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居房企前三的碧万恒,到底靠什么?
地产界有句老话:中国地产看华南,华南地产看粤系。
前阵子,各大房企发布了自家的2019年年报。
碧桂园、万科、恒大三家粤系房企业绩飘红,继续稳居行业前三。
从2016年起,这三家房企就轮流坐庄,2019年更是与2018年的座次顺序保持一致:
碧桂园第一,万科第二,恒大第三。
“碧万恒”不仅成为粤系房企的最强代表,也是中国房企的三大巨头。
它们较其他房企的领先差距,也让市场相信,这样的的地位格局在未来或将持续存在。
这不禁令人好奇,带着同样的粤系基因,它们全都名列前茅,是否有哪些共同的“秘诀”?这样的成绩,到底靠什么?
远见与布局
1999年,碧桂园走出顺德,落子广州,并开始逐步进入华南地区的多个城市,销量惊人,在珠三角的知名度年年跃升。
2007年上市以后,碧桂园正式开始向全国大范围拓展,一二三四五线城市全面发展,全线的土储战略成为碧桂园发展的关键。
截至2019年底,项目遍布内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82个地级市、1299个县域。这在所有房企中是顶级王者。
甚至,还进军了海外市场,在马来西亚、澳洲攻下城池。
体量庞大的碧桂园,开始频繁造出销售神话,2012年碧桂园销售额仅476亿,到2013年就一举冲入1060亿,碧桂园由此成为当年最大的千亿黑马房企。
3)许家印:弃薪创业,迎后起之秀恒大
1996年,在广州操盘的许家印帮公司年赚千万,拿着3000元月薪的他要求涨到10万年薪 ,老板拒绝了他。
一声叹息之后许家印另起炉灶,创办了恒大。
1997年,恒大开发了第一个楼盘金碧花园,两个小时就销售一空,实现销售额8000万,许老板轻松抱回第一桶金。
到了1999年,恒大已经位列广州地产10强,2013年迈入千亿阵营,跻身全国龙头房企之列。
快速扩张的恒大,不满足于单一的地产业态,还涉足了体育、健康、金融、文旅等业务,如今总资产达万亿,在全国180多个城市拥有地产项目500多个。
可以说,这几家粤系房企的崛起,都是始于创始人的卓越远见、敢想敢干。
同时,它们敢于出走,懂得在时代红利之下顺势而为,扩大规模,不仅占领了核心城市群,也在全国实现了均衡发展,最终得以长盛不衰。
房企高周转,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稳健的财务成为碧、万、恒关键的致胜法宝。
碧万恒都有相对丰富和标准化的产品系路线,从拿地到规划设计、开发再到销售,都力求控制在一两年之内,从而保证资金相对好的回笼。
善于运用金融产品、重视杠杆率成为它们的一大标签。
以万科为例,2019年,万科的负债率为33.9%,远低于平均80%的警戒线。
显然,占据了时代红利、城市红利、土地红利、消费红利的碧万恒,不仅打下了规模的江山,更依靠财务资金的保障,让企业常年保持良性循环。
此外,三大巨头还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对人才的重视。
如今房企偏爱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地产人进入行业的门槛也水涨船高,而碧万恒正是最早一批对人才系统化、专业化培养的房企。
比如碧桂园著名的“十二门徒”,就是1999年杨国强从外部一举引进的12名职业经理人,这一经理人制度在后来的强化下,成为碧桂园最重要的标签之一。
如今,碧桂园员工人数达到了十几万人,仅博士就超过千人。
包括“未来领袖”以及“碧业生”在内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已培养出超过34名区域总裁/副总裁。
万科就更不用说了,其“新动力”校招计划是地产行业历史最悠久的人才发展项目。
万科的专业化、职业化、以及极其正能量的企业文化,一直是同行挖人的首要对象,也是地产人才的黄埔军校。
地产行业竞争激烈,但归根结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
谁能拥有更优秀的人才和团队,谁就离赢家更近一步。
对人才的重视和吸引力,也成为碧万恒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结 语
赢一次不难,难的是一直赢下去。
过去三十年,碧万恒依靠腾飞的国民经济、巨大的人口红利、蒸蒸日上的国运,快速崛起,也成为中国响当当的知名房企。
2019年过去了,那个被认为很难的年份,碧万恒全口径销售额均破6000亿。
2020年来了,伴随着疫情冲击的开端,除了继续努力,碧万恒树立了简单的理想:
杨国强宣布慢下来;郁亮只想活下去;许家印提出“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
房企三巨头,面对未来,保持着乐观却又谨慎的态度。
毕竟,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力财力,碧万恒确实可以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本文作者:木妮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