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十书 | 刘咸炘:《庄子•天下篇》

《庄子·天下篇》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宣颖曰:其有,谓所学。)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道体本无不在,故道术无不在,道体虽超乎万物,而实周乎万物。《知北游篇》曰:道无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尿。《则阳篇》曰: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又引容成氏之言曰:除日无岁即明。吕新吾所谓除了散数无总数也。曰:(更端之词)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列御寇》曰: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征之。《礼记》曰:非从天降,非从地出。此神明即谓天地之生命,即后文所谓天地精神。《易传》曰: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天道篇》曰: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圣有所生,王有所成,(此四句似侧实平。何由何所,乃互文也。圣以德言,德存出乎我,故曰生,王以功言,功系于物,故曰成。)皆原于一。(即《礼运》及后文所谓太一,即下文质本宗精真。) 不离于宗,(王先谦曰:不离,若《论语》言不违。按:《老子》曰:言有宗。又曰:渊兮似万物之宗。此对末言。)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老子》曰:其中有精,此对粗言。)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老子》曰:其精甚真。此对伪言。)谓之至人。以天为宗,(此即德本之根。)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德者,各得道者共由。曰本,曰门,犹言居仁由义。《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兆于变化,(王云:随物见端。按:此即道门之实。)谓之圣人。(郭《注》云: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异。按:此说是也。凡古书言谓之,皆就义立名。旧说为四等者非。前三名止各明一义,而未实际,此乃详之。虽止称圣德,而道门变化已赅王功矣。)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去声)以乐为和,(内心之和乃名词,非形容词,《老》、《庄》书和字多如是。《乐》记曰:致乐以治心,致礼以治躬。)薰然慈仁,谓之君子。(此言有得于德者,圣德之散也。)以法为分,以名为表,(法谓物各具之德业,以名表之。)以参为验,以稽为诀,(参亦稽也。)其数一二三四也。(参稽生于法名,法名可以数统,皆道之散著者。《老子》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以下皆形下之数也。《老子》止举一反复,故止于三。此举二反复,故止于四。)百官以齿相齿,(此言有能于功者,王功之散也。按:《老子》云:朴散而为器,圣人用之以为官长,即此意。官即工。《荀子·君道篇》曰:官人守数。)以事为常,(王曰:事谓日用。)以衣食为主,(生计。)蕃息畜藏,(子孙计,老计。)老弱孤寡为意,(此二字当本在畜藏下,意即志。)皆有以养,(既能养身及家,更助同伦之不能自食其力者,亦人之通任也。)民之理也。(此上言普遍之人生。举上三种,明道之无不在。三种人可兼,或说为三等人者非。)古之人其备乎。(备即下文之全纯大体,亦即上文之一。)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章炳麟独醇为准。)明于本数,(一。)系于末度。(二三四。)六通四辟,(辟。)大小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即《礼运》之运。)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道有微显,此止言其显者,然微亦即在显中。史掌六官之贰,度数具焉。)其在于《诗》、《书》、《礼》、《乐》者,(此又于史中抽言之。史不止六经,六经中《易》、《春秋》本非道教之书,通教至四术。)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言之。(六经本先王之典,周末则惟孔氏之纯守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政事志内事外。)《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阴阳本而微,名分末而显。六经乃史中之大者,即度数以明道,故特举以为纲。)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事理之散著。)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奚侗曰:察,知也。按:谓于多中之一有所察。)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又所用。虽然,不该不遍,(统之为该,周之为遍。)一曲之士也。(曲即隅。)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取备者而判析之,察亦析意。马叙伦读为 。放散也。)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称只证反。)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位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老子》曰: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上文之一。)古人之大体,(上文之备。)道术将为天下裂。

(原文此下评议诸子,首评墨翟,禽滑厘,以其术止为事也。称为才士,止百官之长。次评定宋钘、尹文,与墨近,而本于心行较墨为近理,推其仁心,亦可为君子。次评田骈。慎到,虽不知道,而概乎尝游闻。次评老聃,关尹,则己所宗。次自述,终以惠施,则其友,而务穷末度之辨,亦达于大观者也。评墨、禽、宋、尹、慎及惠,语皆已引,见《疏》中各篇,故不复录其文。旧说亦多影响谬误,观《疏》自明。今惟录评老、尹及自述语。并摘评惠施语,以其与首段相应也。)

