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炎症容易引起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哪些食物抗炎?我们告诉你

国内外很多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等慢性疾病与体内炎症因子超标密切相关,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失调、腹型肥胖是炎症因子超标主要来源。今天,我们介绍一下相关炎症因子来源的研究,以及食物抗炎方法 的发现。

一、与炎症因子有关的最新研究

1、肠道有害菌可能通过引起肠道炎症来获益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卡利(Kali M. Pruss)等研究发现,肠道有害菌艰难梭菌通过引起肠道炎症,从而诱导宿主生成更多山梨醇来为自己提供养分,从而令艰难梭菌更好的在宿主肠道内定植与生长。

2、益生菌干预虾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哥伦比亚波哥大洛斯安第斯大学生物科学系莱达·雷斯特雷波(Leda Restrepo)等研究发现,虾的一种益生菌可以改善其肠道菌群紊乱、 调节宿主胃肠道的病原菌群并增加虾的存活,对其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有效果。

3、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肠道酶有关

饮食引起的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与糖尿病、心脏病的增加有关,LPS(内毒素)是重要的原因,肠碱性磷酸酶(IAP)由肠上皮细胞分泌,可对LPS进行解毒以缓解肠道炎症,并抑制LPS易位进入全身循环。动物研究发现,肠道特异性肠碱性磷酸酶(IAP)表达可恢复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道脂质吸收,降低体重、肝脏重量及脂肪组织重量,并缓解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改善肠道细胞的分泌,对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一样很重要。

二、哪些食物抗炎?

墨西哥墨西哥城国立癌症研究所临床研究系朱丽莎·卢维安·莫拉莱斯(JulissaLuvián-Morales)等对3581项研究进行分析发现,蔓越莓、葡萄、石榴、草莓、小麦、全谷物产品、低脂乳制品、酸奶、绿茶、豆蔻、姜黄、大豆食品、杏仁、亚麻籽、开心果、藻油、亚麻籽油和葡萄籽油等可能有抗炎作用,日常适当食用这些食物有益健康。当然,这些研究是统计性的,有些人可能存在食物过敏,也会不健康,要具体分析。

因此,炎症因子对于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很关键。通过改善饮食、调节肠道菌群、修复肠道黏膜,对于改善糖尿病与心脏病等疾病,有重要意义。

@爱护120@南方健康@护脾养胃林医生@药师方健@头条健康#真相来了##南方健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