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惠 | 味道

往期回顾 

·   黄埔巾帼武秋莲

·   孝义走出的舞蹈家郭莉莉 丨热爱能抵岁月漫长

味 道(一)
作者:冯世惠

恍惚之中,母亲过世已经整整25年了。我的儿女,亦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育养儿女的不易,虽不及父亲母亲的苦难,个中的滋味感受现在想来应与父母当年的艰辛并无不同。其实从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开始,经常能够想起母亲,也渐然生起写点东西,以慰思念之情的念头。然每每提笔,脑海中闪过的却是儿时母亲锅台灶沿忙碌的身影和经她巧手花式变幻的三餐面食,甚至于连我自己都怀疑这是思念母亲,还是贪恋儿时的味道?经由去年的“新冠”,与已经长大的孩子们锅碗瓢盆,米面菜油近半年的时间,我才彻底明白,做为芸芸大众的其中一员,母亲的爱其实早就融在一日三餐的烟火气中,顺着那口味道刻在我的血髓心海当中了。

好 面 羹

羹,晋语念jia,好面羹,指纯小麦面做的手擀细面条。

我的家乡是兑镇石像村。老家土地贫瘠,又多为坡地,儿时记得靠天雨、靠农家肥种植一年,小麦亩产到个三百斤已是好年景。加上土地面积有限,需要腾挪出来种植产量大的粮食养活全家,难以大面积种植小麦。除却大年初一一顿饺子外,一年难得再吃一顿纯小麦面食,物资匮乏的时代,家乡人视小麦面为珍馐美馔,故称小麦面为好面。

相较于邻居乡亲,我姊妹兄弟七个,且父亲六十年代初响应号召从太原近乡务农后,农活的劳累,生存的不易,虽未压垮他倔强的性格,但生活的艰难还是无处不在,唯有靠母亲的精打细算,才能勉力维持着一家九口人的生计。这样家境下,能够吃上一口好面羹竟然成为我,应该也是哥哥姐姐们的一件奢事。

姊妹七个当中我最小,父亲在子女的教育上虽是刻板严厉,但客观上父母对我还是有些宠溺的。儿时,也有是老生子的缘故,我体弱经常感冒,每每这时,母亲便想法设法的腾挪点好面给我做点可口的饭食,以尽快舒缓症状,恢复健康,当然更多的是心理作用大于病理治疗,其实以当时的情况,感冒极重也仅限于村队赤脚医生打一针柴胡,拟或加一针安痛定也就好了。

顺其自然的,我对这口好面羹动起了歪心思:装病。用三哥的话说,进街门(家乡话指院子院门)还活蹦乱跳的,一进家门就得脑(家乡话指头)疼的不能行了。

这时候,最着急也只着急的是母亲。舀一小瓢好面,少量多次点水,先将面打成薄絮,再用劲揉合成团,然后反复揉揣(将手握成拳状,用拳面中段挤压面团)直到面团光滑面盆周边无面屑。家乡和面讲究的是盆光面光,面盆周边沾附面屑,面团里面干湿掺杂是不合格的,尤其擀面条用的面,既要求稍硬又必须均匀。亦或是从小常在母亲身边看她操持做饭的缘故,我很小便能和面做饭,以及参与一些简单的厨事,力所能及的分担母亲每日八九口人一日三餐的劳动。

面需要饧(xing,面和水充分融合变软变柔的过程)到才能进行下一步。这时母亲便着手准备汤料,取一个大碗,一节小葱或老葱取绿叶部分横切成葱花,拟或葱白斜切成细丝,切一片生姜横切成丝竖剁为末,胡椒粉是汤料里面的标配,盐若干,酱油调色,适量味精,滴一滴香油,儿时一直不明白以我的家境,甚至于周围的邻里发小,家中缺油少盐极为正常,但在记忆当中我家从未缺过这些,后来才慢慢明白,这些其实缘于父亲在三餐的仪式感中不屈的生活态度,现在给我儿女做饭时,也能渐渐体会出母亲朴素的饮食习惯中透出的坚强。之所以以汤料的方式吃这碗好面羹,是因为其中兼具了姜汤发汗、细面条软糯易于消化、汤料味道十足容易激起胃口等诸多特点。

网络配图

面饧好后,将案板平放在灶台上。儿时的家乡,家家户户人口都多,用的案板普遍又宽又长,耐用结实不变形是普遍的特点,现时虽然时代在进步,然世风不古,新案板,木质的缺少火熏、风干等过程,见水就变形,竹质的又稍显硬滑,还易出现硬刺,总归是缺少那么一丝灵魂和匠气。案板置放平稳,中心均匀撒少许面扑(家乡话,干面粉的意思),将面团在案板上反复揉揣成圆型饼状,然后用长擀面杖横着竖着转圈往薄压,直至面坯能够包裹住擀面杖时,在面坯上均匀撒少许面扑,卷起面坯由后往前反复擀压,随后横竖换方向重复擀压,很难想象,家中近十口人吃饭,母亲却能够始终保持擀压出来的面一真是圆形且厚薄均匀,其中的劳累与辛苦。面擀到厚薄均匀,大概二毫米左右时,均匀撒少许面扑,反复对折直到宽度能够保证一刀切通进为好,左手虚握,指背顶刀将面切成三四毫米均匀宽度,双手五指虚张,再将切好的面搂起抖通抖顺。

