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亿之后,中国电影怎么继续增长?
4月18日,2021年全国电影票房正式突破200亿。
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只有《哥斯拉大战金刚》一部外语片。在缺乏重量级引进片的情况下,国产片的表现给了市场一定信心。另一个方面,这200亿大多依靠元旦档、春节档和清明档获得,档期之外的电影院依旧冷清。
即将到来的拥挤五一档,以及来势汹汹的引进片《速度与激情9》,将会推动票房继续增长。有多位从业者表示,即使进口片无法达到疫情前的供给程度,只要国产片能延续开年的良好势头、持续稳定发力,今年的大盘总票房也有可能制造新的惊喜。
因IP影响力极有可能取得高票房的《速度与激情9》
去年疫情发生后,今年是一个新的完整的电影年。市场真正复苏,200亿的票房成绩只是开始,国产片的工业化和类型化都还在路上。从贡献了200亿票房的四分之一的《你好,李焕英》到清明档爆款《我的姐姐》,就可以看到亲情题材和女性导演在变成行业的新变量。
在4月21日,毒眸和聚影汇联合主办了以“出圈:'电影+’与'+电影’”为主题的沙龙,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作为主持人,与制片人、劳雷影业总裁方励,电影发行人、聚合影联总裁讲武生,娱乐化思维倡导者泊明和毒眸主编吴燕雨四位嘉宾,围绕着电影出圈方法论、营销赋能电影和保护新导演等话题展开讨论。
以下为四位嘉宾的发言观点实录。
方励:我们要重新定义电影的类型
我没有见过任何一个行业,像电影行业这么有魅力。因为我们从中赚取了快乐和生命。当我们死了,电影还在。如果我们做的电影能打动观众、被观众认同、大家能共情,同时又记录了这个时代。
做电影的首先想的不是票房,而是电影的品质。不能传承的电影,无法称之为文化和艺术。我自己的价值观念的天平,最重要的砝码是情感。人只有为情、为快乐、为情绪而活,才能叫人。
做产品的时候讲究设计精美、考虑受众的情绪,做电影的时候是一样的。和一些年轻导演交流的时候,我常说,当你想换取广大观众认同的时候,就得给观众礼物,这个观众的礼物就是娱乐。
凭借出色的情感输出感动观众的《你好,李焕英》
做大众电影,首先要知道电影同时是一个传媒,怎么样让观众愿意坐下来两小时不玩手机、不聊天不接电话,听你讲故事?一定要给观众礼物。创作者的“私货”部分不能超过1/3,其余2/3都是要给观众的礼物。
中国电影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充满了故事和素材,所以我们在学习好莱坞的工业经验、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自己的民族特点,我们的电影一定要有个性。
我今天最想说的一个话题是“类型”。我们一讲类型就想到港片,想到好莱坞类型片,为什么内陆没有自己的类型片呢?观众每天进电影院,不是只看看搞笑的、警匪的、打斗的、武功的。我们的历史太多姿多彩了,随便一回头看,就是让人震惊的历史。
中国是新兴电影市场,把这个(类型的)机会给年轻人,给我们的民族和历史。我们自己要重新定义电影的类型,不要只是跟风。刚好这个时代,没有寡头的垄断,中国的电影市场是年轻一代的机会。谈重新定义类型,就是给我们的历史多一点机会,给我们观众多一点机会。
方励在现场讲话
当我们大谈市场和营销的时候,不能忘记创作者。他们是非常稚嫩的,需要很大的力量去呵护和保护。这些稚嫩的、有想法、有自由思维的年轻人创作者,很多人完全被挤压在角落,连呼吸都没有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很残酷。
这些年轻有才华的电影人,应该被给予机会和帮助。商业运作毫无疑问,但中国电影基金会一定要起作用,去给年轻的创作者帮助和机会,比如艺术院线,青年创投。仅仅给一点奖励是不够的,而应该是在电影工业里面,有这样的(扶持帮助)体制。
讲武生:营销赋予产品生命
我之前就有一个观点是,三类企业做产品,二类企业做概念,一流的营销应该要做精神。其实精神层面的产生,要从娱乐化开始,娱乐化本身是一种沟通价值,是一种沟通的方法。娱乐性是电影的桥梁,是跟消费者沟通的一个工具。
因为大家需要快乐,它的传递是最有价值的,最有渗透力的。好莱坞用他的方法让观众买单去接触他的文化,我们也要让世界人民听得懂中国故事。
电影是方式之一,在两小时的封闭空间,让人完全接受一个完整的故事,让你开心地去接触里面所有观点、精神价值和内涵,所以我们需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的类型电影。
讲武生在现场讲话
