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山笔记(1)

行山,即行于山野。这个我来香港之后才听说的词,细细品来,却比“远足”、“徒步”更为贴切。行山,路程可长可短、速度可快可慢、路径可易可难;而且香港多山,平地又都建了楼,想到郊外走走,除了下海,可不只剩下行山?行山之目的,或为强身健体,或为登高览景,或为探险寻幽。当然也有像我这样的,选好路径,背着相机,在山谷林间东张西望、上蹿下跳一天,只为寻到几种花、几种草,细细欣赏之后,再心满意足拍下照片。

我在香港嘉道理植物园待了五年,其中一项工作内容,便是植物引种。“利用职务之便”,再加上周末常常跟朋友寻花问草,在香港的五年,别的方面泛善可陈,倒是对香港植物有了个大概了解,也积累了很多照片。上个月辞职,冲破层层关卡回到内陆,如今被关在宾馆开始21天的隔离;告别了香港5平米的房间,也迎来了饭来张口的日子,不过不给自己安排点事情做,还真怕难熬过这三周的闭关生活。索性捡起多年未更新的公众号,写写在香港看过的花草。

开篇从蕨类植物讲起。关于香港蕨类植物的数量,《香港植物志》纪录了210种(香港植物标本室,2004),《香港植物志-蕨类植物门》纪录了239种(李添进等,2003),《香港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报告》纪录了259种(严岳鸿,2012)。我在香港的五年时间里,拍到大约230种。详细介绍如下:

石松科 Lycopodiaceae

1.  Phlegmariurus fordii  福氏马尾杉

石上附生。植株多少下垂;能育叶与不育叶的大小、形状不同,囊穗长而下垂。生于沟谷林下石上。稀有,仅在大东山见过一株。

△ 植株

△ 孢子囊穗

2.   Lycopodium cernuum  垂穗石
土生。具蔓性,主茎常倾卧呈匍匐状;孢子囊穗生于小枝顶端,下垂。生于林缘、灌草丛等开阔环境。普遍。

△ 植株

3.   Lycopodiella caroliniana  卡罗利小石松
湿生。植株较矮小,茎匍匐,能育枝直立,囊穗长圆柱形。生于开阔岩体上的湿润浅土中。稀有,仅在香港岛见过一个小群落。

△ 不育枝

△ 能育枝

△ 孢子囊穗

4.   Lycopodiastrum casuarinoides  藤石松
土生。地上茎藤状,长而攀援,囊穗通常双生,下弯,再排成复圆锥状。生于山坡灌丛或疏林下。少见,见于大帽山、大东山等地。

△ 植株

△ 孢子囊穗

卷柏科  Selaginellaceae

5.   Selaginella biformis  二形卷柏
土生或是石生。具鞭状游走茎;茎、叶轴与小枝下面被灰白色柔毛,茎四棱形。生于低海拔林下。常见,扯旗山石质斜坡上有大片群落。

△ 种群

△ 游走茎

6.   Selaginella delicatula  薄叶卷柏
土生。主茎常红褐色,多水分,质脆;侧叶上面具短刺毛,粗糙;叶背银质。生于林下阴湿处。确限,见于大埔滘、梧桐寨、河背水塘附近等地。

△ 植株

△ 叶背面

7.   Selaginella doederleinii  深绿卷柏
土生。侧叶上面平滑。生于林下阴湿处。常见。根据植物志描述,本种与粗叶卷柏(S. trachyphylla )极近,但本种侧叶上面光滑,需放大观察后鉴定。

△ 植株

8.   Selaginella trachyphylla  粗叶卷柏
土生。侧叶上面具短刺毛,粗糙。生于林下阴湿处。普遍。在香港,本种比深绿卷柏(S. doederleinii )更为常见。

△ 植株

△ 叶片和孢子囊穗

9.   Selaginella heterostachys  异穗卷柏
土生。侧叶基部边缘有微齿,中叶先端渐尖,有短芒。生于林下或溪边阴湿处。少见,见于乌蛟腾、柏架山等地。

△ 植株

△ 叶片和孢子囊穗

10. Selaginella limbata  具边卷柏

土生。中叶一侧呈耳状,边缘全缘。生于林下潮湿处,有时阳生。少见,马鞍山、二东山、扯旗山有比较大的种群。

△ 种群

△ 叶片

△ 中叶

11. 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  江南卷柏
石生。主茎仅基部生根,无支撑根;茎中部以下的小叶疏离,茎轴外露;旱季有时老叶变红。生于中、高海拔潮湿石缝中。少见,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有栽培并逸生。

