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厂北迁 哈尔滨成为重要工业基地
1950年10月,“南厂北迁”战略实施,先后有16个大中型企业迁到哈尔滨。一时间,城市里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天际线上烟囱林立。
1950年,哈尔滨众多工厂迅速建成投产并形成生产能力,改变了哈尔滨的工业结构,重工业的比重由1949年的18%上升到32.8%;产业工人增加到195235人。哈尔滨实现了由消费城市向新兴工业化城市转型。
哈尔滨电机厂研制出我国首台800千瓦水轮发电机,开创了新中国制造发电设备的历史。该机组自1952年投产后一直稳定运行至2010年,哈电集团电机公司于2011年将其收回留念展示。
1951年4月,在哈尔滨两座废弃火磨基础上改建而来的“东北机械第十四厂”正式投产,当年生产轴承37万套,为新中国的建设增添了新的力量,这座工厂就是日后中国三大轴承厂之一的哈尔滨轴承厂。
1950年10月,随着“南厂北迁”战略的实施,先后有哈尔滨轴承厂、哈尔滨电缆厂、哈尔滨绝缘材料厂、哈尔滨电碳厂、哈尔滨第一工具厂、松江橡胶厂、建成机械厂、哈尔滨针织厂、哈尔滨电机厂、松江电机厂、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龙江电工厂和阿城继电器厂等16个大中型企业迁至哈尔滨。为了更快更好地建设新中国,干部工人鼓足干劲,让这些工厂迅速建成并形成生产能力。
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瓦房店轴承厂从辽宁复县迁到哈尔滨。两座废弃的火磨改造成厂房,轴承厂当年即投入生产,数以万计的轴承源源不断地送往全国各地,运转在新中国的众多工业设备上。
1951年,刚刚投产不久的哈尔滨电机厂自主设计制造了我国首台800千瓦水轮发电机,开创了新中国制造发电设备的历史,实现了我国水电机组自行设计制造“零”的突破。这台机组于1952年安装在四川龙溪河下硐电站,1959年迁至四川苏雄电站,并被命名为苏雄机组。在1952年投运后的近60年时间,苏雄机组运行稳定,持续发电,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哈电集团电机公司于2011年收回留念展示。历经70年的发展,如今哈电机已成为中国水电制造业享誉中外的著名企业,也成为“中国制造”响亮的名片。
随着这些大中型工厂的迁入,使哈尔滨重工业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转型为新兴工业化城市。除了工业企业迁驻,同时北迁到哈尔滨的还有东北局所属的坦克学校、航空学校、沈阳农学院和一些机关、医院等单位,哈尔滨成为北方重镇和重要的工业基地。
绘制:孙作范 杨剑涛 刘大群党史顾问:边清山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