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西方文论课程女性主义文论部分
女性主义文论
本节课从性别角度出发,去思考在性别当中如何体现意识形态?这就涉及到重要的概念叫做女性主义。
两个概念: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
一般而言,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没有区别,因为是同一个单词的两个不同翻译。女权主义似乎强调的是权力争夺,女性主义似乎是文化。女性主义最早源于西方。
一.女性主义概况
女性主义起源于西方一系列争夺女性主义的斗争,有两次浪潮。
(一)两次女性主义浪潮:
第一次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强调女性的外在权力,包括女性的选举权与参政权、受教育权
第二次:20世纪60年代 权力要求更加细致,对女性内在的文化上的思考有所深入 第二次浪潮中,形成了不同的女性主义流派。
一个插曲:
最近听到的一个流派叫做“田园女权主义”又或者是它的另一个蔑称“女权婊”。这里面所强调的是,“田园女权主义”在面对女性问题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采取了双重标准。这事实上不是女性主义。在日常生活当中会爆发出性别问题,对于性别问题会有不同的思考与争吵,但是在争吵的过程当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有很多人事实上对女性问题根本没有过系统和认真的思考,单纯地认为:“所谓的女性主义/女权主义就是女性要强、女性要推翻男性、女性成为统治者。”
(二)女性主义流派
①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本原因是:女性缺乏与男性同等竞争的机会。因此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要求女性与男性必须站在机会平等上,但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同样反对对于女性的特殊照顾。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引发争议。
②激进主义女性主义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受压迫的原因是性别之间的生理差异。生理差异无法抹除。因此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号召全世界女性联合起来,女性应当甩开生育包袱,强调人工授精、试管婴儿。
③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发现在家庭内部有一个很重要的分工方式,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当我们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时候,会发现男性在参与到外部市场劳动分工当中时所进行的劳动是有偿劳动,而女性在私人领域当中所进行的家务劳动、生育活动却是无偿劳动。因为私人领域劳动处于货币经济之外,不参与市场分工。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这是有问题的,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应当让社会服务参与到私人领域当中,让女性从私人家庭劳动当中解放出来。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GDP”概念是男权概念,所谓的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数字与男性密切相关,女性在家庭当中所进行的大量的劳动并不被纳入到国民生产总值当中。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一位所谓的“成功男士”雇佣了一位女性家政工为其进行打扫服务,这里面所产生的劳动是被纳入国民经济总值当中的,因为这里是雇佣关系。然后如果过了一段时间,这位成功男士突然看上了这位家政工,娶了她,那么在婚姻关系当中男性就不必再为女性的劳动付款、雇佣关系解除。同样的劳动,前者纳入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后者却消失殆尽。这里的变化,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④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理论采取结构的方式,她们认为没有一种“女性”可以代表所有人。每一个群体都是千差万别的,甚至女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大过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差异。不能强调“女性应当是怎么样的”,女性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不应将其本质化。有的人认为结婚生孩子很辛苦,有的人却觉得感到幸福;有的人拥有改变世界的野心,有的女性也感受到回归小确幸的幸福。为何要以一种方式来规定女性这个庞大的群体?
