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伟大的,为何“毒”里却有个“母”字?这两字究竟有何关联

汉字的产生是人类由野蛮的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漫长的演变中,汉字经过一系列的创新、蜕变、延伸、简化,从而形成如今华夏民族所使用的文字。汉字中有不少外形结构相似的形近字。

从表面上看,形近字只有略微区别,且极容易看错写错,但实际上大部分形近字的涵义大相径庭。例如,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常将“己、已、巳”三字混淆,然这三个字的字形虽相近,但笔形不同。教师为了方便学生记忆,会教授一些顺口溜或是口诀,如“己开,已半,巳封口”等。

此外,三字的读音与意思也截然不同。“己”的释义有自己、姓氏与天干的第六位,“已”具有已经、停止、太、后来等意思,“巳”指的是巳时或者地支的第六位。再如,“木”与“本”也常令人混淆,两字的字形相近,但笔画却差了一画。

“本”在“木”的基础上多了一个横,而“本”字也有“草木的根”这一个释义。且这一横极富深意,它代表着枝繁叶茂,增添树木的光彩。除此之外,人们在学习“毒”字时,会发现“毒”字下面藏着一个“母”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与无私的,为何会与贬义的“毒”字扯上关系呢?

“毒”字的内涵

众所周知,“毒”字本身就具有贬义的内涵,所有与“毒”组合的词皆令人胆战心惊,诸如:毒药、毒害、病毒等。“毒”的上半部分是“屮”,意为刚生长出来的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毒”的解释为:“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从屮从毒”。

其中,“厚”字有聚集的意思,而“艸”则通“草”,此句的意思是害人的毒草聚集在一起,生长得特别茂盛与繁密。由此可见,古人认为所有的“毒”都源于草,上古神话中“神农尝百草”讲述的即为神农在尝百草后中毒,而后以茶解毒,但他发誓定要尝遍世间所有的草,最终因食用无药可医的断肠草与世长辞。

其实,商周甲骨文并未出现“毒”字,但此时的古人创造了“蠱”、“酖”等字用于形容有毒的动物。例如,“蠱”同“蛊”,古人将放置在器皿中的虫子称为蛊虫,历朝历代都出现过用巫蛊之术害人的事件。直到战国末期,“毒”字才真正出现。

古人先是发现了有毒的植物,后又用毒制造了毒箭,用以狩猎动物或刺杀敌人,最后创造了毒字。而后,“毒”字在历经金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书法形式的演变后逐渐定型,成为现在的“毒”字。其实,除了有毒的草外,“毒”字还可指药名或是药性,古人将所有的药都统称为毒药。

《素问·脏气法时论》曾记载“毒药攻邪”,指的是利用有毒的药物可以治病。这里的“毒”可以指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还可指“是药三分毒”,药物本身具有副作用,诸如雄黄会导致砷中毒,造成心、肝、肾、脾坏死的后果。

在古代,治病的药物中也会含有剧毒的药,诸如砒霜、砒石等,需得严格控制剂量,方可食之无碍。根据药物偏性的大小,古人将药物划分为大毒、常毒、小毒与无毒的类别。此外,“毒”字还有动、名词之分。

作名词时,可解释为带毒的动物或是植物。例如,《尔雅·释草》中虽未对“毒”字进行解释,却出现了狗毒、绳毒等草名。作为动词,“毒”则有毒害、毒化、毒打的意思。例如,鱼毒指的是可以毒鱼的草,而此处的毒则是“毒害”、“毒死”的意思。

“毒”与“母”的关系

很显然,“毒”字内涵广泛,但与美好与伟大一点儿也不沾边,那么“毒”与“母”字又有何关系呢?《易经·师卦彖辞》曾记载:“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意为为利用正道来统治天下,百姓便会顺从,这里的“毒”便是统治的意思。

但这也是“毒”字唯一不带有贬义的释义,但还是与“母”字毫无关系。既然“毒”字并无母亲、母爱的意思,为何下半部分却是“母”字呢?其实,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毒”字的下面并非“母”,而是“毋”字,在古代书法家的真迹中,“母”与“毋”的写法完全一致。

其实,这两个字最早都来源于“女”字,“女”先分化出“母”字,后又分化出“毋”字。“母”的甲骨文形似一位母亲跪坐着哺乳自己的婴孩,而“女”的甲骨文则像一个跪坐着的普通女子,只是中间缺了两点。在小篆时期,“毋”与“母”的区别则是“母”的两点直接变成一条撇,带有不可侵犯的意思。

众所周知,“毋”具有不要、不行的否定意味,诸如“宁缺毋滥”等词,意为宁愿不要,也不要滥竽充数。而在《说文解字》中曾记载:“毋,止之也。从女,有奸之者。凡毋之属皆从毋。”这里的“毋”则是禁止、停止的意思,指的是不要对女性有非分的行为。

部分学者认为,“毒”字下面之所以是“毋”,意在提醒世人许多草都具有夺人性命的剧毒,不要轻易去触碰它。不过,“母”字与“毒”字却没有任何关系。在汉字演变与简化的过程中,“毒”下半部分的“毋”字只是逐渐被“母”字所替代罢了。

结语:

综上所述,“毒”字虽由“母”字组成,却与“母”字没有根本联系。若是非要找出一些褒义的涵义,那么大概就是“古代社会,医疗卫生条件差,生活水平偏低,战争频繁发生,一个母亲若想养活自己的孩子困难重重。因此,不少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变得坚强刚毅,甚至日益心狠毒辣。如若孩子遭遇危险,母亲的报复心理必定最为狠毒。

此外,如若母亲过于溺爱孩子,那么这份爱也会如同慢性毒药一般,对孩子有害无益。由此可见,中华汉字博大精深,文字之所以能够如此鲜活且灵动,很大程度源于人类不断赋予其丰富的意蕴与想象的空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