△ 种群

△ 旱季叶片变红的种群

12. Selaginella tamariscina  卷柏
石生。植株莲座状,干时拳卷。生于溪边岩缝或山地林下石上。少见,大帽山、二东山的溪谷中有较大种群。

△ 种群

△ 失水拳卷的植株

13. Selaginella uncinata  翠云草
土生。鲜叶有蓝绿色光泽。生于林下或溪边潮湿处。少见,见于扯旗山、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可能是栽培后的归化种。

△ 植株

△ 叶片

14. Selaginella kraussiana  小翠云
土生。鲜叶有光泽,但非蓝色。生于林下阴湿处。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有栽培并逸生。

△ 种群

15. Selaginella xipholepis  剑叶卷柏
石生。侧叶基部浅心形,边缘有睫毛。生于林下石上。普遍。

△ 植株

△ 孢子囊穗

木贼科  Equisetaceae

16. Equisetum ramosissimum subsp. debile   笔管草
湿生。地上茎粗壮,节间棱脊表面近光滑。生于溪边湿地。少见。本人尚无法区别本种与节节草(E. ramosissimum),不能确定鉴定是否正确。

△ 种群

△ 分枝

△ 孢子囊穗

瓶尔小草科  Ophioglossaceae

17. Ophioglossum vulgatum  瓶尔小草
土生。不育叶卵状披针形,能育叶由不育叶基部生出。生于草坪或林下湿润处。少见。

△ 林下及草坪种群

松叶蕨科  Psilotaceae

18. Psilotum nudum  松叶蕨
附生。气生茎绿色,多回二歧分枝;叶退化;孢子囊圆球形,三室。生于树干或岩石缝隙。少见,见于西贡鸡公山、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等地。

△ 植株

合囊蕨科  Marattiaceae

19. Angiopteris fokiensis  福建莲座蕨
土生。大型草本;叶柄基部有肉质拖叶状附属物;叶二回羽状;孢子囊群边生,2列生于小脉上。生于林下或溪边阴湿处。较少见,多见于溪谷石涧。香港的某些种群,叶缘具倒行假脉,可能是本属的其他种类。

△ 植株

△ 长孢子的羽片

△ 孢子囊群

紫萁科  Osmundaceae

20. Osmunda angustifolia  狭叶紫萁
石生。叶一回羽状;孢子囊群生于叶片中部或中部以上;不育叶边缘疏生整齐的锯齿。生于溪边石缝阳光充足处。少见,见于大东山、香港岛等地的石涧。

△ 植株

△ 孢子叶

21. Osmunda banksiifolia  粗齿紫萁

土生。不育羽片边缘有粗大开展的三角形锯齿。生于林下阴湿处。稀有,本人未在野外见到,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有栽培。

△ 植株

△ 孢子叶

△ 孢子囊群

22. Osmunda japonica  紫萁
土生。不育叶二回羽状,能育叶与不育叶分开;夏季过后叶片常枯萎消失,下一年春天再生新叶。生于林下路旁或灌草丛中。常见。

△ 植株

△ 孢子囊群

23. Osmunda mildei  粤紫萁
土生。叶二回羽状;小羽片基部大部分与羽轴合生,顶生小羽片狭长;能育叶位于不育叶的下方。本种是华南紫萁(O. vachellii )和紫萁(O. japonica)的天然杂交种。稀有,大帽山、河背水塘附近偶见,孢子叶未见。