⑤文化女性主义
文化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气质比男性气质更优越,即女性比男性更高级。会从多种文化角度去分析,即会发现男性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是同一的,而女性则是分开的,说明进化系统而言女性更高级。男性崇尚暴力征服、思维方式更加简单;女性却温和细腻内心复杂。因而女性更高级。
⑥性别分离女性主义
性别分离女性主义认为男性女性只有彻底分离,才能活得自由。男的和男的过,女的和女的过最好。
⑦赛博格女性主义
很多科幻小说会提到,会假设一个人心脏已经没了,但是安放了人工心脏,请问这个人是否是其本人。当其所有的器官都被更换了,都是人造了的呢?赛博格女性主义强调女性要想提升自己的地位,就必须诉诸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通过科学技术来强化女性目前的一些所谓性别弱势。
⑧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受到了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影响,强调必须深入到女性的潜意识维度当中
⑨性解放女性主义
性解放女性主义认为“性”是成年人或者说是人的自由。这个争议较大,其出现针对的是另外一群女性主义者。这群女性主义者会认为色情电影本身是为了迎合男人欲望,女性的表演动作眼神都是为了迎合,女性只是一个失去了个体意志的被男性审视的物品。所有的色情电影都是“男性的”。而性解放女性主义却认为,对于女性而言性是自由的。如果女性就是喜欢、想要拍摄此类的片子并且热衷于其中,是绝对不能禁止她的。性解放女性主义者认为女人参与性工作是女性的权利,不可被剥夺。
多种女性主义流派的和核心:强调平等、对于男权中心主义进行消解和批判
(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当中两大形态:女性阅读和女性创作
1.女性阅读
在女性主义者看来,任何阅读过程都不是中立客观的、都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质。在以往过程当中,因为男权文化过于强大,导致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都是从男性角度理解。而女性角度或者说独特的女性经验被忽略,这导致女性视角评判的缺失。因此“女性阅读”要求重估文学作品,即女性带着自身的女性经验去重新审视文学作品。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同样有问题。你是女人,你说的就一定是女性的话?你是否有可能由于被男性洗脑过于深刻,导致你在阅读的时候仍然是“男性阅读”?这是有可能的。因此要采取一种“抗拒式阅读”,即抗拒性的态度。读到一个文学作品,看到一个文学批评,第一反应不是接受而是反思。如果接受的话很有可能沦为文学批评家的理想读者。这导致其具有极强的批判性色彩。
(2女性创作
从女性创作角度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即整个父权制文化当中女性只是文学表现的对象,而女性的创作往往是不被认可的,甚至女性写作会被认为是一种反叛行为。即便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女性也会受到父权制文化的束缚。因此在女性创作角度当中,女性认为所谓的文学史即文学经典史是“男性”的。在文学史当中男性作品数不胜数。例如看中国古代文学史,有几个女性作家,似乎只剩下了李清照等人了。
因此女性创造在某种程度上会去挖掘被埋没的女性作家,而后同样是进行重新阅读和重新解释。
二. 女性主义经典著作及其理论
(一)1929年弗吉尼亚·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
1. 寻找女性文学传统
女性文学有着不同于男性文学的语言、风格、体裁,但受到父权制文化压抑,导致女性文学的传统不像男性文学这般清晰连续。相反,女性文学传统似乎是模糊断裂的。因此必须要寻找女性文学传统。有了文学传统,女性作家创作才有了自身存在的根基。
2. 发觉女性文学被压抑的根源
伍尔夫认为,女性文学之所以被压抑,是因为女性经济不独立、教育不被保障,导致女性只能被囿于小天地当中无法获得广阔丰富的社会经验。“一个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要有钱,第二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此间是有隐喻的。
钱指的是女性经济要独立,房子指的是女性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时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前者是后者的保障。
3. 双性同体:理想人格
双性同体是伍尔夫提出的一个两性理想的人格形象。这源于柏拉图的《会饮篇》,柏拉图提到远古人有两幅面孔、两幅四肢,宙斯担忧人类过于强大,因而将人类劈成两半。伍尔夫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力量,一种是男性气质,一种使女性气质。而这本质上是对男女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结构。这是很具有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男对应阳刚,似乎女性必须是阴柔的。位置确定,似乎背后的本质化形象也被确定了。然而为何必须如此?正如某位思想家所说:“你在哪里发现了二元对立,你就在哪里发现了意识形态。”因为在黑与白之间,有太多的灰色地带。而这些灰色地带倘若不被讲述、不被呈现,那么这就会被压抑。
(二)1949年西蒙·波伏娃《第二性》
1. 女性如何成为第二性?
传统观点看来,人类历史早期经历过一段母系社会,此时女性似乎是第一性。但是波伏娃认为,女性始终是第二性。为何女性是第二性?波伏娃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生育。因为女性需要生育,这削弱了女性的工作能力、也限制了女性的活动空间。而且这个活动空间,更多的是家庭内部。
波伏娃也是一个存在主义者,存在主义认为人类的本质在于超越。女性被限制了生存空间,导致男性可以在家庭外部不断超越自身,而女性在家庭空间内却只能日复一日重复无偿家庭劳动,这导致女性命运逐渐沦为第二性。
传统文明当中似乎也存在着一定的女性生殖崇拜,这是对女性地位的强调吗?波伏娃认为并非如此。这种崇拜女人的神话,其实就是男人编写的“女神”神话,这并不是以为他们热爱女人,而是恐惧女人,恐惧女人无法繁衍后代。随着生产力发展,男性发现女性能够繁衍后代并不只是女性的事情,与男性也有关系。当男性发现男性同样可以主导女性生育的时候,女性就彻底成为了生产的载体、男性的附庸。所谓的生殖崇拜只不过是男性还未认清社会现实,当男性认清这一点,男性就无情地抛弃女性,父权社会就此降临。
2. 男性是如何将女性禁锢在第二性上的?
