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成长,就是不拿过去的错误惩罚现在的自己

这是我的第338篇原创

今日主题:个人成长
Ray先森说✎
每一年,都习惯用一篇文章告别过去。
此时,远近村庄零星的鞭炮声响,和邻屋的鸡鸣之声络绎不绝,交织起来,恰如迎接新年到来的序曲。
除去此前在外工作,这已是我在故乡即将度过的第25个春节了,和儿时极其渴望新年到来的心情相比,现在的我对过年已经兴趣寥寥心绪平静。
大概就是,过年最快乐的人不是自己了而已。
这也让我想到另一个话题:
到底什么是成长?我们该如何和过去作别?又该怀着怎样的心情迎接未来?

1

沉浸在别人的错误中

等同于将不幸无限循环

请允许我在这篇文章开始的时候,为你讲一个故事,或许你听过这个故事,或许你对此事一无所知,都没有关系,因为你总能在这个故事里找到自己。

威尔曾经是一个个被父母抛弃的孤儿,辗转在不同的家庭中被寄养,后来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谋得一份清洁工的差事。

他叛逆不羁生性放荡,跟一群年轻的朋友泡吧打架,但同时也是个绝顶聪明的数学天才。

学院里负责教授数学的蓝博教授再一次偶然的机遇中发现了他,他惊奇的发现威尔可以轻易的解答他研究很久都一头雾水的数学题。

于是,在一次威尔惹事即将被少年法庭宣判的时候,他出面保释,但他提出了两个条件:

1. 陪同教授本人一起工作

2. 每周定时接受心理辅导

蓝博教授其实是个重要的存在,他看上去算是威尔的伯乐,而实则他心理充满了对荣誉的向往甚至贪婪。

他有明确的输与赢的概念,他觉得所有的天才都应该被挖掘被强迫甚至被利用。

蓝博教授很像是一位管教苛刻毫无感情的严父,只在乎威尔飞了多高,却从没在乎过孩子心里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威尔没有尝试过这种感觉,他从小辗转过很多领养家庭,不停的被遗弃,被继父各种虐待伤害,而那些曾经在幼年受过的伤害,也以种种伤人伤己的行为诉诸于别处。

他认识了一个哈佛女孩儿,他爱她,但却不敢承认自己爱上对方,甚至也无法答应和女孩去到加州的医学院继续求学,因为他觉得他会再一次面对失去的痛苦。

他深知自己拥有超越常人的才能,但从不轻易展示,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可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在伤害中长大的孩子,很难不被伤害的阴影笼罩。

后来,威尔同样不接受所谓的心理辅导,并想方设法气走了数个心理医生,无奈之下,蓝博教授找来了负责教授心理学的同学西恩教授。

最开始,威尔对这个新来的心理医生没有丝毫的友善,并依旧用各种言语去挑衅对方。

故事讲到这里,或许你也看到了,年轻的威尔似乎像极了我们很多人:

曾经受过伤害,也不愿相信任何人;

沉浸在过往伤害之中,很难走出来;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迷茫浑噩度日;

一副生人勿进的模样,很少袒露心扉。

有时候,很多伤害并不是自己造成的,比如故事里的威尔,并非天生如此,而是从小在各种破碎的家庭中倍受凌辱,并在这样的童年中长大。

这种经历让他很难轻松的起来,甚至沉浸在别人的错误中,将不幸无限循环。

2

陌生的幸福和熟悉的痛苦之间

为什么有人往往会选择后者

但威尔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西恩。

尽管两人初次见面以争吵结束,而且聪明的威尔似乎揭穿了西恩教授心理的脆弱和难以磨灭的伤痛。

可他并不知道,西恩是有意为之:

他想表达的是,你和我一样,也有一个一直在不断寻找和自我修复的灵魂。

尚恩教授也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马上躲开,尚恩懂他,深知所有表象背后必定有原因,所以尚恩告诉他: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么。

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他与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

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吗?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你肯定未见过吧?

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有过几任女友,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

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大可以会向我大抛出莎士比亚,背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靠在你膝上,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

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会朗诵十四行诗,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

威尔第一次明白,原来自己一直坚信的逻辑——“人们只因为他是天才接纳他,而没有人会接纳真实的他”,是不成立的。

随着心理咨询的深入,威尔逐渐打开心扉,真诚袒露、渴望改变。

似乎,他的工作和生活也逐渐迎来了新的开端。

只是面临最后的抉择,威尔还是退却了,被抛弃的阴影再次萦绕,他选择了放弃,觉得整天和伙伴查克在工地做做体力活也不错,他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在未来一起玩耍和生活。

然而,威尔的好友查克告诉他:

“20年后你如果还在这里,到我家看球赛,还在工地盖房子,我他妈会杀了你。

如果明天我50岁还在盖房子,我无所谓,但你已经拥有百万奖券,却窝囊的不敢去换。我会不惜一切去交换你所拥有的,你在这样待20年就是侮辱我们,窝在这里只会浪费你的时间。