△ 植株

△ 叶片

24. Osmunda vachellii  华南紫萁
土生。不育叶一回羽状,全缘;能育叶位于不育叶下方。生于溪边、林下或灌草丛。普遍。

△ 植株

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

25. Abrodictyum obscurum var. siamense  广西长筒蕨
土生。叶三回羽状细裂;叶柄上部具狭翅;囊苞漏斗形,口部膨大,囊托粗壮、伸出。生于林下溪边土壁上。少见,最大种群位于大埔滘。

△ 种群

△ 植株

△ 孢子囊群

26. Crepidomanes latealatum  长柄假脉蕨
石生。叶二回羽裂;叶柄有翅几达基部;沿叶缘无连续的假脉,叶边与叶脉之间有断续的假脉。生于山谷溪边岩石。较少见,见于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梧桐寨等地。

△ 种群

△ 叶片

△ 孢子囊群

27. Crepidomanes minutum  团扇蕨
石生。叶团扇形至圆肾形;叶脉辐射而出,多回叉状;囊苞漏斗状。生于山谷或林下阴湿石壁。常见,见于大埔滘、坳背湾、大刀屻等地。大刀屻有种群的叶片比常见团扇蕨叶片大一倍,有待进一步鉴定。

△ 种群

△ 团扇蕨与 “大号团扇蕨”

28. Hymenophyllum barbatum  华东膜蕨
附生。叶片卵形,二回羽状深裂;叶柄上部具狭翅,叶轴具阔翅;裂片边缘疏生尖齿。生于近山顶有苔藓覆盖的石上或树上。少见,见于凤凰山。

△ 种群

△ 孢子囊群的囊苞

29. Hymenophyllum polyanthos  长柄蕗蕨
附生或石生。叶柄具狭翅,囊苞尖头。附生于近山顶苔藓林石上或树上。常见,凤凰山有较大的种群。

△ 种群

△ 孢子囊群

30. Vandenboschia striata  南海瓶蕨
石生。叶片三至四回羽裂,叶柄长,囊苞管状,稍膨大。生于林下阴湿石缝中。少见,见于梧桐寨、大东山等地。本种归并了管苞瓶蕨(V. birmanica)和华东瓶蕨(V. orientalis)等种类。

△ 植株

△ 孢子囊群

△ 叶柄

里白科  Gleicheniaceae

31. Dicranopteris ampla  大芒萁

土生。羽片基部具明显的蓖齿状托叶。生于山地林下。少见,见于大帽山。《香港植物志-蕨类植物门》鉴定为大羽芒萁(D. splendida),但大羽芒萁叶片各回分叉处两侧无托叶状的羽片。

△ 植株

△ 羽片

32. Dicranopteris linearis  铁芒萁
土生。主轴分叉多次;羽片背面光滑少鳞片、第一次分枝处无托叶状羽片。生于疏林下或林缘。常见,见于凤凰山、八仙岭、大帽山等地。《Flora of China》将其归并到芒萁,虽然两者有些种群存在过渡现象,难以区分,但典型的种群形态差异明显,似乎不应归并。

△ 种群

△ 植株

33. Dicranopteris pedata  芒萁
土生。主轴分叉1至3次;羽片第一次分枝处有托叶状羽片。生于疏林、林缘、灌木丛及荒坡等开阔环境。常见。

△ 植株

△ 孢子囊群

34. Diplopterygium blotianum   阔片里白
土生。近羽轴顶部的小羽片常逆向延伸;小羽片有短柄;裂片与小羽轴呈直角;叶面无毛,下面疏被棕色星状毛。生于林缘或路边阳光充足的开阔地带。常见,香港未纪录本种,可能误定为其他物种。

