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鲂假降,吴国在石亭设下埋伏,曹休的十万大军进入包围圈!

就在曹休的十万大军前往皖县的同时,他的奏章也到了洛阳,魏明帝还是挺相信曹休的判断,也觉得这是一个收拾吴国的大好机会,为了最大限度的把优势扩大,他又派出两路大军,让将军贾逵带领四支军队从西阳方向进攻东关,将军司马懿则带兵向江陵进发。

没过多久,魏国有人想明白了,尚书蒋济向魏明帝提出了一个疑惑,曹休将军带领大军这么冒冒失失的深入吴国境内,他可能忽略了一支军队,就是驻守在长江上游的朱然大军。要是等曹休大军行进的过于深入,朱然从背后发动袭击,那可不得了啊,就等于切断了魏军的退路,这个时候吴国再有大军过来攻击,曹休就危险了。这么看来,周鲂投降,很有可能是个圈套,陛下应该马上派出部队,去救援曹休将军。

听完蒋济的分析,魏明帝也是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哎呀,真是有这种可能啊,而且越仔细想,这种可能性越大,不行,一定要想个辙。魏明帝下令,让司马懿马上停止进军,等待形势听从号令;贾逵这一路也不要往东关走了,马上调转方向,去跟曹休兵合一处,如果曹休有难,也可以多个援手。

其实啊,不但蒋济这样看问题,曹休身边也有人提出了意见。琅琊太守孙礼就劝过曹休,说他这样做很危险,还把各种可能的情况一一列出,可此时的曹休太想建功立业了,只把孙礼的意见当做了耳旁风。

几天之后,曹休的大军来到一个叫石亭的地方,曹休还在憧憬跟周鲂见面时的情形,忽然有手下来报,说大事不好,好像发现吴军的身影,看那远远卷起的尘土阵势,来的人还不在少数。

怎么回事哪?这里给您交代一下。

原来啊,听说曹休中计以后,孙权非常重视这件事,他亲自到达宛城督战,为了能圆满的完成打击曹休的任务,他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朱桓和全琮分别为左督和右督,这三位都督分别率领三万人马,就在石亭等着曹休大军的到来。

本来啊,朱桓还有个更大胆的想法,他对孙权讲,曹休本来是个普普通通的将领,就因为是皇亲国戚才被重用的,这次我们埋伏好了收拾他,肯定是一打一个成。曹休吃了败仗以后,肯定会逃跑,他逃跑的路线只有两条,要么走夹石,要么走挂车,这两条路都是又窄又长,一堵一个准。我们如果派出一万士兵,让他们背负柴草去把这两条路给堵上,那么魏军就一个也跑不掉了,甚至还有可能生擒曹休。

希望您让我去负责这个工作,如果老天眷顾,曹休真的像我预料这样被抓投降,那我们就可以趁机北上,攻取寿春,进而占据淮南一带,甚至许昌和洛阳都是可以图谋的,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失去就不会再有了。

朱桓的这些话,把孙权也给整热情了,可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征战,孙权也不是热血小伙了,他还是及时冷却了下来,转而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一如既往的淡定,他觉得朱桓的这个计划太过于理想化了,整个过程只考虑到了胜算,倘若当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大目标都不会实现,还是稳妥一点,三路大军袭击曹休最可靠。孙权最终还是尊重了陆逊的意见,没有分朱桓去堵曹休的后路。

咱们再说曹休,虽说是中了埋伏,可按理来说,魏军有十万人,吴军的三支伏兵也只有九万人,真刀实枪的干起来,魏军不一定会吃亏。可此时的情况不同,魏军是没有防备大摇大摆的走进来的,吴军可是早有准备,就等着对你挥拳头了,而且这里是吴国的地盘,人家熟门熟路的,干点什么事情都得心应手,也就是所谓的主场优势,所以三路吴军冲杀过来,魏军只是在最初招架了几下以后,就丧失了抵抗能力,只好回头逃命。

你还别说,还就真如朱桓预料的那样,曹休大军后退,走的就是两条退路中的夹石。可从石亭走到夹石,那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曹休之前行军,是背靠着湖泊和大江的,进来的时候没有感觉,这原路返回的时候,麻烦就来了,本身就是溃败逃命,又加上逃命的路不顺畅,所以魏军就乱套了,吴军趁机在后面一顿追杀,魏军无心应战,被斩杀了几万士兵,丢弃的兵器和物资更不计其数。

《秦汉三国五百年》第一部,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到汉武帝登基!

《秦汉三国五百年》第二部,汉武帝绚烂夺目的一生!

《秦汉三国五百年》第三部,从霍光到王莽,两代权臣下的西汉!

《秦汉三国五百年》第四部,汉光武帝刘秀的开国之路!

《秦汉三国五百年》第五部,从汉明帝到黄巾军起义!

《秦汉三国五百年》第六部,从黄巾军起义到官渡之战!

《秦汉三国五百年》第七部,从官渡之战到曹丕、刘备称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