波伏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其思考和分析。她认为有两个重要的东西, 一个是私有制,一个是宗教。私有制怎么了?第一个是因为女人被视为私有财产。财产这个概念成为人类文明历史上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个过程当中女人被称为了财产,女人是父亲的财产,结婚之后通过婚姻,女人被转移为丈夫的财产。今天的婚礼上还保持着一个重要传统,即父亲领着女儿、将女儿的手交给丈夫。这传达的是一个典型的意义:即财产的转移。在中国,所谓的三从四德也是如此,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因为成为财产,女性也受到贞操的限制。
这样的私有制也受到了宗教的支持。男性对于女性的处女情结,是一种极端的物化思想。所谓的对于非处女的排斥,无非就是将其视为“二手”的,但是人难道真的可以被视为二手的吗?人可以被这样简单的物化吗?处女情结的问题也同样参与构建了很多文学作品。例如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这里做的一个巧妙的处理就是用一群妓女去换取女学生。因为女学生都是处女,而妓女已经遭受过一次男人的凌辱,再遭受一次又何妨。这个逻辑极其恶心。再例如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
但是一方面男人看不起女人、瞧不上女人,但是男人又离不开女人。因此波伏娃认为,女性就如同黑人奴隶一般。
3. 女权运动为什么在十九世纪才开始
以往的解释是认为这与法国大革命、人权运动密切相关。然而事实上女权运动与人权运动无关,法国的人权运动是就男权。原因在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的兴起摧毁了原有的土地所有制度,导致社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极大。大工厂空间需要大量劳动力,男性提供的劳动力是有限的,因而女性走入工厂成为劳动力的一份子。 另外一个原因是人口控制,即马尔萨斯的人口控制论开始发展起来,此时很多问题出现。例如堕胎、避孕问题开始浮出历史地表,得到关注。
4. 女性第二性如何限制女性发展?
一个女人如果事业有成,在今天会被认为是不像女人的女人。很多人采访知名女企业家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个问题,就是“请问您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关系的?”但是记者们会问男企业家这个问题吗,根本不会。没有记者会问“刘强东先生您好,请问您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关系的。” 董明珠就会有人问,这是一个极其挑衅、也具有父权色彩的问题。你有本事去问马云啊。
在教育领域当中,有一个女博士概念。大家如果看过《爱情公寓》会记得,胡一菲就是女博士。里面有一个玩笑是:“男人、女人、女博士。”女博士被称为第三种人。我就很好奇女性要做博士怎么了?这背后暗含的讽刺是,女性不应当受到高等教育,会受到歧视,这会显著限制女性自身的发展。就业歧视也有。有老板会问:有男朋友吗?你要说没男朋友还行,你要是已婚未育的话,面试的时候不会要你。
女性是如何成为女人的?波伏娃认为,决定因素是抚养方式。三岁以后,性别展开了不同的抚养方式。男孩被教会力量、征服,女孩则被教会温和、柔顺。亲朋好友给孩子送的礼物本身也极具性别色彩。个体的性别意识也在这个过程当中被建构起来,“我应该是这样的而不应该是那样的。”而这个过程当中,父母会在潜意识层面灌输你:在这个世界上,男性是具有优势的。 女孩走到青春期以后,第二性征出现。女性第一次来月经的时候,这给女性带来了恐惧与羞耻。青春期会被告知,女性要学会取悦男性。很多童话故事,有一个故事就是海的女儿,就是告诉你女性在男性面前不要太主动。《灰姑娘》仿佛是告诉你女性要学会取悦、勾引男性。“灰姑娘”的故事就是一个长得漂亮的女人如何色诱王子的故事。
因此波伏娃得出结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婚姻对于男性可能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女性而言则是获得社会认同的唯一方式。“灰姑娘”不被家庭认可,她很美但却不能被他人认可,因此只能在特殊场合展现自己的女性魅力,且必须得到一位权威男性的认可。男性似乎也是如此,但是男性自身就是证明。家庭成为女性重要的活动空间,女性需要不断打造自身的家庭王国,在家务劳动当中得到无聊的满足感。