△ 种群

△ 叶片

△ 孢子囊群

35. Diplopterygium cantonense  广东里白
土生。裂片与小羽轴呈45至60°角;裂片基部汇合,不裂至小羽轴;叶两面无毛,叶背灰白色。生于林缘、溪边或路边阳光充足的开阔地带。常见。

△ 种群

△ 羽片

△ 羽片背面

36. Diplopterygium chinense  中华里白

土生。羽轴、小羽轴及裂片下面密被红棕色鳞片;小羽片几无柄;小羽片基部的1对裂片有时会再分裂成篦齿状。生于海拔较低的疏林或路边。

△ 羽片

△ 羽片背面

△ 拳卷的幼叶

37. Sticherus truncatus  假芒萁
土生。叶轴为无限生长,并为多次二叉分枝;除第一回主轴外,其余各回主轴两侧有篦齿状裂片。生于溪边开阔处。少见,见于马鞍山、凤凰山低地。

△ 种群

△ 植株

△ 羽片背面

海金沙科  Lygodiaceae

38.  Lygodium flexuosum   曲轴海金沙
土生。不育叶和能育叶一型,奇数二回羽状;连接羽片与叶轴的短矩长约1mm。生于山地疏林或灌丛。常见。

△ 植株

△ 孢子囊群

39. Lygodium japonicum  海金沙
土生。不育叶和能育叶二型,奇数二回羽状;连接羽片与叶轴的短矩长约2至3mm。生于山地疏林、灌丛等开阔地带。普遍。

△ 植株

△ 孢子囊群

40. Lygodium microphyllum  小叶海金沙
土生。不育叶和能育叶二型,奇数一回羽状;末回小羽片的基部有关节。生于山地疏林、灌丛等开阔地带。普遍。

△ 种群

△ 羽片

41. Lygodium circinnatum  海南海金沙
土生。不育叶和能育叶二型,二叉掌状深裂;叶缘有细锯齿,无软骨质狭边。生于山地疏林、灌丛等开阔地带。少见,仅见于青山,孢子未见。

△ 植株

△ 羽片

蘋科  Marsileaceae

42. Marsilea crenata  南国田字草
水生。羽片4枚,十字排列;羽片边缘多少波状或片裂;孢子果着生于叶柄基部。生于水田、池塘等湿地生境。少见,见于大屿山水口。未见到孢子果,根据羽片非全缘定为本种,不能完全确定。

△ 种群

槐叶蘋科  Salviniaceae

43. Salvinia cuculata  勺叶槐叶蘋
水生。浮水叶形似槐叶,宽大于长,直立,沿主脉纵折内弯成勺状;孢子果簇生于沉水叶基部。生于水田、池塘等湿地生境。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有栽培。

△ 种群

△ 孢子果

△ 叶背面的茸毛

44.  Azolla pinnata subsp. asiatica   满江红
水生。主茎不明显,呈假二歧分枝;叶互生,覆瓦状排列成2行,冬季常变成红色。生于水田、池塘等淡水湿地。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有栽培,未见孢子囊果。

△ 种群

△ 植株

瘤足蕨科  Plagiogyriaceae

45. Plagiogyria japonica  华东瘤足蕨
土生。叶片一回羽状,羽片彼此分离;羽片基部下侧分离,上侧略与叶轴合生,略下延;顶生羽片特长。生于沟谷密林。稀有,仅见于马鞍山。

△ 植株

△ 孢子叶

△ 营养叶

46. Plagiogyria tenuifolia  华南瘤足蕨
土生。叶一回深羽裂达叶轴;不育叶羽片基部阔,与叶轴汇合;能育叶比不育叶高,羽片线形。稀有,仅见于马鞍山。《Flora of China》将该种归并于镰羽瘤足蕨(P. falcata),但该种比后者小,形态也不同,似乎不应归并。

△ 植株

△ 孢子叶

△ 营养叶

金毛狗蕨科  Cibotiaceae

47. Cibotium barometz  金毛狗蕨
土生。茎干短粗,密被金毛,因此得名;囊群盖两瓣,形似蚌壳。生于次生林、林缘或溪边开阔处。普遍。

△ 植株

△ 羽片

△ 孢子囊群

△ 根状茎

桫椤科  Cyatheaceae

48.  Sphaeropteris lepifera  笔筒树
土生。树蕨,乔木状;叶片脱落后在茎干留下大而整齐的椭圆形叶痕。生于山谷阳光充足处。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有栽培。

△ 种群

△ 孢子囊群

△ 叶痕

49. Alsophila denticulata  粗齿桫椤
土生。茎干短而横卧;小羽片深裂,裂片边缘具粗齿;小羽片主脉及裂片中脉背面被泡状鳞片。生于山谷林下。稀有,见于九龙坑山。

△ 植株

△ 孢子囊群

50. Alsophila podophylla  黑桫椤
土生。茎干短或无;幼叶形态变化较大;通常二回羽状,小羽片浅裂或仅为波状。生于林下溪边或沟谷。少见,见于八仙岭、马鞍山、凤凰山、大东山等地的沟谷。

△ 叶片

△ 孢子囊群

51. Alsophila spinulosa  桫椤
土生。树蕨,乔木状;叶柄密生短皮刺,下部宿存。生于林下溪边或沟谷。少见,见于梧桐寨、大埔滘、甲龙林径等地。

△ 植株

△ 叶柄

△ 孢子囊群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属特征笔记

    去年年初,我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学习蕨类植物的特征,因为一个属的描述往往很多,我挑选了最重要的特征,主要是着生方式,叶子的分裂,叶脉,孢子. 主要查看的资料是 1.<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

