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在人类是这样演进的
书字的演进
“书”这个单字的本意是什么呢?《周易·系辞下》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句话的大白话的意思就是:上古用结绳记事以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以契刻文字。简单的来说,“书”的最开始的意思就是——信息。
结绳不是书,但是结绳所记录的信息是“书”。可见信息的可追溯的最早载体就是结绳。
后来黄帝时代的仓颉做了一个巨大的发明,就是把信息用符号一一关联起来,用符号来表达信息,这种符号便称为“文”;用声音来表达信息,就是“字”。由此可见,“字”是先于“文”产生的,这点不可混淆。
有了“文”和“字”,我们的文明便开始高速演进了,人类产生了更多的文明信息,“文”和“字”急需一种较为稳定的形式固化和传承下来。当然,这里的固化是指文明信息的实体化,是为了传承,不是固步自封的固化!
“书”、“文”、“字”的本义都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文明要想传承下来,还要寻找实体化的载体,凡此为竹木、金石、布帛后来就都混同地称为了“书”,“书”字的含义和概念逐渐演进和扩大了起来。包括在信息时代,以数据和字节形式存储的信息,也有特定的一部分称为电子书!
还是回到话题开始,在“文”“字”诞生以后,文化的载体是怎样演进来的呢?
华夏民族的文字最早是刻在龟甲上的,也就是著名的甲骨文。但是,甲骨文所用的龟甲毕竟无法量产,成本又高,更重要的是每片龟甲所能承载的信息不多。因此,龟甲并没有普及开来,并未成为一种广泛的文明承载体。
至少在东周时期,华夏民族开始发现和利用生漆,也就是大漆。用毛刷把大漆涂在木头或竹片上,再用牛皮条把木片、竹片按照顺序编起来。这种文明载体形式一直用了一千年左右,直到蔡伦造纸以后,才被淘汰。
不管文明如何演进,历史的痕迹总在标志着祖先的功德,以下我将罗列一些名词,作为对文明载体和祖先功绩的怀念!
牍:这个是个有很沉淀的词,今天的文化界会把工作称为“案牍”是有历史渊源的。牍本指木头竖剖成的一半。古时用木片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就是古代写字用的木片。
尺牍:如果说牍字还有表示木片的意思的话,那么尺牍就是一个指文化载体的专有名词,具体来讲就是一尺长的写字木片。
版:我们今天买书的时候会挑选版本,甚至在九年义务教育中都会有“人教版”、“苏教版”的版本差别。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指【同样形状和尺寸的两块木片相向对立】,这个词本来是建筑学专有名词,后来雕版印刷发明以后,就用来指反刻着文字的雕版,到现在反而成了印刷业的专有名词。
方:方的本义也和文化载体没啥关系,也是在印刷业发明后,衍生出来的词。
札:札也是较早诞生的文化载体,指用来写字的小木片。现在的手札、信札的词义,渊源于此。
牒:本义竹木片编成的文书。 “牒”是造纸术发明以前的竹书或木书。“枼”本指记载有家世的薄木片。“片”指“竹片或木片的集合”。“片”与“枼”联合起来表示“编连在一起的短简”。和尚道士用的“度牒”,玄奘西游时用的通关牒文,词源于此。
椠(qian):古代削木为牍,未经书写的素牍称椠。也有说三尺长的木牍被称为椠。
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
策: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这里值得说一下的是,我们现在讲的“计策”这个词中的“策”并不是指文化载体,而是指古代计算用的算筹,“策”用在“计策”一词里的时候,是谋算的意思,而不是书册的意思。
韦:韦做名词讲的时候,有皮革、皮绳的意思。春秋古人从结实起见,往往用“韦”把单片的木简按照顺序编起来。所以,后来韦也衍生出了专指编起来的木简。韦和策是同义词。
觚、稜:这两个字是指八面体木或八面体木,有六面或者八面可以用来书写的木头。这是吕思勉的说法,具体如何解释,我目前没有什么考证。
契:“契”是形声字,右边是一把刀形,左边的是丯(jie)表示是草芥。表示用刀除掉野草的意思。它还形象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结绳记事之外的另一种主要记事方法———契刻记事。契的本义为刻,是个动词。后来引申为指符契,又引申为指契约、文卷;用作动词,则有符合、投合之义。
券:古代用于买卖或债务的契据。书于简牍,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以为凭证。后用纸帛书写,也因袭下来,叫做券。券和契基本上是同义词,但契本身有动词的意思,涵义要更广泛一些。
缣素:缣素本身是指一种纺织物,这种纺织物专用来书写或者画画。后来凡是在这类纺织物上记录的文字、图像信息,就都被成为缣素。这很明显是一个小众奢侈品,所以意思流转到今天已经是很冷僻的词了。
箋:本指用来书写的狭条形小竹片。我深度怀疑是竹木简时代,古人用来做读书笔记、注释或者书签的东西,可惜没有什么考证环节。
铭记:这个词没什么可解释的,但是需要知道的是,“铭”是往青铜器上刻字。铭记,就是把某个信息刻录在青铜器(同时也是祭祀礼器)上,世世代代永远流传下去。
布告:这个词现在指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其实这个词应该诞生在秦汉时期,当时的造纸业还没普及化,而纺织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当政府需要向民众传达某个信息时,会把信息记录在一张布上,派专人拿着这块写着信息的布遍走天下,告知所有人。为什么用布来承载这种信息呢?一方面布比较轻便,另一方面布也不会轻易损坏。后来造纸业发达后,这种政令宣告方式因袭了旧有词意。
册:本意是指书简,古时称编串好的许多竹简,现在指装订好的纸本子。这个词是一个同时存在变和不变的词,册的实指发生了变迁,而册的哲学含义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么多与文化载体有关的词汇,我们逐一仔细品味,会有大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