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盼:关于学生作文的小思考

以上内容是我在张源老师(无锡市锡山区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的微信公众号《老张弹语文》里的一篇文章下的留言。得到了张老师回复的三个大拇指。

对于张老师写的文章的题目《碰瓷、撞车都挺好的》,结合现如今的语文教学以及作文教学的现状,我认为非常的贴切,甚至可以说现如今的很大一部分作文都存在这样的情(问题)。
但是,有情况(问题)并不是坏事,所谓的有情况(问题)的作文也并非都是三等或者四等的作文,但是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去思考。
之前曾经看到过一个报道:说2019年某地的满分高考作文曾经在2016年的时候其他地方也出现过,作文内容的相似度达到惊人的90%以上。这样的问题说起来是个“笑话”,但听起来却感觉到很刺耳。
再回到张老师的文章中所说到的问题。在作文题“你好———”这样的设置下,在两篇范文的引领下,说实话,刚看第一遍时我还真的糊里糊涂的有点分辨不清哪一篇好。只觉得第二篇里有比较多的地方能吸引人,而第一篇则相对平淡很多;但是在看完第二遍后想法有了改变,觉得第一篇写的真实,第二篇写的虚假;在看完第三遍以后,自己心里完全有了高下的评判。此时,竟也深恶痛嫉起来,“痛恨”起第二篇的虚情假意和做作,博人眼球而无实在的内容来。
想想确实也是,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幕后的推手不正是语文考试中作文的大分值、改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和平时语文老师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训练么?不正是语文考试和语文教学中的短视和急功近利的具体表现么?
想想,那决定学生“生死”的语文考试中的作文批改和赋分,那改卷老师大多数仅凭借第一印象赋分的情况,虽说有二评、三评、四评甚至更多评,但是根本性的评价标准大多还是一评(二评),这其中能有多少被真正的评出来呢?其中大多数都是感觉平庸亦或者说是平常不过的作文,也就像张源老师写的文章题目《碰瓷、撞车都挺好的》里碰瓷和撞车,这是大多数,理所当然的也就只能得到大多数作文的分值了。其实,这其中有很多文章(作文)是像张源老师文章中的第一篇文章那样的没被人看见和发现的。
说实话,作文在整张语文试卷中的占分比值大的让很多人(学生、语文老师、家长及其他)都必须重视。但是,最终的得分却显得那么的不被重视。
说到此,感觉所写内容和文章题目偏离了,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
这不正是如我的留言一般:
作文(写作)本来就是个性化的表达,任何人(学生)都可以随意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写作技巧予以表达,至于效果,还需看是大众化还是小众。
作家是自己专业的表达,读者不一定能理解,因为他们的经历别人没有;而学生的作文,还需要是大众化的,是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的!
真的,学生的作文,我认为还需大众化的表达,即使有很多的碰瓷和撞车的现象。但至少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使用合理的写作(表达)技巧。
这样,有可能是一时的“酒香藏在深巷子中”,但我相信,我们的语文老师、阅卷老师一定是能看到的,彼时也就不怕“酒香不怕巷子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