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地名源流考

江西地名研究

摘要:

唐贞观八年(634),析龙标县为朗溪,治今会同县朗江镇东城村,以朗江为名,为会同置县之始。朗溪得名,与骆越族及楚族生活密切相关。北宋崇宁元年置三江县,以境内有三条江河而命名,治今会同县朗江乡东城团。次年,改三江县为会同县,实与知荆南舒禀平辰、沅瑶民义举相关。

关键词:朗溪 三江 会同 治所 地源 流名

★ ★ ★

会同地域,夏、商、西周,属荆州西南要服之地。春秋、战国、秦,先后有属黔中郡、洞庭郡、象郡地之说。汉属镡成县地,隶武陵郡。东晋义熙年间(405—418),为舞阳县地。南朝梁为龙木剽县地,隶南阳郡。陈、隋因之,先后属南阳郡、辰州、沅陵郡。唐贞观八年(634),改龙檦县为龙标县;又析龙标县置朗溪县,县治今会同县朗江乡东城村,始为会同置县之始,隶巫州,后隶叙州。置县后历有朗溪、三江、会同之称,皆有历史渊源及文化依源。

朗溪。《新唐书·地理志》:“龙标,上。武德七年置,贞观八年析置夜郎、朗溪、思微三县,九年省思微。”朗溪县治在何处?历有二说:一说在今洪江市黔城镇西南托口镇托口村。二说在今会同县朗江镇东城村。今考之古文献及地下文物,以二说为是。

一是《元和郡县图志》明载朗溪县:“中下,北至州一百二十里。”其时朗溪县属巫州,州治龙标县治。朗溪县治在州治南,州治在北。沿水路至州治,约60公里,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相吻合。

二是今朗江镇东城遗址,属唐代,确证朗溪县治于此。内城位于瓦岗山上,呈长方形,长320米,宽140米,总面积44800平方米。至今仍遗存30余米城墙、20余米护城沟。在城北地下发现半枚“建(炎)通(宝)”。

三是《宋史·地理志》记有“狼江”砦(寨)。1994年《会同县志·军事》记有“朗江堡城,位于县城西20公里朗江乡朗江村渠水西岸。”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建'狼江寨’。明置朗江堡。这表明今朗溪镇朗江村一带,其时为战略要地。亦佐证唐朗溪县治位于这一带。

四是隋大业八年(612)之前,今渠水上游已被官方录为朗溪。朗溪源出今湖南靖州县三楸乡坪下山,由靖州县入贵州省天柱县竹杉,再入靖州流经8个行政村,在攀龙桥乡大冲村酿口注入渠水,靖州县内流程81公里,流域面积320平方公里。朗溪县治应位于朗溪中游处无疑,不会距巫州治仅22公里(龙标县治今洪江市黔城镇)的渠水入沅水之托口。

朗溪,何以为名?《元和郡县图志》载:朗溪县“(唐)贞观八年析龙标县置,在朗溪之侧,因为名。”朗,明亮、通彻。《诗·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终。”《说文》:“朗,明也。”古文中本义为明亮之意,后引申为通彻之意。《文献·孙绰游天台山赋》:“凝思幽岩,朗詠长川。”李善注:“朗,犹清彻也。”

溪,古今文中多指山间或岗垅中的小水流。《玉篇》:“溪,溪涧。”《集韵·齐韵》:“奚谷,《说文》:'山渎无所通也。’”古文中奚谷通溪。约在西汉初,奚谷改为溪。《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振溪通谷,蹇产沟渎。”张衡(78—139)《东京赋》:“濯龙芳林,九谷八溪”,即为此例。朗溪得名于西汉时期。

朗溪,最早叫朗奚谷,其得名当与今侗族先祖骆越族与楚人密切相关。今考骆越族,最早源于今广东、广西地区,何时散居在今湖南省会同县一带,史无明载。但亦有迹可寻。据《史记·楚世家》《吕氏春秋·恃君览》等古籍记载:今湖北、湖南及江南广大地区,大量族居古越族,战国时泛称“百越”。据地下出土文物考证:我国古代三大部落集团之一三苗氏之一支,确在南方活动过,其活动区域正是南方几何印纹陶主要分布区。这表明三苗氏之一支与古越族有渊源关系。前671年,楚成王“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这说明春秋早期,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内,有大量夷越族居。《战国策·秦策三》记楚悼王(前401-前381)吴起“南攻扬越。”《后汉书·南蛮列传》:“及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这表明战国中后期,今湖南境内,仍有大量越人族居。

