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为何那样?│ “虫声新透绿窗纱”为何是说惊蛰时节?

怎的,分明走到了芒种之后,这南地儿的天,还这般爽适?搁往年日头里瞧见瞧见,这会子可都热得慌,凉风扇子都是粘在手上的物件儿。再过几日便是夏至了,网民该叹节气不准不确地,庄稼地里的百姓,也该叹今年怕是要歉收了罢。

打小时起,母亲便和我说,过了端午才收着冬日里的大衣,未过端午,这天儿都可能再吹寒上。当然,身处疆域之南,冬日棉服倒不至于要留到重五这时候,大约在清明断霜(古谚为: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但南方另寻规律。)后,便收了妥。吃了五月粽,天儿就往极处里热去。倘是细究起来,粽这个食物,除了昭示端午一节,但在节气的范畴上而言,它十分贴合这个季候所需。

端午在芒种前后,过了芒种,天儿热,便容易失了食欲,古贤们便在此时进些可算是厚沉的糯米之物,但单纯食糯米合着肉,总是油腻些,用沁脾的箬叶一裹上,这就恰了个好。

这个饮食习惯会让我联想到另外两个节气习俗:立夏秤人和立秋啃秋。立夏秤人在古时,是为观察夏天的身体变化和保健的需要;立秋啃秋在古时,是于当日吃瓜,西瓜这水灵物儿要告别了,吃了当年份儿的西瓜,迎秋去了。

古时候的百姓,真是很可爱了。快到炎热的酷暑了,赶紧趁着还没热极,吃点肉粽补补,免得过完夏日,人都给热得没了身骨子。这在另一个心理领域上来说,也算是一种未雨绸缪之姿了,从大范围来说,国人大部分属于九型人格里的六号型,即杞人忧天型,会有这样的决断,便十分合情理,可以说是非常会过日子的东方生活哲学。

/立夏秤人。我没有那么大的秤,用一双周岁礼来代替人儿吧。

/立秋啃秋。再吃一口瓜,接下来再产的瓜,都不会有酷暑那般清甜了。

节气的食俗节俗,大都是建立在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衍生而出,因为到了这个气候点儿上,自然将发生怎样之幻化,所以吃点什么能养生能驱百病,做点什么能表达敬重自然之心,便是乾坤浩荡,积德纳福了。

前些日子,群里的伙伴在说刘方平的《月夜》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为何是说惊蛰时节?此一句不带任何花候,也无食俗,倒让大家生了疑,怎的就是惊蛰了?

我之理解为:诗句里的节气,更需要结合自然发展规律。节气最开始,便是古贤们对自然物候的一个归纳,对流转的一个智慧总结。过去没有什么高科技,更没有天气预报,全凭草木的一举一动来感知时节。

“今夜偏知春气暖”一句里便已得知,春寒尚在,但东风已至,谓为春气暖。东风是什么时候来的?是立春的时候。立春三候之一“东风解冻”,从那时候起,地里冬眠的虫儿便已经感受到了温暖的东风,但“蛰虫始振”,哥几个都只是伸伸懒腰,并没有起床。所以,本诗一定是发生于立春之后的事儿。

惊蛰时,万物复苏,“桃始华”,这时候正是乍暖还寒时候,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开始出现了“春雷惊百虫”。这时候,虫儿们开始嚷嚷,“新透绿窗纱”。另,惊蛰在汉代以前名为启蛰,并且排在立春后,雨水前。后为避汉景帝名讳,更名为惊蛰,至今,日本仍用启蛰之名。

但春分时,三候之一为“雷乃发生”,怎的就不是这个时候醒呢?二十四节气发源地为黄河流域,大多数地区要在惊蛰后一个月里迎来第一声春雷,此时“蛰虫咸动,启户始出”,咸是都的意思,虫儿们都起床,纷纷出门儿享受春天,到处游玩了。

诗人在尚有余寒之时,从微弱的虫声里感受到了暖融的春意,这等细微柔软,怕是唯有中国诗人应有之才情了。

/2016年惊蛰

/2017年惊蛰

/2018年惊蛰

/2019年惊蛰

节气之有趣,一方面是大自然的物候规律,同时也是遵循天时的动物们休养生息的一个循环概况。最开始我拍摄二十四节气时,只单纯着从最容易入手的食俗开始入手,而后愈了解愈深情,并愈发感受到每一刻气候的正负相关,像一坛老酒,闻上一闻都口鼻留香。

近来南方进入汛期,榕城更是阴雨连绵,父母也告诉我家乡水淹泛滥,这气候不似往常,便也舒爽了不少。这不是太好的兆头罢,要搁旧时里,无有遵循适礼,怕是要有灾祸。

芒种的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过去是怎么说的?古人之以为,这个时候了,“螳螂不生出,这叫阴气灭息;伯劳鸟不叫,说明政令不行而奸邪逼人;反舌鸟还再叫,定有巧佞之人在君侧。”

瞧瞧这些设定,虽然在如今看来是有些荒唐难解,但我想这些人为赋予的意向,除了憧憬美好生活,也会是一些灾祸的预示。定然,眼下的反常气候,让我多了分忧虑,却更多地是从容。天地有了新的条件,隔上些年份就拐着弯儿出点岔,不足为奇,是千万河流的一朵凸浪,是银河三千,日出其中,寻常巷陌燕子飞。

山   林   知   叙

S H A N L I N Z H I X V

-如果生活走不动了  你还有我-

新书资讯  /  完整节气  /  植物图鉴  /  我的父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