以本为精,(即首段之本。)以物为粗,(凡物之朴,必粗后乃精。依常见则宜本粗而末精。):以有积为不足 ,(依常见则足必由积,实则凡有积者,终无足时。有积累性者,末物也。所谓二三四以下也。物质、智识皆是物质,此失彼乃德。智识虽不然,而得亦必渐积。惟道性一时具足。《老子》曰:圣人不积,既以与人,己愈多。)澹然独与神明居。(配神明。)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说之,建之以常无有,(常道合无有,《老子》屡言常。)主之以太一,(即上文之一,言太者,则于与二三,并立之一也。)以濡弱谦下为表,(濡即柔。此止其表,后人皆以此尽《老子》矣。)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空虚即无与虚静,不毁万物即因与慈俭。虚与因为道家二本旨,虚以持德,因以成功,后来专以此言治,上无为,下有为,术家之阴静,法家之核责,由此衍出。关尹日:在己无居,(《老子》曰:夫惟不居,是以不去。言无所局据。局于一物,则是此非彼,不为常,不为大矣。)形物自著。(兆于变化。)其动若水,(水不滞于一物,随器以为方圆。此言其动作。)其静若镜,(《应帝王》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此言其照察。)其应若响。(上文动乃自动,此则被动。)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所谓玄同。)得焉者失。(得则局于一矣。《老子》所谓为而不有,不可执也。)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与有积、不足对。)岿然而有余,(郭云:独立自足。)其行身也,徐而不费 ,(即《老子》所谓安以久,动之徐,生明于往复,故不急近以待之。以常见言,则似徐必费矣。)无为也,而笑巧。(奚曰:笑即娱。《说文》:娱,巧也。按:犹言大巧若拙。)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淮南》曰:不求有福,先求无祸,以无祸为福。以上皆所谓表也。)以深为根,(即本)。以约为纪,(即一。)曰:(《老子》曰:柔弱胜坚强。)锐则挫矣。(《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成玄英曰:不侵削。)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即上文大人、至人。)

芴漠无情,变化无常,生与死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是以归。(王云:无可为我归宿者。按:此言道体大,不局止于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说之。以谬悠之说,(《释文》:谬悠谓若忘于情实,王闿运读谬为寥。)荒唐之言,(王云:荒,大也。唐,空也。)无端崖之词,(无端绪崖际。)时恣纵而不傥(《释》文:无不字,是也。按:傥即荡。太史公称《庄子》散道德放纵即此。)不以觭见之也。(宣曰:不以一端自见。按:此不字亦疑衍,全道不可以直言,故以觭见之。《庄子》言道体少正面形容,惟举其一端,而随意牵之他端,以东见西,在南忽北,要以暗示全体之至大,所谓卮言曼衍,参差无端者是也。太史公所谓散道德亦即此。)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司马彪曰:卮同支,谓支离无首尾。)以重言为真,(称长者之言以为重。)以寓言为广。(《寓言篇》曰:假外论之,盖不以其身自言,皆谓之寓。《史记·庄子传·索隐》引刘向《别录》曰:又作人姓名,使自相语,是寄辞于其人,故《庄子》有《寓言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天地精神,即神明。王云:傲倪同傲睨)不谴是非。(成云:谴责也。)以与世俗处。(此以下乃自明于俗人之言,谓虽体于神明,而不轻视此世。)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李颐云:连犿,宛转貌。按:无伤谓无不妨人。)其辞虽参差,而(言+叔)诡可观。(李云:言+叔诡,奇异也。)彼其充实,不可以已。(犹《孟子》言不得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宏大而辟,(成读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同调)适而上遂矣。(成云:遂,达也。按:本宗即上文所言。《天道篇》曰: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人本大宗。)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读脱。)芒乎眛乎,未之尽者。(言虽归于本宗,而应变明物情。)