我每天去你家接你,我们出去喝酒,那很棒。

但我一天中最棒的时刻,只有十秒,从停车到你家门口,每次我敲门,都希望你不在了,不说再见,什么都没有,你就走了。”

要知道,在现实中,要获得这样的支持和友谊是多么难得。

因为与过去的我们捆绑在一起的人,很容易对我们的改变产生恐惧,并有意无意地使用各种方式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就像陌生的幸福和熟悉的痛苦之间,有人往往会选择后者。

害怕改变的背后,恰恰是当事人无法勇敢的面对未知的一切。

尚恩教授、好友查克对威尔的信任和支持,日渐抚慰他受伤的心灵,让他能重拾对人的信任,勇敢向女友表达爱意。

而尚恩也在与威尔的“角力互动”之中,走出丧妻之痛,找到自己感情的归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奇妙,它存在着一个磁场,使我们成长带来的撕裂伤痕都在这得到愈合。

大概所有美好的成长,都是如此:

孩子不必害怕自己的不完美,而家长也愿意坦诚交代自己的不强大。

彼此都愿意携手迎接陌生的幸福,而不是让所有人都陷入熟悉的痛苦之中。

3

人的一生

有两次出生

其实,如果这个故事放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一个人的成见和认知、经历和伤痛、成长和过往,很难在一次心理治疗中就得以痊愈,很多时候往往需要成百上千次自我觉醒和他人善意的指引。

比如,在故事里,曾有这样一段场景:

威尔走到咨询室门口的时候,听到尚恩教授和蓝博教授的大声争吵,他们依然在为如何看待威尔的问题争的面红耳赤。

听到这场争吵对威尔而言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也只有借由这种方式,他才能够真切地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两个人是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着想的,虽然使用的方式不同。

他终于感受到了他人身上好的一面,那种认可他和重视他的行为,要知道对威尔而言,这种体验是弥足珍贵的。

蓝勃教授走后,尚恩教授把威尔的档案递给他,里面记录了威尔小时候在寄养家庭中被暴打和虐待的照片和资料。

尚恩告诉威尔,自己也曾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一起分享了被虐待的一些经历。

最后,尚恩教授走向威尔,对他说:

“威尔,我知道的不多,这些事不是你的错。”

“是,我知道。”

“看着我,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我知道。”

“这不是你的错。”

“我知道。”

“你不知道,这不是你的错。”

“我知道。”

“这不是你的错。”

“别整我!”

“这不是你的错。”

“别整我,不要是你!”

“这不是你的错。”

威尔终于承受不住,掩面而泣。

尚恩教授抚摸了一下威尔的头,威尔抱住尚恩嚎啕大哭起来。

对一个在幼年经历过虐待和伤害的人来说,他们在小的时候可能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要承受这些伤害。这时,他们可能会将原因归结于自己:

都是我不够好,我不够可爱,都是我的错。

当这样的想法不断固化,成为一种信念的时候,在长大成人以后就会在亲密关系中没有信心。他们内心的小孩会时刻不断对自己说:

别人一旦看到真实的人,就会抛弃你。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开始,威尔一直不敢面对女友史凯兰的爱,也不敢让更多的人接纳自己,在真正的心理创伤没有被抚平之前,他是没有去爱的能力,更无法控制自己曾经被伤害过的心灵。

尚恩教授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用反复说“这不是你的错”的方式,将威尔内心深处的创伤进行了一次至关重要的修复。

现在想来,如果当年也有一个人在那些问题少年面前,轻轻告诉他们,这不是你的错,或许他们能放下高举的拳头,或是停下心中邪念,于人于己,都是一种莫大的帮助。

叔本华曾如是说:

人的一生有两次出生,第一次是从母体出生,第二次是开始觉知自我,去发问自己是谁的那一刻起。

这大概也是威尔的第二次重生,在故事最后,他渐渐走出心里的阴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甚至和过去的自己和解,他开着朋友东拼西凑的二手车,迎着夕阳,去追寻自己心仪的女孩。

觉知自我,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也不沉浸在过往的错误之中,从原有的认知中奋力挣脱。

对所有人而言,都无疑是最好的成长。

写在最后: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第一次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是12岁,刚刚上中学一年级,既没有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不了解保尔的战斗故事,懵懵懂懂之中,只觉得这句话写的真好,无意间如随意丢下的种子一般,此去经年,任由生长。

如今,进入人生中点的我,再次看到这段文字,又有了新的理解:

始终带给人支持和勇气,以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不沉湎过去,也不惧怕未来,更珍惜现在。

所谓的成长,不就是在这样的一生中度过的么,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也祝看完这篇文章的你,在新的一年,都能找到自己的心灵伴侣,直抵幸福彼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