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足

驻 足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给自己买了几封信?虽然也曾多次有过想要效仿以前的人们那样,当思念远方的一个人时,用笔尖在信笺纸上留下一行行心思,在信封上填好地址和邮编,然后贴上邮票,走到镇上的邮局或者路边的街道,缓缓的将那一封浓浓厚意投入邮箱,让思念在盼望的道路上独自旅行。但是当我真的亲手拿着这一沓泛黄的信纸时,我却不由得为难起来,为难的是该写什么?写给谁?
我这一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的给谁写过一封信,在我长大成人后的这个年代,科技通讯已经占据了主体地位,人们不必再望穿秋水般的等候着一个身穿绿色便军装的人,骑着一架老式自行车,车后面的货架上拖挂着沉甸甸的口袋,来到自家门前的巷口,大声呼喊着:“某某某,有你的信”。
我喜欢想象以前的人们写信时的场景:“是在一个月色饱满的夜晚,一个身影正靠在窗边的桌台旁正襟端坐着,时而用手托着脑袋,时而用手挠挠头,窗外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风吹动树叶的声音,一抹皎洁的月光缓缓的倾泻进桌台上,浇在那已经写了几列的信笺纸上,桌台上放着一盏不大的台灯,在桌面上映照出手指捏着笔杆不断晃动的阴影,那好像是写信的人正在精雕细琢的把控着每一字每一句......”。多么浪漫的一件事啊!而我也只能想象着,那种场面如果没有切实经历过,一定是无法感知到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啊!
我发现我好喜欢过去的一些东西,不仅仅只有写信这件事。
我喜欢过去的生活方式:住的是木瓦房,穿的是像粗布般蓝白色校服,外出都是步行,吃饭用木甑煮,煮菜是用大铁锅,烤火是用大煤炉.....
我喜欢过去的“工作”:最平常的任务就是上学和放牛,割草和捡柴也是家常便饭,春天和大人在稻田里插秧,秋天一起收取稻谷和玉米......
我喜欢过去的食物:稻米是自家田里种的,菜园里一年四季都有着绿色的身影,老家的房前屋后种满了果树,母亲平时会自己推豆腐、做干豆豉,季节性的土豆和红薯放在灶坑里焖熟后会别有一番滋味,还有那挂在灶台上被烟熏得黝黑的腊肉......
我喜欢过去的节日:清明节我们会做清明粑,上山扫墓、踏青;端午节我们会摘粽叶,用糯米包粽子;七月半我们会用南瓜做瓜灯,里面插满蜡烛;中秋节我们会围坐在电视旁,磕着瓜子、吃着月饼;冬至我们会吃热腾腾的狗肉火锅;春节我们会放打年糕、放鞭炮、吃年夜饭、上坟、看春晚、守岁、开财门......
我喜欢过去的游戏:那时候我们玩的是捉迷藏、扔沙包、跳绳、下五子棋、捡子、拍纸板、打玻璃珠、推铁圈......
我喜欢过去的人:在山里的农忙时节,人们往往会相邀同寨的邻居帮忙收取庄稼,大家在山坡上边劳作边畅谈,在夜里,人们会去邻里串门,寨子上出现了盗贼,只需要大声呼喊,所有的人便会团结一致,立刻拿着电筒出去追赶,谁家有个大事小事,附近寨上每家每户都会搁置下农活去帮忙......
我喜欢过去的电视剧:说起来你们会觉得诧异,我已经有三年没有看过任何一部新的电视剧,只是偶尔在别人看的时候瞟过几眼,那么也许你会质疑我是靠什么方式打发时间的呢?我自然是看的,不过是看以前的电视剧,确切的说是看小时候看过的一些东西,比如什么“迪迦奥特曼”、“喜洋洋与灰太狼”、“秦时明月”、“猫和老鼠”......看完一部又接着一部,我曾经花了整整三天时间重温完了“情深深雨蒙蒙”。

过去值得让我喜欢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过了,简直说不完,不只是我,我也时常听见很多人也像我一样怀念过去的东西。

我时常听见许多人说:以前没有手机时,大家都是写信交流,写信的过程是一个极具仪式感的一件事,现在的电话沟通虽然方便,但往往一两分钟事情一讲完就挂了,显得很冰冷。
以前的邻里八方都往来相熟,现在住在高楼连隔壁的邻居都不曾见过几眼。
以前的人们记录什么事都是用手写,现在的人们都是用手机电脑敲字,时间久了连有些汉字都不会写了,而且患近视的概率大大增加,现在的小孩子近视率竟然高达到70%。
以前自家种的蔬菜,又健康又营养,现在买什么都要三思而行,老是怕食材上打过农药或者其它什么东西。
以前穿的衣服往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的网上购物极为便利,只需要动动手指头,但人们老是发现,衣柜里的衣服有许多都是闲置着。
以前走哪里都是步行,现在出门几步都是乘坐交通工具,除了不环保之外,还经常会出现堵车的“盛况”。
以前的朋友之间不相见也是彼此怀念,现在的朋友之间即使相见也无言。
以前的爱情大都白头到老,现在的爱情大都是草草收场......
人们常常觉得现在的生活缺了一点什么,转而开始怀念过去的生活,而每当想起过去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里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丝落寞。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慢慢的回到以前,以前的我们是不是也有一丝落寞?
以前我们在无法实时的与相隔在外的亲友联系,面对遥远的夜空相思时,我们心里便产生了落寞,于是我们渴望能有一个工具代替信纸,能够方便、实时的与远方的人交流。
以前我们总是在炎炎烈日下赶路,在我们常常累得汗流浃背时,我们心里便产生了落寞,于是我们渴望能有一个快捷的代步工具,既可以日行千里,又可以省力。
以前我们住在条件艰苦的农村,整天的生活便是和土地打交道,看着一成不变的山谷,我们心里便产生了落寞,于是我们渴望可以住进繁华的都市,那里有热闹的街道和人群。