(旧说多谓别叙庄周,为示别于老、尹,高于老、尹,此无稽之谈也。此篇本叙此书,安得不别叙?别叙之词,止言其书,首解人之怪诧,中解人之恶恨,末言虽怪而非散漫无宗,虽深而非玄幻无用,皆自言明其书之义,未尝言别树何种宗旨也。至段首亦言古之道术者,乃取一律耳。段首之言,与老、尹段首不同者,一言道体之深约,一言道体之本闳大也。文中固明言之矣。《老子》言道,本多深言之,故言先天地生,道生一,法自然,后人误以为一上更加道与自然,遂成支凿。《庄子》言道,本多大言之,故言彼我皆是,道在屎溺,后人误以为无是非,遂成沐荡。太史公言《老子》深远,《庄子》散道德放论最为明核。史公本道家,故能言此。深与大皆道体。道大之旨,《老子》已言,而庄之大而辟,闳而肆者,固本宗也。此似异而实同也。述老、尹曰:独与神明居。述庄则曰:神明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即首所谓配神明,称神明之容者也。异乎,同乎。且篇首举大人至人为极,而称老、尹则曰:博大、真人,岂尚有不足于老、尹之意乎。)

惠施多放,(即首所谓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 ,(司馬彪本作舛驰。)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中略。)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所说反于常见。)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徐无鬼篇》谓惠子造怨。)弱于德,陈于物,(王云:内弱外强。)其途隩矣。(王云:隩,曲而隐也。非大道。)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成云,用也。)夫充一尚可,曰愈贵道几矣。(此二句旧说皆不安,疑中有脱意,为充大原之一,即可周物,不须逐物即合道。)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散即首段之散。)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释文》:骀,放也。按:不得谓无所得。)逐万物而不反,(即首段之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养生主》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瀑,殆巳。)

(0)

相关推荐

  • 《遥想当年老子讲道》 | 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

    老子为尹喜讲道(资料图) 讲道地点:函谷关 讲道内容:<道德经>第一章 讲道方式:(主动性地)口授 听道人员:关令尹喜及属下 请看<道德经>第一章经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 ...

  • 推十书 | 刘咸炘:《孟子·离娄篇》上十三章综义庚申

    <孟子·离娄篇>上十三章综义庚申 刘咸炘著 孔子述大学之道,修身齐家而国治天下平.曾子述以十章,子思又述其要.语日: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 ...

  • 推十书 | 刘咸炘:《认经论·道家史观说》

    附:道家史观说 吾常言,吾之学,其对象可一言以蔽之曰史,其方法可一言以蔽之曰道家.何故舍经而言史,舍儒而言道,此不可不说.吾侪所业,乃学文之学,非<论语>首章所谓学也.此学以明事理为的.观 ...

  • 推十书 | 刘咸炘:《礼运》隐义——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皆由性善而推也

    <礼运>隐义壬戌 刘咸炘著 是篇综贯天人,穷源竟委,与<中庸>.<孝经>参立相通,微言大义,三复益显.即述<中庸>,貫<孝经>,因综证之,以 ...

  • 推十书 | 刘咸炘:《齐宣王问孟子曰齐桓晋文之事一章说话》

    齐宣王问孟子曰齐桓晋文之事一章说话 甲子十二月衍古书 据<梦粱录>.<武林旧事>,说宋朝说平话的有说经谈经一种,是演说佛经,如今失传了.明末木皮子做的四书弹词还有几篇流传,确是 ...

  • 推十书 | 刘咸炘:《反复》

    反 复癸亥年稿,戊辰年十月初四曰重修. 人以生为求,生以久为尚.长生久视,在于反复其道而已.故<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又曰: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 ...

  • 推十学 | 刘咸炘:《宥斋自述》

    諸生欲吾為三十自述之文.學未成,無足述也.亦姑言之以備一堂授受之格式.吾之學,<論語>所謂學文也.學文者,知之學也,所知者,事物之理也.所從出者,家學祖考槐軒先生,私淑章實齋先生也.槐軒言 ...

  • 余一泓:论刘咸炘的学术思想与浙东学术

    论刘咸炘的学术思想与浙东学术余 一 泓在前贤对中国近代学术史的研究当中,近代学人对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对其"六经皆史"论点的迻用和阐释一向是重要的一环.[1]近年来,英年早逝的 ...

  • 刘咸炘:读书四戒

    编者按:本文录自刘咸炘:<推十书 ·浅书>,转自"尹锋易和斋",在此鸣谢! 四戒浅指 凡为学,且先勿论其功,先观其器,果为学者之器,所得虽少,不失为学者,若非其器,则所 ...

  • 三品园丁品画录(十)· 刘颜涛书“咏月诗”赏析

    ▌刘颜涛  1965年5月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 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文字博物馆书画院院长 河南省安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被中宣部,人社部,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