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蓝瑛传世名画赏析(3)
明 蓝瑛 桃源仙境图 纸本设色 匡时2008春拍 成交价202万元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桃花源记》是中国文人避世自清心态的真实写照。他反映了中国古代正直的读书人在面对无力改变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时,转而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于世外仙境的一种无奈,这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人生观的体现,对后世文人的人生哲学影响深远。因此,这篇传世佳作的内容及文中所描写的隐逸田园生活,便成了历代文人书画作品中,被反复表现的一个主题。蓝瑛的《桃源仙境图轴》(或称《武陵源图轴》)便是这样一幅演绎经典的画作。这件《桃源仙境图轴》为绢本设色山水画,尺幅巨大(约19.2平方尺),画中溪流曲回,复谷环抱,桃花掩映,楼阁隐现。密林幽境中,文人雅士对坐船头,诗文唱和,一派闲散恬静,自在逍遥的景象。并于画上自题诗云:“树树桃花灿似霞,宛如棹入武陵涯。互歌相答浮香远,不是秦人避世赊。”此画虽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题,但从其题诗内容看,更多的是表现作者乐观积极的精神世界。画中山石的皴法取法黄公望和王蒙,树学宋人,苔点似沈周,并能将诸家风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其树石的钩皴用笔秀劲爽利,山石点染圆厚重,桃花色彩明艳脱俗,人物刻画细腻准确。整个画面疏密得当,布局合理,虽尺幅巨大,仍不失法度。画上题诗以行草书写之,用笔苍劲而流畅,与绘画风格融为一体;题诗内容亦与整个画作所表现的基调相一致。此画反映了蓝瑛深厚的笔墨功底和高超的绘画技巧,是其从中年博取众家之长以后,逐渐走向晚年成熟时创作的,其风格特点与其创作时间相吻合,信为他中晚年时的真迹。以往谈及蓝瑛绘画时,皆将其归入画匠之列,谓其缺乏文人画之气息,盖因其山水画多刻露板硬太过,则浑雄妍雅之致不及。而此画以细腻的笔墨、淡雅的色彩,为我们再现了世外桃源悠然而和谐的景致,加之画上题诗相映成趣,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巨幅画作的创作技巧,更反映了其深厚的人文内涵,确是一件诗、书、画具佳的艺术精品。(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 王亦旻) 明 蓝瑛 倣董北苑山水 设色绢本 中茂圣佳2005春拍 成交价330万元蓝瑛工书善画,以此为生,是当时有名的职业画家,山水、花鸟、梅竹,无一不精,而以山水最为著名。其画近师沈周、文徵明,远师黄公望、吴仲珪,在临摹宋、元诸家方面,尤为致力,《图绘宝鉴续纂》评之曰:“画从黄子久入门而醒悟”,是指他能融北宗马远、夏圭及“浙派”笔墨,入南宗董源、巨然及“吴派”画法,线条粗旷劈砍,落笔顿挫刚健,造型尖新峻峭,时有陆治之风。晚年笔力蓊郁苍劲,疏宕纵横,气象雄浑,名声突起,可以直追沈、文。蓝瑛画从南宋院体入手,虽称浙派,而雅好元人画,故笔底多圆厚之趣,与浙派张平山辈霸悍之习迥然有别。
明 蓝瑛 松壑清言图 绢本设色 嘉德2009秋拍 成交价100.8万元此蓝瑛七十二岁时所作,自家面目早已形成,故虽说法李成而兼元人王蒙等笔意而自具本色,与其他浙派画家纯学南宋院体而失之粗野者不同,蓝瑛笔底显得文秀得多。构图取仰视法,山崖重叠不见其顶,故气势亦壮,是其佳作。
明 蓝瑛 雪山行旅图 轴 绢本设色 178.5x8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雪山行旅图》是宋代画家经常表现的题材,郭熙、刘松年和李成都曾经画过《雪山行旅图》。在蓝瑛的笔下,《雪山行旅图》已经不仅仅是宋人的风骨,尽管蓝瑛曾经是一位摹古高手,对宋代绘画有着精深的研究。蓝瑛所处的时代,以董其昌为首的文人画占据了画坛的主流,蓝瑛作为职业画家并没有抵触和排斥,而是积极将二者进行融合。由于机缘巧合,蓝瑛得以拜会了董其昌并向他学习文人画的画法,因而在蓝瑛的作品中,较好地将职业画家的精细和文人画的写意相结合。《雪山行旅图》正是这种结合的典范。
明 蓝瑛 白云红树图 绢本设色 189.4x4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幅左上自识:“白云红树。张僧繇没骨画法,时顺治戊戌清和画於听鹤轩。西湖外民蓝瑛。”钤“蓝瑛之印”。顺治戊戌为1658年,时蓝瑛74岁。此幅用没骨法以石青、石绿色画山石,用朱砂画小草,树叶也用浓艳的红、黄、青、绿没骨点出,云用白粉渲染。画面色彩浓重丰富,却又典雅清新。自识“张僧繇没骨法”,实为画家自己独创的画风,此幅为蓝瑛青绿重彩画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