,“真正的良知”早已面目全非。
王阳明心学精髓之一就是“致良知”,他指出人生在世遵循良知引导的重要性,他强调“心”是一切真理的起源,人应无条件地按照“心(良知)”的指引活在天地间。
外察世界——怎么守住“致良知”的意志防线?
为什么?为什么有的人会“无心”、“无良知”?为什么有的人像一个行尸走肉?像一条害虫?像一个被驱使的傀儡呢?
探寻其中奥妙,必须由内而外向世界找答案,即“外察世界”。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可却有极少数例外跌破伦理、道德、法律的底线,坠入无底深渊。
姑且将这些人称为“失足”——他们从公序良俗中意外滑出,成为突破秩序的异端。个人失足不要紧,要紧的是,他们个人的失足会对他人造成损害,所以说,他们具有破坏力。这才是让人遗憾和难过的。
人的基本属性之一是社会性。生活在人类社会肯定要被环境影响,这种影响来自方方面面,每个人都像一株屹立风雨的玫瑰,无时无刻不在吸收阳光雨露、承受风吹雨打,一边被社会爱抚,一边被环境磨砺。
可是在春风和煦与泥沙俱下之中,有的玫瑰意外折损,扛不住生活的考验,跌落枝头成为残花败柳,在夭折的一瞬间,碰掉了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
后天的教育、自我的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每个人生下来天然携带完好无损的“良心”,知善恶荣辱,懂文明礼仪,但是这颗天然的良心又是那样脆弱,很容易被艰难困苦所蹂躏。
意志力决定了一个人面对复杂环境坚守“天然良心”的定力。意志力薄弱的人,在偏离“天然良心”轨道之后,遂将新的起点当作新的良心。
而意志力,则往往与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密切关系。
启迪多元思维——哲学思维是保护“良知”的铠甲
纵使暗夜总在固定时间如约降临,可也有星光璀璨、清风霁月。
一个人于暗夜之中拥有哲学思维,可以发现光明与感动,保持虔诚修行的定力。具备了哲学思维的人一定会明白:
勿以恶小而为之——量变引起质变;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祸相依,苦难与幸福可以互相转化;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坚决不碰道德红线,遵守做人本分。
懂得这些道理,“良知”便获得了铠甲,无论世事如何多变,它皆可以岿然不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养成哲学思维,就要时刻认识到自己的“肤浅”与“无知”,为自己的“良知”打造一件坚固的铠甲,并在生活的打磨中,不断地修缮它。
在面对各种生活考验的时候,用哲学的思维,站在“全息”、“全观”、“全程”三大维度分析“己心”和“世界”,你要问自己:
1、全息:这件事共有多少分析的角度?它此刻对我意味着痛苦,但绝对不存在益处吗?
2、全观:我是否可以借助丰富的策略,在不违背良知的情况下改变它?
3、全程:这件事会一成不变吗?可否静观其变?随着时间推移,因果效应渐显,那我此刻该种下什么因?
人活一世,就在不停地解决问题,你分析一件事的角度越多,你突破重围(短视障碍)的能力就越强,这种突破力恰恰来自于哲学思维。
开启自在之门——通过学习获得智慧,智慧就是光明
王阳明说: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人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生而为人,学习是天职!
愚蠢与无知的日子,是不值得过的。
一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明确自己的“良知”,通过不懈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哲学思维,锻造一副铠甲保护好“良知”,然后在“事上练”不断地强化自己的“良知”。
确立了“良知”的地位,经营好了“良知”,人才真正获得生存的智慧,才不会变成一个不识公序良俗、道德品格为何物的愚痴异类。这样充满智慧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