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三件事不要做、注意三种说话方式

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完人的晚清名臣曾国藩,身居高位数十年而官运不衰。其秘诀在于他有一套独特的关于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归纳起来就是:三件事不做,六句话不说

  • 自私贪婪的事不做

曾国藩曾说:“独享大名,实折福之道;与人分名,即受福之道。”一个人,如果独享大名,非但不是好事,还是祸事,懂得与人分享,才能招来福气。

曾国藩也曾吃过“自私贪婪”的亏。1854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打下了武汉。但奇怪的是,这场胜仗之后,很多部下竟然离他而去,加入了他的朋友胡林翼的麾下。曾国藩百思不得其解,他自认从来没有亏待过部下。后来,幕僚赵烈文告诉了他答案。原来,攻下武汉之后,曾国藩上奏朝廷请功,保荐三百人,受奖人数仅为百分之三。而胡林翼一次保荐了三千多人,受奖人数超过百分之二十。曾国藩幡然醒悟,从此之后,无论多大的功劳,他都不多贪一分,而是“荐贤满天下”。由此,他身边也聚集了更多的有能之士,从而助他成就了丰功伟业。

  • 高调张扬的事不做

曾国藩曾说:“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一个人太过锋芒毕露,是德行浅薄的表现;而一个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也不是福厚之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

曾国藩深知为人低调、不张扬的道理。同治三年,湘军攻下南京,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加封太子太傅。如此荣耀加身,曾国藩非但没有因此踌躇满志、趾高气扬,反而深觉惶恐。于是他竭力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是把功劳归于朝廷,归于协同作战的友军。接着是动员牢骚满腹的九弟辞职回家养病,同时大量裁减湘军。再接着大撤厘金局,取消战争税,并修复江南试院。一番操作之后,曾氏家族化险为夷,成功迈过了危机四伏的险滩。

  • 尖酸刻薄的事不做

曾国藩说:“刻薄之人,其福必薄。”为人刻薄,不光给别人造成不痛快,也是自找不痛快。因此,人生想要福气满满,先学会做一个宽容大度之人。

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早年的左宗棠、李鸿章都是他的门生、幕僚。但曾、左二人三观其实并不一致,很多时候两人在政见上也有向左的时候。曾国藩却并没有因为左宗棠对他背后恶语相向而与他绝交,反而依然对其重用有加。李鸿章才识过人,曾国藩也并不嫉妒陷害,而是对其多番施以援手,助其官运亨通。正因为曾国藩胸襟宽阔,能容别人所不能忍,因此手下能人辈出,且都愿意听他指挥。他常说:“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君子如玉”,越是有层次的人,越是温良淳厚之人。

生活中我们免不了和其他人有吵吵闹闹的时候,但真的到了抉择的时刻,没有人希望自己的事情能动用武力来解决,老话说的好“君子动口不动手”。

也正是如此,我们大多数人也会认为那些长相粗犷有点凶恶的人都是好斗之人,所以大家也会避而远之。可是,单纯从面相上来判断一个人性格的好坏,这是完全不准确的做法。

我们都知道凡事不可以看表面,一个长相凶恶之人不一定就喜欢与人动武,而一个人长得文质彬彬也不能代表他就是和蔼可亲。

第一点:命令口吻的说话方式

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接人待物以及说话方式都要给人留有尊重的态度,即便是说话大大咧咧的人也不会用一种轻视的态度来对待他人。

可在我们身边可能也会有这样的人,他们习惯用一种高人一等的方式来和人说话。比如他们在对待比自己年长或者是级别高点的人从来不会用敬语,而且语气也是比较盛气凌人的样子。

第二点:用控制的方式说话

说到这一点其实就是一个人想要控制对方的话,他们会选择在语言上提高气势来压倒对方。并且言语中是没有一句非常明确的中心思想。

如果在男女恋爱中,我们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情感上的道德绑架,比如说其中一方想要分手的时候,另一方不想分手的情况下,对方就会说:“你要是敢分手我们就同归于尽。

第三点:控制不住情绪的话方式

对于一部分群体来说,他们并不是天生就脾气暴躁,而是在某种特定场合一旦有了脾气,就会立马大脑发热,根本就不受自己控制,即便是内心不想这样但情绪的主导是他们左右不了的。

【本文来自网络与书籍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