这其中,娱乐化营销很重要。同样是卖荔枝,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马上上升格局。“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话把它提升到一种精神层面——好的影片无非是传达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价值。
营销要让电影情感与观众之间产生交流,所以我们的产品营销在过程中,所谓的跨圈和破圈,最本质的东西都是赋予产品生命。
泊明:电影是产品,也是作品
电影这个行业卖什么?学营销的人都知道,要研究用户的需求。以前大家买东西可能只是考虑有没有用,现在更多的消费者,尤其90后或者00后,买东西更偏重于喜不喜欢。《消费者行为学》里面专门说过,用户买东西除了有实用性的需求动机,还有一个享乐性的需求动机,意思就是愿意为娱乐买单。
这是电影业或者说娱乐业存在的一个基础。因为每个人有娱乐的需求,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需求,也有趋乐避苦的需求,这个就是最基础的来源。所以电影如果加上一些让用户更满足、更快乐的东西,用户就愿意为它付出更多的钱。
我们电影里的娱乐有很多维度,比如趣味性,所有的娱乐作品要有趣,满足用户的好奇心,一部电影如果没趣我们不看;然后有美感,能不能传递美;另外它有没有传递情感,有没有价值观的输出,有没有故事性,这些都是娱乐性。
泊明在现场讲话
当然电影在做产品的时候,也有做“作品”。如果产品没有作品思维的话,只卖功能是做不好的。电影做不好就是信息垃圾,变不成作品。我们想一想,的那些豪车、包包,经常有经典款,一卖几十年的,它们就有作品的感觉,因为里面除了功能性之外,有自己的审美、自价值观,有自己的故事。只有这些东西,才会让一个产品成为作品。
吴燕雨:国产电影也要有品牌理念
讨论电影出圈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到底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圈?这个圈在哪儿?
根据毒眸和灯塔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电影市场用户报告》,2020年中国电影市场占比最多的用户是20~24岁的用户,占比29%,30岁以下的观众目前已经是电影市场6成以上的受众了。我们的存量用户已经发生变化。
2020年第一次走进电影院的新用户,24%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用户,其次的是20~25岁的人;过去一年拉新效果最好的是《我在时间尽头等你》、《赤狐书生》、《八佰》、《如果声音不记得》和《我和我的家乡》。
如果想触达更多的增量用户,本质上还是要明白增量用户喜欢看的是什么类型的内容,去提供相应的内容。
出圈意味着观影人次特别多,那电影内容层面一定要符合主流价值观,《战狼2》《你好,李焕英》这样的爆款往往需要触达大部分观众的共情。
《流浪地球》中颇为感人的一幕
其他大部分影片,需要要通过营销触达更多的用户。这些年里,我们开始提分众,再到今天短视频成为主流渠道。用户的时间从碎片化变成了粉尘化的状态,
只有做到最精准的分众,分众做得足够精细,才有机会触达更多圈层,达到出圈效果。出圈和分众是两个完全不冲突的话题,而且相辅相成。
吴燕雨在现场讲话
未来一定是融媒体的时代。在技术发展的过程当中,电影人要坚定不移地去做一件事情:升级做电影的理念。
以前只是是拍电影,可能接下来还要做品牌,这包括类型化,系列化、IP等等。迪士尼、漫威能够打开用户的心智,是因为品牌已经成立。话语电影目前还并没有属于自己真正的内容品牌,如果在未来做到的话,一定是完全不同的局面。
最后,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总结道,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更多好看的影片,既是电影营销发行的目标,更是对电影出品、创作和制作者们的尊重。电影“出圈”本身就是对电影从业者提出的最高标准和要求。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找准影片的目标观众,精准定位,需要了解受众喜好,选择合适渠道,这些过程都需要借助娱乐化思维,让电影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打动人,满足用户的多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