灶火捅开激活。母亲的操持下,儿时家中的灶火大部分情况下白天是全天侯不灭的,这样冬天得以维持家中热度,夏天常能备足热水便于下地劳作的父亲和哥哥们归来洗漱解乏,不用时拿半土半煤的煤末或煤泥封住,用时自上而下捅个火眼通风增氧助燃。锅中适量水添火烧开,下入切好的面条,用长筷打散搅开,盖上锅盖都个两气(家乡话,水开溢气算一气),面条就熟了。面条出锅之前,先用笊篱篦住面条,用勺子舀一勺清汤,趁热冲入刚才准备好的汤料碗中,汤的多少视面的多少而定,然后将面条撇沫捞入碗中,拿筷子自下而上轻轻翻动,使调料与面与汤混合融解均匀,最后馓上葱花或葱丝,这碗好面羹便成了。

成家之后,老哥老姐常常提及儿时装病糗事,他们当时虽有艳羡,却无怨念,而母亲亦肯定明了,但也乐得糊涂。却是我,每每思念母亲,思绪总能牵绕回她手中那碗香喷至及的好面羹。

作者简介

冯世惠,孝义市兑镇石像村人。1972年生人,历任晋商银行吕梁分行营业部经理、公司金融部经理、小企业金融部经理、晋商银行柳林支行行长。现驻兴县挂职扶贫。
更多人在读

(0)

相关推荐

  • 散文||筋道的手擀面

    筋道的手擀面 吃面条是豫东人的习惯,现在我们吃的面条,基本都是从市场买回来的,是机器压好的,主要图个省事.方便.真正好吃的面条,还数自己家做的手擀面,纯手工制作,没有任何的添加剂,自然的清香,筋道.爽 ...

  • 【趣说故乡扶风的臊子面! ​】/ 文哲

    趣说故乡扶风的臊子面!        文哲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人都说自己的家乡好! 十里乡俗不同,每一个地区都有乡民引以为自豪的自古钟爱的土特产.名胜古迹或风味食品. ...

  • 缑氏往事(二)

    小时候,学过一首歌叫<幸福在哪里>.那时年纪小,歌词的意思没太领悟.后来老师也讲解过,但始终似懂非懂. 我们的上一辈,肯定认为吃饱穿暖即幸福:到我们这一辈,除了吃饱穿暖,大多数人还想着,努 ...

  • 亚凌随笔:童年的月饼

    [张亚凌,教师,<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数十篇美文被选作中考阅读文或各种考试阅读文,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地方语文精英教材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出版散文集三部,& ...

  • 蒸年馍

    □张友直 俗话讲,"民以食为天".在周至农村,一个家庭年过得好不好,最主要的是看吃得咋样.除了煮肉外,蒸上七八锅过年的馍,更是约定俗成的传统仪式. 刚过腊八,勤快的父亲便亲自动手, ...

  • 舌尖上的华州:不能释怀的一碗扯面

    立足今日华州  尽览风土人情 说百姓  聊历史  笑看传说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赤 水 扯 面 作者 马 洪 一日晌午得闲,游瘾大发,便骑车兴冲冲沿310国道华县赤水路 ...

  • 冯世伦麦门冬汤案与玉女煎案

    冯世伦先生医案 "口中喷火感"之麦门冬汤案与齿衄之玉女煎案 案例: 阎某,女,44岁,2014年9月4日初诊 口中"喷火感"1月,口干,咽干,食欲可但不消化,无 ...

  • 11则经方临证实录~冯世纶(重点是作者体会处)

    一.经方治愈反复发烧4年患儿 笔者临证喜用经方,但总感不悟经方真谛因拜入当代经方大家冯世纶门下,日日侍诊于侧老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诊治处方,井然有序近治一4岁男孩,反复高烧4年,使用经方4剂而愈,经 ...

  • 天道:谁才是真正的高人?不是丁元英,冯世杰才是真正的高人【一点资讯】

    电视连续剧<天道>中,丁元英为给心爱的芮小丹写一个神话,开了一家扶贫公司,与其展开了一场"杀富济贫"之战. 丁元英是商界的鬼才,他创立私募基金不到一年的时间,用两亿资金 ...

  • 高人为什么“愿意帮”《天道》冯世杰?因有“值得帮”的文化属性

    影剧即现实,在这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很多,但值得帮助的人很少.厉害的高人都只是想帮那些"值得帮助"的人,<天道>剧冯世杰就是这样"值得帮"的有志青年 ...

  • 《天道》中被忽视的冯世杰,其实就是隐藏的高人

    从2006年起,<遥远的救世主>被改编为<天道>,十多年后被禁播,近几年逐渐成为大家口中的经典,剧中有很多让人深思的人物,每一次观看都会有回味.觉得不管你处于何种状态,都会在戏 ...

  • 冯世纶:生石膏解疑

    生石膏解疑 一次一个颌下淋巴肿大的患者,胡老给予了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学生不解其意问道:"该患者无口渴为什么加生石膏啊?"因诊务忙,胡老只是说:"这里的生石膏不但起清热作用 ...

  • 冯世纶教授:治疗口腔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临床经验

    冯世纶教授 经方泰斗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治疗口舌糜烂的经验 " 上热下寒为病本 苦辛开降除其根 " 一般老百姓都会把口舌生疮,口腔糜烂都称为上火,而一些医书也多认为是上热或者湿热 ...

  • 冯世超作品《家乡村寨》

    <家乡村寨> 冯世超 村落散居百十家 民风淳朴无闲暇 青壮打拼谋富裕 翁妪留守事桑麻 作者历史作品(点击名称阅读) 2021-04-22冯世超作品<谷雨> 2021-04-10 ...

  • 【冯世纶】大青龙汤治疗小儿外感

    <伤寒论>第38条:大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其误用常有过汗亡阳之虞,后果十分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