很多中产阶级妇女就是最大的使命就是抓住丈夫,因为丈夫是自身生命价值、认可度的唯一来源。在今天的社会当中这个问题也许有所改善,但是在某些文学作品当中则会不断被强化凸显。例如今天文化研究所关注的“宫斗剧”,“宫斗剧”那个时空与我们今天相去甚远,但是其内在的底层逻辑也与今天的心理逻辑相似,即女性如何抓住、取悦男性。
波伏娃想的没那么简单,她又深入一步。我们如何理解所谓的“lady first”,所谓的绅士风度?部分男性似乎将这些东西视为是“女性得到尊重”、“女性不被压抑的”标志,然而波伏娃却直接指出了问题的核心。即这些被男性津津乐道的“尊重”,说白了只是生活当中最无足轻重的小事。所谓开个门、让个路都是最无足轻重的小事,其目的就是让女性受到一种看似“被尊重”的蒙骗和引诱,从而更心甘情愿地从事家务劳动和生育服务。
这是一种规训的方式,将男性对女性的压抑掩藏得更加深刻。大事上绝不让女性做决定,小事情给女性主导权。“今天去哪吃啊,都听你的!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你想看什么电影就看什么电影,你在就好了。”你以为这是男性多么尊重你吗?废话,这都算什么事。这种事情你说了算能意味着什么吗?作为女性更该关注的是什么,经济独立、养老、生育、家务劳动方面谁说了算。
女性应该怎么办?
波伏娃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工作,必须工作!工作才使得女性有可能跨越性别鸿沟,实现经济独立。但是在今天当代社会当中,男人一句“我养你”让多少女性沉醉其中。这看似是责任义务的承诺,但事实上是女性命运的深渊。一旦你接受了这个看似甜蜜的许诺,你就终其一生将深陷家庭的深渊,在日复一日的家务劳动当中消磨个体的生命。你与一切都脱离了,你的后半生都交给一个人。婚姻不是藏身之处,更不是无奈之举。
其次,波伏娃认为女性要想获得成功,不必以男性为标准,女性有自身的天然优势。有人会追问,你们女性主义者到底干嘛?是要成为和男性一般的女性吗?是要推翻男性统治,从而统治男性吗?但是一旦用这个逻辑,你就是用男性标准要求女性,这无疑是在某种程度上内化了男性凝视,这难道不是另外一种男权主义?波伏娃认为应当发觉自身的性别优势,例如女性心灵活动更加细腻、复杂、更加具有同情心等等。其次女性必须要召唤全世界女性来追求幸福。女性自身也许也有惰性,这些惰性体现在许多方面。波伏娃的举了女大学生为例子,认为女大学生更擅长死记硬背,习惯于接受观念。在职场上女性更满足于平淡,而不愿意向上攀升。波伏娃作为存在主义者,始终强调的是人的本质在于超越。
(三)1972年英国约翰·伯格《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
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艺术批评之一,改变了许多人对待影视的方式。学习摄影、导演、大众传播、文化研究、艺术史都不能绕开这本书。这是约翰·伯格给英国BBC制作的纪录片,将纪录片的内容转换为文字内容。书名翻译也许有一点问题,不能够将ways复数展现出来。
主要观点
1. 观看先于语言 (Seeing comes before words)
观看行为是人类所有行为当中最最基本的行为,观看行为是先天的、是生理性的,但与此同时也并非是如此天然的。
2.观看行为受到文化习俗的制约
你看到什么东西与看见什么东西是深受社会影响的。例如走到人多的地方,你看见的永远是“漂亮的人”。观看是具有选择性的。这个选择性取决于你的主观性,而这个主观性又与价值观、信仰密切相关,它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的限制。
因此观看行为受到了文化习俗等等一切的制约。
例如阅读一本日本文学作品,你看到的并非是日本文学作品本身,而是被多重符码转译、编译过后的文本。因此伯格强调:在过去,人们是从形式上单纯地欣赏艺术,着重于艺术的色彩、线条等等,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艺术作品的神秘化。而伯格反对这样一种传统的观看方式,认为如果不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理解作品,也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艺术品。
3.作为被观看对象的女人(女性作为被观看的对象)
女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女人懂得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吗?伯格所分析的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裸画像。传统观点认为油画中的女性裸体,表达的是对完美人体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的是艺术家的人文主义情怀。伯格却认为,除了极少数作品之外,大部分的女性裸体画表现男性对女性的审视和把玩,体现的是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地位。