  • 每天学习一种中草药--一朵云〖蛇不见〗

    阴地蕨别名: 一朵云.花蕨 独脚蒿.冬草 独立金鸡等 植物识别 根状茎短而直立,有一簇粗健肉质的根.总叶柄短,长仅2-4厘米,细瘦,淡白色,干后扁平,宽约2毫米.营养叶片的柄细长达3-8厘米,有时更长 ...

  •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观察指南】

    1400字,图82张 阅读需要6分钟 请转发,再收藏 蕨类 一.主要形态特征: 1.幼叶拳卷: 为了保护幼叶,防止食草动物啃食或昆虫侵害,蕨叶在发育时往往拳卷并逐渐展开.苏铁类也有幼叶拳卷现象,需要注 ...

  • 香港行山笔记(7)

    本篇继续介绍香港蕨类植物,包括三叉蕨科.条蕨科.骨碎补科和水龙骨科四个科,这也是"香港行山记"系列蕨类篇的最后一篇.蕨类篇共记录香港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15种. 另有黑心蕨(Dory ...

  • 香港行山笔记(6)

    起名是个技术活.男<楚辞>.女<诗经>,一个高大奢华有内涵的名字,需得引经据典,从国学典籍中慢慢扒拉.去年的家长可能扒拉了同一本古书,一下子多了上万个"奕辰" ...

  • 香港行山笔记(5)

    上篇提到寻找蕨类植物"种子"的故事.我们知道蕨类植物叶片背面的"粉尘"是其孢子,孢子扩散到适宜的地方,在合适的条件下萌发成为配子体,成熟配子体上可产生精子器.颈 ...

  • 香港行山笔记(4)

    莎士比亚的戏剧<亨利四世>中,哈尔王子.福斯塔夫和波因斯策划抢劫过路的商人.为了说服旅馆掌柜加入,福斯塔夫的随从对旅馆掌柜说:"咱们做贼就像安坐在城堡里一般万无一失:咱们已经得到 ...

  • 香港行山笔记(3)

    本篇继续介绍香港的蕨类植物,包括金星蕨科和乌毛蕨科. 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 109. Parathelypteris angulariloba  钝角金星蕨 土生.叶二回羽状, ...

  • 香港行山笔记(2)

    香港天上多雨,地上多山,水对山的冲刷,便形成一条条沁入山体的沟谷溪流,被称为"石涧".行山圈有"香港九大石涧"一说,至于是哪九大,仁者见仁,有不同的版本,常见说 ...

  • 香港行山打卡點整合

    疫情期間大家都多咗好多時間探索香港,都多左行山. 繼上次整

  • 【蒲台島一日遊】欣賞香港南極之美:蒲台島攝影打卡、行山攻略及詳細交通資訊 | ReUbird 香港玩...

    香港四面環海,擁有數以百計的島嶼,週未假期想登島遊玩,當然不得不提位於香港最東南端的小島 - 蒲台島:蒲台島地勢較平坦,花崗岩地質,適合男女老少踏足小島,逃離城市的喧囂,擁抱大自然!今日就等 ReUb ...

  • 【香港離島遊】東龍島行山一日遊|文獻石刻|白崖|肚臍洞|崖下秘洞|噴水岩|炮台|燈塔|雞乸石 | WAHK | 環遊香港

    想遠離煩囂,唔少人會選擇到離島郊遊行山,呼吸新鮮空氣,所以今次帶大家黎東龍島,可以行山之餘,有唔少靚風景打卡位影相位.除咗有絕美環海景色,水質清澈,南部嘅峗峨壯麗景觀甚至有一刻會令你覺得去咗旅行. 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