从今会同县攀龙桥渡头江遗址出土文物判识,商代这一带已有骆越人族居。西溪口遗址、东周对江田遗址、黄茅田遗址出土陶器残片及饰有绳纹等,这应是古骆越人族居此地的实证。821对江田遗址中发掘铁插、铁刀。这说明春秋时期,这一带古越人及骆越人,深受楚文化影响,生产力水平较高。

春秋中期一支楚人开拓南疆“楚地千里”时,已进入会同境内,与骆越族为主体的当地民族,共同生产生活于此地。《百越民族史》认为:古百越人善种稻,食蛇蛤,善纺织、铸剑,使用石器,善用舟习于水战,喜住干栏屋,大量烧置几何印纹陶及原始瓷器;有独特语言,断发纹身……喜原始通婚,崇拜鬼神,迷信鸡卜,实行崖葬,崇拜蛇鸟图腾。越王勾践认为越人“水行而山处”,为“习水民族。”《越绝书·记地传》记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因依水而居,常见水中鱼鳖、水蟒、鳄等,亦常见岸边丛林中飞鸟,故对河神、水鸟、水蟒,尤为崇拜。而楚人喜祭祀江河,对蛇(含水蟒)、鸟,亦很崇拜。

这一时期,骆越人及楚人,常在河边共祭河神及飞鸟、水蟒。今会同县乡民多崇鬼神,“楚见南蛇生贵子” 认为最吉。这应是骆越人生活习俗之遗存。常见此地山川历历,河溪纵横,岸林浩莽;河水清亮透彻,溪声依旧,便对河溪渐生崇拜。于是楚人便依骆越人语言,依楚文字书写成“朗奚谷”。此后,朗奚谷渐成地域地名。楚、秦是否于朗溪置军事邑,难以稽考。但至西汉,朗奚谷改称朗溪。三国蜀时,传为诸葛亮平“五溪蛮”时屯兵处,成为著名的地城地名。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宋书》认同此法。今有学者考证“满溪”即朗溪(即渠水。今名广坪河)。否则,唐置朗溪县时,难以此为名。

五代,今会同县地属叙州,实属诚州,为侗、苗首领据有。

三江。《宋史·地理志》:“会同,下。本三江县,崇宁二年改。”《湖南古今地名辞典·会同县》:“北宋崇宁元年(1102)置,属诚州。治所今会同县朗江乡东城团。辖境相当于今洪江市、会同县地。”该《志》也认为崇宁二年(1103),由三江县改名会同县。三江县仅存一年。

三江得名。三,数词。《广韵》:“三,数名。”《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亦表示序数。《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古今文中有几种释义,其本义指二加一为三。

江,古文中指长江。《说文·水部》:“江,水。出蜀湔氐外岷山,入海。”《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云:“九江孔殷。”孔颖达疏:“江以南,水无大小,俗人皆呼为江。”古今文中有多种释义,其本义指长江为江。约在东汉末,始有长江之称。

三江,实指今会同县内有3条较大河流。明洪武《靖州志·川》:“渠河,在州城东门外……北至会同,东受小由江,西受大由江。所谓三江口,会同旧名三江县,此也。”即是说会同县旧治三江口附近,故名三江县,实以三水名县。

今考渠河即叙水(渠水);小由江即清溪,今名会同河;大由江即朗溪(朗江),今名广坪河。会同河在今渡头河渡东岸龙家团与渠水汇合;广坪河在今酿口与渠水汇合。清康熙《会同县志·津梁》:“渡头河渡,县南五里,上通靖州……。”由此可知“三江渡”即为渡头河渡。1994年《会同县志·三江县治考》认为:三江县治在今渠水渡头河渡东岸龙家团,即今攀龙桥乡早禾垅村龙家团。

会同。北宋崇宁二年(1103),改三江县为会同县,县治移今会同县林城镇。

会同,何以得名。会,聚合。《庄子·养生主》:“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孟子·告子下》:桓公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史记·六国年表》:“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同,聚集。《诗·豳风·七月》:“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会同,即会合聚集之意。共和国《会同县志》:“三江县在诚州北境。崇宁二年(1103),宋王朝在此集结各路人马,进攻诚、徽州,故改名会同。”

会同得名,历有三说。一说以县境内有沅、渠、巫、若水汇合而得名;二说北宋崇宁二年,诚州杨晟臻等纳土进贡,会于京师,故名;三说北宋崇宁二年,舒禀攻占诚州前,各路人马曾在三江县内结集,故名。