他进而认为男性、女性展现自身的方式有所不同。男性似乎是对外的,女性气质却具有极强的自反性。
女人是男性目光的奴隶
何为自反性?女性自身的观察者是男性,而被观察者是女性。因而女性会将自身当成一个独特的景观来看待,女性既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不仅需要观察自身,还需要不断地注意他人如何凝视自身的方式,进而将男性的凝视内化为自身,始终做好“被看”的准备。问题在于,对于男性有这样的要求吗?没有。新周刊做过一个报道叫做《丑陋的中国男人》,即为什么中国男人都这么丑陋?油腻、肥胖、衣衫不整、不修边幅,而女性似乎总是更加美丽惊艳。背后的原因约翰伯格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因为女性更加需要这样一种外在的装点,她永远被凝视,是男性目光的奴隶。
“你画裸女,因为你爱着她。你在她手中放一面镜子,称之为虚荣。于是,你一方面从描绘她的裸体上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却在道德上谴责它。”
——观看之道
裸画像中所有裸女的身体姿态、目光朝向都是作为景观而存在的。与此同时,伯格还对裸画像中的镜子进行了分析。裸画像中有许多照镜裸女。然而问题,在当时的欧洲,对于镜子的关注则被视为一种“爱慕虚荣”的症候。因此大量“招镜裸女”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事实上是在对观看者作出警告,即不要成为爱慕虚荣的女人。 约翰·伯格对这种东西持有批判态度,认为这种画实在是太虚伪了。你之所以绘画裸女,就是已然在物化女性、并且将女性作为一种来诱惑男性,却又反过头来指认女性为爱慕虚荣的个体,这是一种矛盾。举一个现代的例子,网红直播当中,许多女主播在“搔首弄姿”,男性观众沉醉其中。沉醉其中以后又反身指责主播在卖弄性感,不守妇道。那么问题究竟在哪里,真的是或者说完全只是女性的问题吗?观看色情电影同样也是这样。张爱玲在《半生缘》中提出过一个核心问题,即“妓女和嫖客谁更没有道德?”
(四)1979年吉尔伯特,苏珊·古巴《阁楼上的疯女人》
这本书被誉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而一提到“阁楼上的疯女人”,很容易就能猜到这必然是对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做出的文学分析与批评。一般而言,传统女性主义对于《简爱》的认识都是这是一个女性自强、追求独立平等的故事。然而吉尔伯特与苏珊·古巴却注意到了那个被“阁楼上的疯女人”。不妨宕开一笔的是,有另一本小说《藻海无边》就是以疯女人“贝莎”为主人公将《简爱》重写了一遍。
吉尔伯特与苏珊·古巴在阅读《简爱》的时候,看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贝莎就是简爱的另一个形象,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简爱象征着理性、克制、社会的规训,而贝莎象征着反叛、野性、原始力量。贝莎的本质就是女性内心的激情部分,是反抗男性的另一重自我。《简爱》就是一个寓言,《阁楼上的疯女人》注意到《简爱》的一个细节,即贝莎在结婚前旗撕毁了简爱的婚纱。传统解释是认为这是贝莎嫉妒简爱,但这个角度事实上是在罗切斯特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两个女人在为我争风吃醋。《阁楼上的疯女人》则认为,这根本不是因为贝莎嫉妒,而是因为“婚姻的婚纱”代表着婚姻对于贝莎的禁锢,它是囚衣一般的存在。撕毁婚纱所代表的是撕毁禁锢一生的婚姻,她做的是简爱想做却未做的事情。简爱的逃离表面上是因为罗切斯特的欺骗和贝莎的存在,而实际上是以此为借口去逃离婚姻,因为简爱无法说服自己接受不平等的婚姻。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简爱》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女性对父权的恐惧。
正是有了这个作品,就形成了女性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两种形象,即一个是天使、一个是妖妇。天使是美丽善良的、集一切优点于一身的纯洁女性;而妖妇则是罪恶的、疯癫的。但我们不妨去思考妖妇为何成为“妖妇”,例如《雷雨》当中的周繁漪,也许这些原因的挖掘与思考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更多的女性主义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