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病为标,心病为本,“身心同治”是关键
大家都知道身心是相互干涉相互影响的。
“人逢喜事精神爽”说的就是身体的能量场和心理的能量场是正相关的。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 很早就肯定了人的生理与心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医理论中的"形神合一"、"整体观念"、"情志与五脏相关"等学说都蕴涵着丰富的心身医学理论和思想,并体现在疾病的诊治与预防等各方面,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得到公认。
中医治病很明确的分了两种,一种是医心,一种是医病,这两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身体是物质基础,心是上层建筑。
治病的时候不能片面的分开,心病不除,身体的病即使治疗好了也只是暂时的把症状消除了。身体的病不除,心病即使好了也会很快反扑。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不能低估。只有身心健康,人们才能乐观、坚强、平静地生活,才能正确地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外邪不侵
就是说,人不可妄想,不可胡来,不该是你的就不要强求,非分的欲望放下了,正能量生发起来,才可以固守心灵家园,外邪没有入侵的机会;否则,心里没有正能量,不攻自破,身体得不到正确的指令,怎会不得病呢。
一个疾病或疼痛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段经历或是一个事件
当内心和身体处于失衡状态的时候,我们一部分的生命能量被阻塞停滞了,就会被看成一种纠结,并在体表组织形成相应的结索。这些结索的存在又进一步阻滞了生命能量的正常流动,从而引发不同的病症。
心理问题,时间久了会在躯体经络上有所呈现:
比如有些中考、高考的学生,或者面临重要决策的上班族经常会感到胃痛,吃了胃药也不见好转。这大多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以焦虑症和抑郁症居多。
过于劳累,或受到某种挫折打击,产生了心理障碍,很多人都会有胃胀、胃痛等不适感。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服用何种胃药,甚至进行手术也很难彻底消除症状。
同理,躯体有病,会影响情志,比如说癌症患者90%是吓死的,心态好的人恢复健康要比心态差的快。
一个人总是被他的内心打败而不是外界给他多少伤害
很多癌症病人的病情恶化,是从他得知自己患癌之后。
大多知道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后,常常处于恐惧状态中,惶惶不可终日,有的人甚至以泪洗面,寝食难安,心神不宁,听信广告,四处求医,过度的反应往往使病情加重。
其实,肿瘤从潜伏期到转归期有无数种可能,但有的医生喜欢强调最不好的结果,患者听到之后,他的念头和思维就被这个最坏的可能性紧紧抓住,天天在恐惧之中,有时候,成了心理学所说的所谓「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你相信事情会如你预料的情况发展,你会有意无意地采取加强的措施,最后正是你自己促使了这个预言的实现。
「恐则气下」,本来正气就弱,人在恐惧之中,整个人就会是纠结、紧张的,恐慌会进一步降低免疫力。
中医治病重视心理调适,除针药治疗外,还非常重视“话疗”,故有“治病先治心”之谓也。
人患病以后其复杂的心理活动造成的心理压力常常影响疾病的恢复,甚至使疾病加重或病情恶化。
因此,要解决问题,先要改变身心相互作用的方向,不管是抑郁或强迫或癔症或焦虑,要想彻底治愈,必须要身心同治,不要让身心的负面影响正面,而是反过来,让正面影响负面,让正能量驱赶负能量,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则健康指日可待。
比如有的人上一天班从来不会感觉累,但是如果有一件事让他产生恐惧、感到压力,那一天工作下来就会无精打采、眼睛酸涩,感觉非常疲惫。
中医里说“恐伤肾”,肾一虚人就会感到恐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强健肾经和心理疏导共同解决。
医生通常会积极的的鼓励病人,运用中医技术予以治疗,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能够配合医生治疗,让患常见病者恢复健康,让患绝症者正确面对困难,增强抗病勇气,综合调治,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
人的精神力量在战胜疾病和困难的时候,有着难以想象的强大力量。
意志坚强,求生欲望强烈的人治疗效果往往更好。思虑重重,思想压力过大,觉得活下去意义也不大的人,常常用药对症、治疗措施正确也疗效不佳。
熙桓心理
疾病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不是单一条件,而是多种条件下产生的。
中医的临床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身心同治”是中医治愈疾病的捷径。
身病为标,心病为本,标本兼顾,才能收到预期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