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图片及鉴定步骤
明代早期(1368-1434)历经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个时期。目前在博物馆能够观赏到的明代早期掐丝珐琅实物藏品主要集中在永乐和宣德两朝。其中,永乐年间的遗物屈 指 可 数,西藏博物馆收藏的“掐丝珐琅西番莲纹僧帽壶”是当中的重要代表。该件掐丝珐琅所展现出的五彩斑斓、纹饰繁杂、工艺精巧等特点,足以证明永乐年间已经掌握了高超而精湛的掐丝珐琅制作技艺。
通过对三朝掐丝珐琅釉色与金属色关系的研究,可总结出掐丝珐琅的金属胎比例在器皿之上不同的体现会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这对后面的设计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实践中可将金属胎的比例关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在传承先人工艺实践的基础之上加入现代设计元素,通过不同装饰形式的变化来对掐丝珐琅进行装饰设计。
掐丝珐琅配色时可方便的提取各区域的色彩来进行分析,并有利于提取相同区域的色样进行配北 色时的整体替换,有助于掐丝珐琅配色过程中色彩的筛选和调配。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故宫,明清两代皇宫,曾经的帝王宫阙,二十四位皇帝在这里指点江山,生活起居。华夏五千年最顶 级的珍宝尽藏于此,上启夏商,中迈汉唐,下连明清,珍宝数以百万计,然而唯独远胜金玉光彩的掐丝珐琅,从诞生、制作、到被封为镇殿之宝,600年从未走出皇宫。
在12世纪,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掐丝珐琅事实上,阿拉伯地区的掐丝珐琅传入我国,应分为两个阶段:先是由彼地制作的掐丝珐琅器,经由东西贸易的兴起,随着一般番货传入我国;而后又由于蒙古人统治欧亚大陆,建立大元帝国,由于人种的迁徙与文化技艺频繁的交流,掐丝珐琅的制作技巧随着西方艺人传入我国。
掐丝珐琅,珐琅器品种之一,一般特指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 其制作一般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掐丝珐琅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由于其在明代景泰年间获得了史 无 前 例的发展,又一般多外饰蓝色釉料,故习称景泰蓝,当然它也有饰红、浅绿、深绿、白、葡萄紫、翠蓝等色。
明代掐丝珐琅器的断代,除了宣德和万历两朝以外,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争议。就中期而言,正统至正德这八十多年(1436-1521)的文化面貌则一直较为模糊。实际上,这一时期的瓷器也只因具备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的年款,才得以辨识,空白期同样有待进一步探讨。除此之外,无论珐琅器、漆器、玉器,还是金银器等,宣德以后,嘉靖之前的文化特点皆不甚明晰,目前只能勉强将特征介于宣德与嘉万之间的器物定为明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