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黑锅”,别再让颈椎背了!
春夏之季发眩晕的患者较多,眩晕之疾,甚让患者苦恼。如何运用祖国医学医治呢?还是要从病因病机分析。
历代医籍对眩晕病证记载颇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日问》之“上气不足”,《灵枢・海论》之“髓海不足”,而引起眩晕者,均属因虚致眩。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他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痰饮眩晕。
宋代严用和在《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第一次提出六淫、七情所伤导致。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无痰不作眩”及“头眩,挟气虚并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他从阴阳互相依存原理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观点,认识与治疗眩晕,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晕总论》中认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徐春甫《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认为“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
龚廷贤《寿世保元》中记载眩晕有半夏白术汤证(痰誕致眩)、补中益气汤证(劳役致眩)、清离滋饮汤证(虚火致眩)、十全大补汤证(气血两虚致眩)。
上述诸多医家观点,临床上怎么分析,持简驭繁,让临床工作更便捷呢?其实细细思量,还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春夏之季发眩晕者。主要是春夏之季心肝主令,失于调摄者,情志不遂,气郁化火,风阳升动、肝阳挟气血上行;今时之人,过食肥甘而少动、湿浊内蕴肥胖者不在少数,致使湿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熬夜加班、应酬、夜间作乐已视为常态,气血、肾精暗耗者十之八九。个人总结心火旺、肝阳上亢;脾胃虚弱湿浊中阻、升降失调,三焦不畅;气血、肾精暗耗,阴不制阳。
这三者为眩晕之本,每遇寒温不调、郁怒争吵、熬夜房劳而发病。
如何让患者的症状很快得到缓解呢?运用针灸不失为一种较快的办法。
针对心肝火旺,肝肾亏虚,脾虚湿浊中阻为发眩晕之本。针灸治则以平肝潜阳熄肝风、运脾化湿畅三焦,滋水涵木补肝肾为法度。
仰卧位取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
第一组穴用百会、率谷、风池穴平熄肝风;
第二组穴用中脘、下脘、天枢、大横、气海、关元穴调脾胃升降、畅三焦化湿浊;
第三组穴用太冲、太溪、三阴交穴(双侧取穴)滋水涵木补肝肾,神阙穴加艾悬灸10分钟(TDP神灯照射亦可)培元固本。
眩晕较重者,改百会穴为四神聪;心火旺明显加神门、内关穴;
湿浊中阻明显者加阴陵泉、丰隆穴;
肾精亏耗明显者加悬钟穴。此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居家生活中可指导患者调养,针对肝阳上亢的患者,可以让患者泡菊花、枸杞、决明子代茶饮用,天麻炖鸡肉食用,戒酒,少饮浓茶、咖啡,听一些舒缓的音乐。
对湿浊中阻肥胖的患者,可以让患者泡荷叶、佩兰、山楂代茶饮用,饮食上少吃肥甘厚腻食品,可以做一些陈皮、薏苡仁、山药粥食用,适当加强运动,控制体重。
肝肾亏虚明显的患者平时多食桑葚、枸杞、覆盆子、大枣、核桃这些食药同源的水果和食品,饮食上可食用红糖鸡蛋、炖鸡肉、牛肉、羊肉、鲍鱼食用,来达到补肾精、养气血。减少熬夜、节房事,晚上尽量少喝茶。
作者简介
擅长诊治: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肛肠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对肿瘤病人放化疗后的调理、改善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能运用针灸推拿方法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及中风偏瘫等疾病。
扫码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