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釋《瀕湖脈學》中的浮脈和滑脈(一)

這是我在辛卯年春在海南玉蟾宮道醫養生會上第二次發言,當時會議已經接近尾聲,我應老道長張至順的要求逐字逐句講解了李時珍《瀕湖脈學》中的浮脈和滑脈。當時我穿了一雙布鞋上玉蟾宮,趕上陰雨潮濕,鞋襪都濕了,當時是光著腳穿著拖鞋講的。第二天買了一雙道士的布鞋換上,鞋小但是暖和多了。

先講一個就師父反復強調的《瀕湖脈學》。我剛才講了,你一定要手上有氣,手上有氣的標準就是你的手是熱的,然後你再去號病人的脈。號病人脈的時候你要知道躲,因為你在號脈的時候,你要用心,其實你就向他打開你的心了,那個病人邪氣重的時候,你是打開的,它就要進去。

所以當你號脈的時候,有時候你要彈一下指頭,離開他。你如果不離開,那個東西就沿著這個手上來了,所以,你要有感有覺,你才能去做醫生,這是我說我自己的體會。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就是說,李時珍老先生他是怎麼給我們講脈的。最簡單的一個脈叫浮脈。他的歌訣是這麼背的:“浮脈唯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這是他對脈的描寫,我們看起來很簡單,這些字兒大家都認得,但是你要去想像,用心去體會它的感覺的話呢,確實需要有號過脈的人或者懂的人給講一下。這個浮脈呢,“唯從肉上行”,什麼叫肉?我們看一下我們身體的層次,最表的是毛,毛底下是皮,皮底下是什麼呢?

是膚,啊。皮底下是膚,膚底下是肉,也就是我們說的肌肉,肉底下是脈,脈底下是筋,筋底下才是骨,骨裡面是髓。我們就不說了。所以他說是“肉上行”,講的是什麼呢?講的是你手一搭脈,你能感覺到他這個層次在中部以上,中部以上,所以我們號脈講輕輕一搭的感覺和稍微按一下,和摁到骨頭上那個感覺,所以跟浮脈相對的是什麼呀?是沉脈。比沉脈還厲害的叫伏脈,是那個“伏”,是這個“伏”,我們講住骨,就是摸到骨頭上才能摸到的感覺。那麼浮脈的第一感覺是,它在肉的層次上跳動。

這個肌肉,大家都說肌肉,請問肌和肉有什麼區別?《黃帝內經》講,上古之人修煉的時候,“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如果你不理解氣和神的話,你光從唯物主義角度上講,你理解不了“肌”“肉”的區別。可是道家重視氣,也就是說肌和肉是同一塊組織,但是當它發力繃緊的狀態,凸起的叫肌,而當它泄了氣放鬆的狀態,就叫肉,區別在於它有沒有氣,是吧。

為什麼叫“肌肉若一”呢?它是在需要的時候它能繃起來發力,在放鬆的時候它能松得很軟,我們經常說人,說你這人很肉,開車這麼肉,做事兒這麼肉,是吧?指的是不發力的狀態。那麼我們平常人得病是什麼?要不是沒有氣,整天就是一灘肉,要不就是運動過量,繃緊不放鬆,總是那個肌,處於發力繃緊狀態,變成死肉,這種人還洋洋自得說,我練健美,這種人把活肉練成了死肉。而且我告訴你,練健美的人都弱不禁風,稍微來點感冒,啪,肯定就感染,所以他這個氣,也是死的,把肉練成了死肉。

所以說浮脈是在肉往上的層次上走。大家沒經過饑荒,但可能有人吃過榆錢兒,榆錢兒是什麼感覺?榆錢兒是中間厚,兩邊薄,摸上去很有彈性,但是很薄的那種感覺。摸上去,浮脈就像摸小鳥身上的那個毛,感覺很輕,什麼叫很輕呢?就是稍稍你一用力它就沒了,是這種感覺。

那麼這種脈代表什麼病呢?它說了,如果是春夏秋這三個季節摸到浮脈,沒什麼大不了的,感冒。為什麼不說冬呢?冬天人的氣是往回收的,它不會摸到,除非你去冬泳,你在冬天瞎鍛煉,把你的陽氣逼出來,那是不正常。如果三秋號到浮脈,首先正常,第二呢,有可能就是你得了場外感,所以摸到浮脈的時候沒什麼大不了的。

可是,當一個久病的人,不管他多大歲數,病了很長時間,你摸到的脈是浮脈,這叫逆症,陽氣要走了,這人要完蛋了。什麼叫逆症呢?久病的脈弱,或者是沉,或者伏,都叫順症,就跟他的外在表現是一樣的。久病了,氣血很弱,但是脈卻浮起來了,“久病逢之”,你摸到這種脈,你要小心了,就要看看你跟病家的關係了,要交代清楚,否則的話,這病人很可能就死在你手裡,作為一個醫生應該會判斷預後 。這就是浮脈的第一首詩。大家要慢慢學,把它背會,背會其實是跟古人最好的一個溝通方式,不懂,先把它裝到自己腦子裡。

徐文兵

2012年2月

點擊圖片和徐老師學中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