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城随想
黄城是君召乡的一个村落,也是历史古迹。可惜,多次匆匆路过,并没有机会前往。
春天来了,天气转暖,和好友一起仔细看了这片千年古迹,颇多感慨。
最早看到“黄城”一词,出自《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散文曾列于《古文观止》第一篇,我对其印象深刻,是因为母亲偏心而导致国乱的故事。我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词语:一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个人作恶多了,自有老天会惩罚你。一个是“掘地见母”,郑庄公为了孝道,又不伤自己面子,就从地下打了个通道,和母亲相见,可见中国的孝文化由来已久。郑庄公和其母亲也真是两个有意思的人,两个见面之后,还有两句台词,郑庄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那个偏心的母亲姜氏出来之后,也歌曰“大隧之外,共乐也泄泄!”真是官场上的人物,懂得忍让,懂得如何顾全自己面子,更懂得如何说话,不伤害别人,也顾及了自己。当年,我读这篇文章时,还很年轻,心里想道,这俩人咋这么不要脸呢?
附近村民说,传说“掘地见母”中的“城颍”之地,就是这个君召的黄城,如此说来,这个黄城名号可谓不小。对此,我没有详细考据,但是,和君召乡相邻的颍阳镇不过三五里地,古称颍阳县,郑国也离此不远,传说的颍考叔也许在此,说这个地方为黄城,想来也许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这样算来,黄城也该有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了。
城墙后面是连绵的马鞍山,城墙东西两面,是两道深深的壕沟,放在古代,就是天然的护城河了。这座城池,安全而牢靠。
这是一个土城墙,最高处约有四米多高,虽有缺口,仍能看出城墙的大致所在。这个面积,今天看来,不过一个小小农庄大小,但放在古时候,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过去,近20万平方米的土地,这应该是个规模相当可观的城。黄城的城墙是用黄土夯成,从侧面还可以看出遗迹。城墙上面长满了芳草杂树,有人还在城墙下面掏了个洞,想必是后人居住,或放置杂物的吧!如今,一切都是寂静的,四处不见人声,不见车马,不闻鸟鸣,以前的古城成了废墟!
虽是初春,草尚没发芽,花儿也没开,四周仍显荒凉。城墙之内是一片麦田,绿油油的麦田安静地铺放在黄城之内,在微风吹动下频频摇动。我推断说,这座城内,以前一定住了很多人家,我说的以前,就是一百多年前。一百多年前,这座古城一定一直有居民居住,要不?它怎么会保存得如此完好?再说,如何平整的土地,如此温暖、安全的地方,老百姓怎么会一直让它荒废呢?我老家所在的村落,也有城墙,不过那个城墙,全是用石头堆沏而成的。中原之地,雨水相对还是很多的,遇到雨季,这种土城墙很容易被冲毁,不可能会维护很长时间。这座古城墙保存得如此完好,一定是经过老百姓经常修缮,不断维护,才保存至如此模样。想到千百年来,许多贵族在此居住,车马飞驰,该是多么的奢靡与繁华。或者百姓在此劳动,鸡鸣狗叫,也该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场面。谁与想到,时光境迁,如今,谁也想不到是这般光景!
但如今的古城,是完全被废弃了,除了这片麦田,再也不见人影。
不要说这荒凉的古城了,即使村里的年轻人,也都先后涌入城里去了,很多盖得很好的村落里,也只有年迈的老人看守了,谁还有兴趣流连这座古城?古城的繁华,古城的荣辱,古城的兴衰都渐渐淹没在历史之中,很少人来翻检了。“多少辛酸事,都付笑谈中”,看着绵延的城墙,望着墙头萋萋芳草,不由得也心有戚戚也!
古城的南方,有些坟墓,同行的好友也说,这些地方,也许是风水宝地。古人看定的地方,一定是很适宜生存的地方。据老乡说,古时候,这个地方很神,有条街称之为扁担街,街东边死去一人,不久,西边一定也会死去一人。听得,心生恐慌。风水,什么才算是最好的呢?即使有块好的地方,也需要有合适的人,合适的时间相配合,如此天时、地利、人和凑在一起,才会做成相样的事情。身后之地的选择,也不过是给活着的人们一些希望罢了!
告别黄城,离古城不远,有座中岳行宫。
听当地人说,原来,只是座小庙,香火很盛,逢年过节,附近百姓都来祈福。后来,有人对其大加修整,就有了如今的几进院落,红墙蓝瓦,金碧辉煌。
我们悄悄走进去,庙里前后没有几人,非常安静。院落的西侧立着一排高大的石碑,都是为捐资修庙者所立,多者捐有百万,可见民间信仰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给老百姓一些信仰附着的地方还是很好的,当他们有了幸福,可以借以分享;当他们有了委屈,也有地方倾诉;很多时候,他们在这里走走,会更坚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心里一定会更从容。
如今的城市已和两千年前的“黄城”不再是一个概念了,即使农村,也悄悄地进行着改变。在时间的河流里,我们单个人,是多么的渺小?拼尽力气,走过一生,在历史的长河里,也许还照不见自己的影子!可是,谁活着是为了历史呢?我们没有必要向世人证明:我曾经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