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泥沟张氏人祖祠拓片记
庚子大雪,往广东省普宁市燎原泥沟乡九房张氏人祖祠树人堂,做八幅大门楼壁肚联文雅画的拓片。原计划准备用大半天时间,以这种中华传统技艺来完成古老的粘贴与复制,结果花了一整天,最后精疲力尽,才总算赶在黄昏前完成作业。
人祖祠堂这四幅壁肚碑刻,系为民国时期普宁教育局长兼普宁县长乡人张少游之力作,其书法造诣高,让观读者赏心悦目,其撰写内容行文娓娓道来,富有内涵,前二者讲的是张珂人的家族源流,后二者讲列代祠堂之祭祀。
繄维我族,系出曲江,二銘垂法,百忍流芳。
蕃支衍派,聿来洪陽,翠峰啓宇,彌高之鄉。
望隆而後,寖熾寖昌,渊源囬溯,世德绵長。
緬維人祖,秉性和平,持身以俭,待人惟诚。
承先遗業,思所恢弘,夥創批局,苦心經營。
田宅廣置,堂基聿成,後坤受蔭,骨刻心銘。
一世專祠,南门為鄰,二世清廟,東池之濱。
望隆公室,九井降神,高曾祖宇,九德绍薪。
維我烈考,堂號树人,百年锺毓,千载常新。
春秋祭祀,古训昭然,陈其宗噐,黍稷馨香。
冠裳荐食,于焉告虔,對越在上,如臨在前。
肃雍恭敬,禮式勿愆,以妥以侑,億萬斯年。
至于四幅雅画岩竹石刻:潇潇风雨滴新篁、炳炳丹青昭大节、喜报平安、劲节长存,则出自清末潮人杨栻、清台湾府儒学训导林占梅之手。据查,杨栻原籍金陵,随父杨国崧来潮,曾系国学大师饶宗颐的老师。
树人堂祠主张珂人,为泥沟张氏十六世,系清末普宁最早二个批馆之一和合祥号银信局的主要创办人(另有珂赠、珂麟),因带动地方国际金融发展,又方便了华侨与侨眷之间的沟通,清宣统三年,县令曾就此赠匾额惠及乡井,旌表功绩。民国末,和合祥号三大股东为其十四世祖国薪公建祠绍薪堂,及后于绍薪堂相邻西侧再建斯祠树人堂。和合祥号自清末创办之后,历有中断而复办,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方才正式停止营运,据介绍,张珂人的孙辈,是为最后的营运人。
昨日拓片作业完成后返家,有点虚脱的感觉,还想紧紧张张写写做个文字记录,结果什么都没办成,今早起身,腰酸背痛。拓片这玩意,真的是个体力活。最后,要感谢薪祖祠的弘亮兄提供现场帮助,要感谢河浦的西亭兄赠我新拓包,这手工的非遗产品,真给力。
关于泥沟的侨批文化
旧时,岭东族群对信件的称呼是批,对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称做侨批,也简作批,民间又俗称之番批、银信,是一种书信与汇款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其主要分布在广东潮郡各邑、江门五邑、梅州及福建厦漳泉、福州、海南等地。在清末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之间,从事侨批活动的机构称为批馆。
据资料介绍,普宁最早的批馆有两家,一是由泥沟华侨资助创办的和合祥号,一是由水客递变而来的垾塘吴财合。泥沟著名华侨番客益张鸣知,约于清嘉庆同治间往暹罗谋生,发迹后鉴于当时旅泰侨胞汇款赡家有困难,遂萌发创办批馆之心,于清光绪十年,在其支持资助下,由同乡人张珂人、张珂麟、张珂赠三人在泰京曼谷创办了和合祥批馆,后又分别在香港、汕头设中转站及泥沟乡的和合祥。清宣统三年,普宁县令曾就此送“惠及乡井”的匾额旌表功绩。
和合祥批馆位于泥沟大寨外砖埕三山国王庙相邻东侧,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停止营运。顺记,普宁侨批业发展较为缓慢,最迟至民国三十五年本邑除以上二家之外,仅增流沙圩永昌利号。1949年增沙圩永昌盛、泥沟永兴盛、和和、华溪村陈裕光、梅林圩赖瑞通、官民益、云落圩郑锦发……
乡志载:泥沟华侨多,靠侨汇赡养的侨眷也多。侨批局就起源于往返国内外为华侨、侨眷带钱、捎信的“客头”。清同治元年(1862)赴暹营生后事业有成的张鸣知(番客益),心系家乡人民,萌发设批馆方便华侨与侨眷沟通之念。清光绪十年(1884),在张鸣知的大力支持资助下,乡人张珂人、张珂麟、张珂赠三人在泰京曼谷创办了和合祥批馆,在香港、汕头设中转站,在家乡设馆派送批款。民国廿六年(1937),和合祥批馆增设永兴盛批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汇中断,批馆停业。抗日战争胜利后,批馆复设,又新设和和批局。民国三十五年(1946),全县共有批馆五家,泥沟居其三。
整理:忘时堂传统文化工作室
撰文:张声金、张野
摄影:安静声音
拓片:张声金
声明
本作品为岭东忘时堂、普宁青年摄影、普宁村落荣誉出品。
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作者【安静声音】署名并保留水印。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图文不得直接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行为,违者必究。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