以前我们身上的衣服往往都会有大大小小的补丁,显得十分难看,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们心里便产生了落寞,于是我们期待着能有五花八门的衣服,可以一天换一个花样。

以前我们吃的都是自家栽种的食物,看着碗里年复一年的不变样,我们心里便产生了落寞,于是我们渴望可以随时随地吃到世界各地的特产。

以前我们在厚厚的书籍中搜寻自己喜欢的章节,可书籍太贵且不易保存,也不便携带,看着泛黄的纸张,我们心里便产生了落寞,于是我们渴望可以便利的阅读到更多的书籍,书最好能融汇到一起只有巴掌大小。
以前我们所结识的往往只有附近村寨里的人,对于学生来说也只能多认识几个同学,看着相熟的人群,我们心里便产生了落寞,于是我们渴望交到遍布四海的朋友。

以前的婚姻即便不再是父母之命,大都也是媒妁之言,看着电影里惊心动魄的情节,我们心里便产生了落寞,于是我们曾渴望能有自由的爱情,最好能至死不渝......

如此看来,在早些时候,我们内心的盼望和落寞也还是不少,所以我们就开始填补内心的落寞。

于是我们后来有了手机,可以电话甚至视频,可以网上阅读。
我们有了汽车、飞机,可以日行千里。
我们住进了繁华的高楼大厦,城市的热闹和繁华尽收眼底。
我们有了五花八门的购物方式,衣服的种类简直是琳琅满目。
我们有了“无所不能”的超市,可以随时买到世界各地的特产。
我们有了各色各样的交友软件,里面有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
我们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不断的在人海中搜寻着属于自己的灵魂伴侣......
原来所有的一切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我们总是这样,曾经极度渴望一件事,于是拼命的去追求,等到真正达到目的的时候,又会觉得有一丝不如意,如此说来,我们岂不是都是一群“娇作”之辈?
我想并不是简单的如此,首先我们得肯定一件事,那就是事物是在不断的发展,我们人类从古至今也正是因为一直追求生产方式的进步,才能有如今的一切成果,我们不可能一直墨守成规,回到之前的蛮荒时代。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成就,的确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这点是显而易见的,我想如今让我们舍弃手机、汽车、超市、广场等这些东西,我们绝对会陷入更大的落寞。
心理学上有这么一个说法,人之所以会怀念过去,是因为现实的生活不如意才会促使你自动怀念过去的美好,曾经我的大学心理老师就和我们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在一对情侣发生争吵时,他们往往会在心里回想起自己的初恋,初恋是多么美好啊,那时候的爱恋那么单纯简单,牵个手或者拥抱一下就会觉得不好意思,最主要的是毫无牵挂,而将要组成家庭的情侣或者是已经组成家庭的情侣,他们面临的是赤裸裸的生活,得兼顾自己的家庭以及双方的家庭,和初恋的生活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你不信的话你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或者你们以后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你们的朋友或者哥哥姐姐,在他们吵架的时候你就去问他,诶,你是不是在想你的初恋?”我想这的确也是人们会怀念过去的原因之一,但绝不是全部,之所以会时刻的觉得落寞,除了“落差说”,在我看来还有好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人总是这样,对于逝而不得的东西,人总是显得十分珍惜的,更何况是时光这种根本无法用价值衡量的事物,所以我们特别的怀念那逝去的过去。另一方面我们喜欢追求美好,我们不是在追求美好的道路上,就是即将准备追求美好,物质、金钱、地位、学历、权力、荣誉、美色这些都是令很多人向往的,而我们在过去本身就留下过很多美好的回忆,比如什么“儿时的记忆、懵懂时期的感情、成长路上的收获等等”,那么如今我们会时不时的怀念美好,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之所以会经常感到一丝落寞,我想还是由于我们在追求美好的道路上前进的节奏太快,以至于我们还没有弄清楚在前进的过程中可以做点什么。
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有手机的时代也可以给思念的人写一封信?即使交通便利是不是也可以在闲暇的时候出去走走?购物即使十分便捷那食物和衣服是不是可以树立“在精不在贵、在喜不在多”的消费理念?即使电子化的科技高效是不是偶尔也可以多提一下笔多看一本纸质书?交友软件繁多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将许久未见的老友约出来,喝喝酒、聊聊天?在追求自由爱情的道路上,是不是可以偶尔回首,说不定一直有人在你的身后守着你?
驻足,听起来十分容易,但亲爱的,你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没有慢慢的走过一段路,看看路边的花草?你有多久没有抬过头,看看天上的云朵和月色?你有多久没有认真的思念过一个人,想和他联系?你有多久没有回眸看看身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