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深水区”,泳姿要优雅~
近日,中国教育网络公众号发表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进入深水区》一文,引起了广大高校IT同行们的共鸣和讨论。
文章提出,高校信息化在经过20余年建设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惊无险地通过了“教育战疫大考”,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进入了“深水区”。
在当前信息化得到空前重视、发展形势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时,之所以说看出“水深”,作者认为是因为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缺乏国家层面的标准和评价体系、缺乏校级层面整体化顶层设计、缺乏信息化与高校主体功能的深度融合、缺乏对隐私等伦理问题的认定”四个方面的问题。
笔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并认为进入深水区对于高校信息化来说虽然意味着有一定的危险,但更是挑战自我突破发展的好机遇,关键看是否能在深水区畅快自如地“游泳”。
游泳是一种健身休闲的好方法,更是一种救生技能。高校信息化如同游泳,目前公认它是高校推进现代化治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学过游泳、会游泳的人都知道,要想真的学会游泳且游得开心,只能到深水区去。
从“敢下水”到“会游”、而后才能到“享受游”,这是每个“泳者”必须经历的过程。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进入“深水区游泳”的小技巧。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水里才能学会游泳,在岸上看别人游、比划再久再多也不如在水里先扑腾几下;先在浅水区多练习打好基础,再去深水区,循序渐进。
高校信息化建设目前从整体上看确实是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不同的学校建设水平存在差异,一些高校的信息化规划(设想)做得很好,但实际执行效果不明显;一些高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如校园网络、三大平台、常用业务系统、教室设备等)其实还存在不足。
学游泳有规律,信息化发展也有诸如诺兰模型这样的规律,高校信息化建设既要紧跟时代发展需要、主动而为,也应当适时评估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结合自身需要和综合能力开展建设,切不可盲目追赶新技术、模仿新系统。
时刻谨记,“水深危险”。
“水深危险”是无论会不会游泳都得具备的意识。对于在学游泳的人,一定要先在浅水区游起来后才能去深水区,否则呛几口水是小事,不小心丢掉性命也不是不可能;对于已经会游泳的人,在不同的水域、特别是不熟悉的水域,也要特别注意水深危险,否则也容易出事,俗话有云,淹死的大都是会游泳的人。
高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进入深水区是迟早的事,前面提到的那些问题也是无可回避的,信息化部门应当意识到这些问题、主动面对这些问题。还应当意识到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部等高层管理部门、校级层面、业务部门、师生用户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需要政策、标准、机制、方式等方面合力创新,绝非信息化部门或者单个学校就能解决的。
设定目标,自在畅游。
有的人学游泳是为了健身休闲,有的是为了在关键时候能救命,有的是为了比赛得奖。达到不同的目标,需要有不同的身体素质条件、付出不一样的努力。
不同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其实也应该有区别,评价指标可以不同。可以鼓励有实力有需求的高校在进一步完善管理信息化时,探索与高校核心职能科研和教学相关的信息化;同时也应当允许部分学校只追求适合自己的信息化水平,不盲目苛求当前阶段信息化部门的显性建设业绩。
管理勿松,规范须在。
无论是泳池还是外面的开放水域,水域管理方都应当制定管理规定,对游泳的人做出规范要求,以减少问题的发生、明确各方权责。
现阶段,信息化部门自己基本认同“信息化建设不是信息化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然而学校其他部门、校领导或许并不这样认为。此时,高校的上级管理机构作为外部推动力量,应当针对不同类型学校,给出高校信息化在机构设置、建设内容、项目管理、数据标准、评价指标、保障机制等方面较“可操作”的指导意见。而高校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也应遵守相应的管理规定,依规“游泳”。
祝大家在深水区游得快乐!
作者:何秀全(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