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悟透切实可行的生命规则,才是智者的修行境界
一、
人生最好的修行并不是离群所居去追求诗和远方,而是能够安守于当下,活好当下的人生。
人生何为道?道并不是脱离实际,完全存在于虚幻世界的空洞玄论,而是切实存在于生活之内,真正能够影响我们人生的根本,所谓悟道,就是悟透生命本来的法则。
不管是道家的无为,还是儒家的中庸或者佛家的随缘,它们的智慧核心都不是完全脱离世俗而存在的又深又玄的“道”,而是切切实实能够影响自己,让自己更好的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智慧。
《围炉夜话》之中有一句话,叫: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讲性命之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有追求功名利禄之心的人,不一定能享受到琴棋书画的乐趣;但是讲求生命形而上境界学问的人,却不能没有经世济民的才干。
很多人经不住世间功名利禄的诱惑,总想得到功名富贵,这样的人不管他最后的结局成功与否,但是他都会损失一件事情,就是享受当下人生的悠闲乐趣,因为在他追逐繁华的匆忙脚步之中,没有时间去享受琴棋书画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这是一个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并没有所谓对错,即便他错过了琴棋书画的雅兴,但是他也能成就人生功名富贵之利禄。
而这句话重点所指的智慧,则是在下半句之中:“讲性命之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
即便一个人的心思完全存在于论述生命的意识层面之中,但是也不能在完全背离现实的基础上,去追求纯粹的精神世界。必须要在兼顾当下时势的同时,具备在这个世间生存的能力,然后再去修养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且以此来指导自己正确认识自身,客观处事,以便于让自己更好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所以好的修行状态,绝对不是脱离世俗的谈玄论道,而是让自己具备切实可行的正确思想。
儒家提出一个智者状态,叫:内圣外王。
所谓“内圣”,就是内在具备圣贤之心,“外王”,就是外在实行处世王道,两者结合才能塑造一个更值得推崇的人生状态。
如果只有内圣没有外王,那么就是空有才能而无法施展,或者只是具备了一个从未实践验证过的才能,这样的内圣缺少了几分力量。
如果在忽略内圣的同时,一味追求外王,便会形成本末倒置的愚昧认知,因为内在没有认知世间规则的明性之心,外在就不可能有行使王道的真正力量。
二、
诸如李泌的人生态度,唐朝时期的李泌演绎了一段出世入世的人生佳话,也诠释了内圣外王的高超智慧。
李泌有一首《长歌行》: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这首词的大意就是说:天地覆盖我、承载我、养育了我,是有意还是无意呢?有人辟谷追求成仙,而有人只是追求功名利禄。怎么得到富贵还不离去,只做一个有义气的男人呢,大丈夫生生世世应该追求精神,这才是深远的谋划,能够像范蠡一样成名之后,在五湖泛舟,那才是应该追求的人生境界。
李泌的一生中,因为许多原因而多次离开朝廷,而在这几进几出之中,除了体现出他屡蹶屡起,屹立不倒的智慧之外,更难得的是他身处于那个战乱频频,人生蹉跎的时代,依然能够保持顺应外物,无我无己的至上境界,不管经历了多少岁月流转,外在依然保持平静的人生境界。
而李泌这首词所蕴含的,就是高于世俗的人生境界,这既是他本人一生的写照,也是对于后人最好的忠告。
王阳明有一句话叫:我亦爱山仍恋官。
王阳明创造的阳明心学,作为心性儒学,他强调的就是生命活泼的灵敏体验,也就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在入世之时且能保留淡泊之心,就像他自己的人生状态一样,平国安邦,著书立说,比其他文人多了一份威武,而又比其他武者又多了一份修心大才,这才是一种内外兼顾的圣人状态。
俗人有俗人的智慧,道人有道人的清高,但是最好的状态,就是能够在俗世之中修行,因为道的本质就是解决人生的困惑与未能窥见的规则。
若能在俗世之中修行,不仅能用更高远的境界来审视俗世之中的困惑,解决俗世的痛苦,且能在俗世之中建功立业,为百姓造福,这样既不会让自己坠入空谈玄论的虚妄之中,也不会让自己只具备了凡夫的愚昧。
让身在尘世的同时也能让心在世外,这才是智者之境界。
作者|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