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涉及两种判断
一个人的行为通常会被他人做道德评判。人们判断什么行为值得称赞,什么行为是他们厌恶的。那些值得赞许的行为会被我们视为美德。把什么视为“有美德的行为”是一个社会重要的文化特征。普遍地赞赏什么或反对什么,很大程度上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什么是美德的观念引导大众的行为,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有美德的行为是被认为能够产生“好”的结果的行为。斯密认识到美德是有关行为的后果的,他说“行为的功与过,或行为究竟应该得到奖赏,抑或应该受到惩罚,全在于引发行为的情感所欲产生或倾向产生的后果,性质上是有益的,抑或是有害的”(《道德情操论》,p77)。斯密实际上是把美德变成经济学上的利益概念。在他看来,一种产生有益后果的行为,或者说,具有互利性的行为才可能构成美德。
然而,是不是产生“有利的后果”是需要做出判断的。那么人根据什么去判断一种行动是不是产生有利的后果呢?斯密提到一个概念“概括性规则”。他把正义、审慎、慈悲、慷慨、感激、友善等等“道德感”视为概括性规则(《道德情操论》,p213)。人们根据这些“概括性规则”对行为的后果做出判断。这些概括性规则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如斯密认为人内心中有一位公正的审判官。斯密也以此来证明市场经济是自然而然的体系。自然女神借助于道德情操(概括性规则)这样一种巧妙的装置,在无意中保护和促进了我们的利益,使人类得以保存和繁衍。
但是,有关美德的判断还有赖于“理性”。理性,也就是对后天习得的知识的运用。如仅仅依赖于概括性规则(道德情操),人们有关美德的判断还是会发生错误,即把对自己和大部分人有害的行为视为一种对自己和大众有利的行为。如历史上国人曾接受了女人裹小脚,男人留辫子等,在上世纪也曾接受了计划经济。我们不能说当时人们的道德情操出现了什么问题,或者说,他们的道德情操并没有变化。
然而,理性也常会被蒙蔽,使人们对美德的判断经常发生错误,其原因是他们接受的相关知识发生错误。人们在所处的环境中接触到的知识可能并不能帮助他们做出一个正确的道德判断。那么,在美德问题上,什么样的知识有助于人们做出比较可靠的判断呢?笔者认为是经济学知识。这是因为美德是关于利益的,只有互利的行为才构成美德,而经济学正是关于什么样的行为具有“互利性”(市场经济)的科学。
相比之下,“学而优则仕”或“士农工商”的排序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发达的资本主义。如今,中国在物质上取得很大进步,但在有关美德的认识上是否也有同样的进步?如还没有,比如还是普遍地没有意识到创造性是美德,那么经济发展是不牢靠的。
本文认为美德牵涉两种判断,一种是借助于与生俱来的道德情操(概括性规则)所做的判断,另一种是借助于对“市场法则”的认识所做的判断,这两种判断也是“能力”概念,是需要养成的。斯密只是着眼于在道德情操层面来说明美德,没有在理性层面展开。文章认为在道德情操层面讨论美德是不够的,斯密只是讲了故事的一半,道德情操还需要辅以理性才是完整的。市场经济不能被视为人的本性的必然产物,或者说,仅仅利用道德情操是无法建立市场经济的,没有一个国家,仅凭借道德情操而不借助于理性,就成为了文明国家。文章强调了经济学对美德判断的重要性。由于经济学揭示了市场法则,美德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一个缺乏经济学知识的人,可能在美德的认识上也存在严重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