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历史」尹喜:传说中的武当开山祖师

武当山三十六岩之隐仙岩。 何银平 摄

云上十堰讯 记者 朱江 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当山渐渐声名鹊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这里辈出的风流人物。而且,在任何时候,武当山都不会忘记传说中的开山祖师——尹喜。

尹喜为武当山有记载的第一位修道者

关于道教,大家都知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老子和他所著的《道德经》。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在重温这段传奇故事时,有一位十分关键的人物——尹喜,如果不是他的“强求”,这段故事与《道德经》可能就都不复存在了,我们也不可能吟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古文经典。可见,尹喜对《道德经》的传播起了巨大作用。

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甘肃天水人。此前,他曾担任周康王时期的大夫。在位25年的周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到了周康王之子周昭王时期,国力开始下降。周昭王十九年(公元前982年),昭王亲自统帅六师军队南攻楚国,全军覆没,死于汉水之滨。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的尹喜,在周昭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78年)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他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或称“关尹”。

关令,边关职官的名称,负责掌守边关,稽查过往行人,系边关军政主官。尹喜在担任函谷关关令时,日夜企盼着圣人的到来。有一天,他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不久,一名老者驾青牛薄板车至函谷关。出关相迎的尹喜恐怕并不知道他与老者的这一次会面,会引出中国历史上一段最负盛名的佳话,紫气东来的传奇也由此而生。

当尹喜得知顺紫气而来的圣人就是名闻天下的老子时,不胜欣喜。因为尹喜知道,如果能够得到这位贤者的指点,他将会解开心中所有的困惑。但老子对尹喜的求教不置可否,尹喜十分焦急。因为他深知,这位老人即将隐世,聆听智者的教诲只此一次。

传说与老子相会于函谷关,从《道德经》中获得领悟后,尹喜决定遁入山林,潜心修道。最终,他选择了武当山。就这样,尹喜成为武当山有记载的第一位修道者。

武当山仍有诸多与尹喜有关遗址遗迹

时光倒回至2500年前。我们可以想象,那时的武当山一片苍茫,郁郁葱葱的群山千万年来安静而祥和,与身旁滚滚流淌的汉江一起,默默地守望着秦巴山脉。一天,尹喜的来到,打破了武当山守护了许久的宁静!

关于尹喜其人,我们至今未找到他确切的生卒年代和详细的生平事迹,但历代武当山志都记录了他在武当山活动的踪迹。“师子峰('师’通'狮’),在大顶之北,第一天门之上。苍峦突出,踞镇云端,俨然师子之形,下即尹喜所栖之地。非策景排空之士,曷能居焉。”“隐仙岩,一名尹仙,一名北岩。在竹关之上。高耸云烟,俯视汉水。石如玉壁,呈瑰纳奇。古神仙尹喜、尹轨所居。历代神仙多炼大丹于此,丹室炉灶存焉……”“尹喜岩,一名仙岩,展旗峰在北,翠峦耸笔,玉涧调琴,昔文始先生隐此。下有一涧,名曰牛漕。太上隐化访喜,青牛卧此。因以名焉。”元朝武当山道人刘道明所著的《武当福地总真集》里面,有许多关乎尹喜隐居武当山的记载。

不仅有志书记载,记者在武当山也找到诸多与尹喜修道有关的遗址遗迹:尹喜岩、隐仙岩、隐仙洞、青羊桥、青羊涧、老君堂、老君洞、太上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500年前,武当山的开山祖师尹喜已深谙此道:“仙”就是“人”在“山”中。

从此,尹喜隐居武当深山,开始了寂寞修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历史学教授、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分析,当年尹喜朝拜大顶的过程,应该是非常艰难的一次旅行。“在武当山的深山密林中,除了高大的乔木外,还有密密麻麻的灌木,灌木之间还有藤萝密布。在这样的状况下,人要通过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夏秋季节,没有办法通过。只有在冬天草木凋零的时候,才有可能向前推进三华里两华里,慢慢接近大顶。”杨立志分析,这个旅行并不是一天完成的,可能经过了若干年。

武当与“道”结下千年情缘

当年,尹喜读完《道德经》,似乎在瞬间被点亮了心灯,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那么,尹喜为什么要辞去关令的职务离开函谷关呢?他为什么会选择来到武当山呢?此时的东周王朝经过200余年的苦苦挣扎,已经变得孱弱腐朽。混乱的朝政令尹喜心灰意冷,他不愿继续在这个乱世中随波逐流,决定弃官归隐。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积累了丰富学识的老子,远近闻名。

当时,尹喜考虑的是选择一个适合隐居的地方求仙学道。

杨立志告诉记者,尹喜在函谷关当关令时间较长,知道函谷关周围哪些地方可以隐居,“比如说函谷关的东北边是云台山,函谷关的西南边是少华山、太华山,就是我们所说的华山。那时华山早已是道家极为重视的洞天福地,而武当山还不为世人所熟知。”

杨立志介绍,尹喜可能认为这两个地方离当时的统治中心太近,或者是离战乱的地方太近,不太适合他归隐。他继续向南走,越过秦岭,经过伏牛山,感觉这些地方也不太适合他。最终,尹喜继续向南走,从汉水北岸,过汉水南岸,遇到了一座巍峨的大山。

这座大山就是武当山。历经艰辛,这一刻,尹喜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当呢?其西北部是秦岭山脉支脉,西南部为神农架。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水谷地从西向东延伸,武当山正好耸立于其出口处,正是道家梦寐以求的修道之地。

自函谷关一路奔波而来,尹喜终于找到了心灵的皈依。从此,《道德经》从武当山流传,武当也与“道”结下了绵延千年的深厚情缘!

青羊一去杳无踪,乱石如羊饮碧淙。正是尹喜与老子的结缘,注定了武当山与中国道教相交相融的历史宿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