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吹过(下)

(本文载于2021年5月8日《南通日报》)

永  久

鲁迅说:“一有变化,即非永久。说文学独有仙骨,是做梦的人们的梦话。”若无变化,则只剩残喘;因不能永久,故须有变化。艺术之生命,端赖变化以延续,故,变化即永久。

表达与表现

创作书法,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还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传统功夫?前者偏于真,真心、真情、真理;后者偏于精,用笔精、结构精、用料精。偏真者为大家,偏精者为名家。前者是艺术之主,后者是艺术之奴。世人多爱后者,而视前者为怪物。

障  碍

因循易,突破难。突破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创作者自身的鉴赏力。不识美丑、宜忌,看不清现象背后的本质,找不到问题的主因,抓不住解决的关键,突破从何说起?

古  雅

所谓古雅,其实就是真实与朴素,减少文饰与技巧,强调真实与简洁,人格与才学是达到古雅的必要基础。如今学书画者,谓求古雅,开口宋元,闭口魏晋,其所着眼者,为形相、为构图、为色调、为笔法,并及用纸、装裱,不遗琐屑与余力,唯不及诸形式背后之风骨与情怀。“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合 “理”

论起书法创作,有人专讲构成与风格,我以为构成(布局构图)与风格,当与创作者的书情、所书写的文学内容相结合方合艺术创作之理。李白诗豪放不羁,然并非一味豪纵夸张,细加究诘,均合于事实与事理。《渡荆门送别》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合于地理;《秋浦歌》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合于情理。无理的抒情,最容易变成乱弹琴。

学  佛

对于我等凡夫俗子而言,学佛信佛的目的不外乎有二:对他人心存善念,对自己知道放下。最要紧处是践行。

有  闲

有人说艺术是闲出来的,这话符合经济学原理。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工人大批失业,他们排着队领救济金,却还不忘挤出点零钱去观看喜剧、歌舞,好莱坞因此逆市大赚。对于创作者而言,一方面,因为经济危机,能接的活儿减少,闲暇增多,因此有较多的时间琢磨艺术;另一方面,因为经济危机,只有出精品才能吸引得到资金投入。这是供方。至于需方,那些哺育艺术的土壤——失业工人们,因失业而焦虑的心理需要艺术来调剂,因失业而带来的空闲也需要艺术去填充。

理  性

尼采说:“'理性’反对本能。'理性’无论如何都是危险的,都是埋葬生命的暴力!”我以为理性是人“广义”的“本能”的一种,因为只有人类才有理性,只不过需要后天稍加培养和训练而已。理性是可以与本能联手的,理性能令濒临死亡的思想、艺术捕获重生的机遇和灵感并再次焕发活力,然后交给本能(感性)去抚育培养。

想象力

想象力的强弱,与想象者的胆魄有关,胆魄又与想象者对事物认识的深浅、宽窄度有关,另外也与思维方式有关。想象力也即创造力,《离骚》的想象是对远古神话的复述与发挥,丰富但不是破天荒的原创。国人在科技与艺术上的想象,都有相似的特性。

旅  游

学艺好比旅游,有人喜欢一步不离地紧跟着手持喇叭的导游,一字不拉地倾听解说;有人喜欢挑僻静处人迹罕至处独自“寻芳”。独游者游览的顺序或许会发生混乱颠倒,有的景点也可能一时看不明白,但何处略去不看,何处回头复看,在哪儿小立游目,在哪儿沉思联想,一切由己,可以收获独立与自我,或许还可能有所发现。艺术之神垂青于后者。

不  惧

艺术家应该不避痛苦,痛苦能唤醒在甜梦中沉沉死去的灵魂;艺术家应当不惧悲哀,悲哀可以是一面透彻真相的镜子,“它既是伟大艺术的典型,又是伟大艺术的验证。”(王尔德语)

程  式

为艺术而艺术,是艺术创作许多程式中的一种,并不以艺术的目的为目的。艺术是永恒的,艺术女神的使命是引领人不断前行、上升。作为一种程式,它就像一件被许多人穿过,或者正被人穿在身上的工装。

须  要

发现美须要目力,读懂美须要阅力,创造美须要能力,践行美须要毅力,美好人格靠渐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