一说有“同义反复”之嫌。三江县本以境内三条江交汇于渠水而得名,以三水名县。若次年仍以境内沅、渠、巫、若四水命名,仍是以水名县,这在以文立国的宋王朝,不会在一年时间内犯“同义反复”的错误。宋王朝有属火之说,按“五行相克”的阴阳学说,将县名“三江”改为四水“会同”,并未改变以水名县的事实,故此说难以成立。

二说亦让人生疑。《宋史·徽宗纪》:“崇宁元年十二月,辰、沅、瑶人入寇。”“知荆南舒禀平辰、沅州徭贼,复诚、徽州,改诚州为靖州。”

诚州诸雄长杨晟臻等纳土入贡,会于京师,于是取《周礼》“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见:诸侯不定期朝见天子;殷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之义,命为会同。然而,其时诚州辖渠阳、三江、罗蒙诸县,纳土入贡者不止三江县之雄长,如宋王朝赐名,当以诚州为是,而独以三江一县赐名会同,于理不顺。如系三江雄长自行命名,其时已不可能。故此说难以信。

三说多有其据。《宋史·舒禀传》:“崇宁初,知南康军。辰溪蛮叛,蔡京使知荆南,以开边功。”这当是指舒禀平辰、沅州瑶民义举之事。崇宁元年十二月,各路兵马集结三江县境,“平辰、沅徭(瑶)贼。”崇义二年春正月,辰、沅瑶民义举平息,于是改诚州为靖州。靖,安定。《国语·周语下》:“自后稷之始基靖民。”韦昭注:“靖,安也。自后稷播百谷,以始安民。”据《宋史·地理志》记载:舒禀平定苗、瑶后,改渠阳县为永平县,改三江县为会同县,改罗蒙县为通道县,改萌竹县为绥宁县,改诚州为靖州。这当然与舒禀“开边功”密切相关。

由此观之,三江县改为会同县,当以第“三说”,最具说服力。

会同境域,自置朗溪县以来,县名三易,县治三迁,县域数改,归属累更,始成现制。境内农业以稻作为主,盛产油桐、油茶。森林广被,尤以“广木”(广坪镇杉木),驰名中外。名胜古迹主要有县城郊金龙山之主峰宝塔山;有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的青石宝塔;有粟裕将军故居及纪念馆、纪念碑。

(0)

相关推荐

  • 明一统志卷六十六

    靖州[东至寳庆府武冈州界二百六十里西至贵州黎平府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广西栁州府融县界一百八十里北至辰州府沅州黔阳县界一百八十里自州治至南京三千五百七十里至京师六千一十里]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天文轸分野秦 ...

  • 江水邾城

    郦道元以<水经>为纲,作<水经注>,记载大小水道一千多条,穷源竟委,详细记述了所经地区的山陵.原隰.城邑.关津的地理情况,为后世以水证地广为引征. 今据<水经注>对 ...

  • 衡山地名源流考

    [摘要]衡山得名,与祝融部落及古越人部落关系密切: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始置衡阳县(非今衡阳县),其得名于与吴主孙亮治政相关.西晋永熙元年(290),改衡阳县(非今衡阳县)为衡山县,因避郡.县同名 ...

  • 安仁地名源流考

    [编者按]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了丰富的人类智慧,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识别.命名和用于交往的文化.地名,在国家治理.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国 ...

  • 常明:哪吒故事的由来(《封神演义》源流考之八)

    在毘沙门天王诸子中,关于哪吒的争议最少,一般认为哪吒是毘沙门天王的第三个儿子,只有<阿娑缚抄>和<北方毘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例外.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哪吒画像 ...

  • 工尺谱与俗字谱之历史源流考

    摘要:工尺谱与俗字谱是我国历史上属于同一种记谱体系的两种记谱谱式.工尺谱的记谱形式,在沈括<梦溪笔谈>.陈旸<乐书>等文献中均有记述.俗字谱即朱熹<琴律说>之&qu ...

  • 明心刻古——周尚均风格源流考(一)

    晚明清初,寿山石雕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杨玉璇和周尚均,代表了该时期寿山石雕的最高成就.关于杨.周两家雕刻风格,龚纶在<寿山石谱>一书中总结为"杨之制精工,而周所作朴茂,取径不同&q ...

  • 《唐宋八大家文钞》版本源流考述

    "唐宋八大家"之名最终成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自明万历七年茅坤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初刻刊行,次第有各种重印本.重刻本.翻刻本.精校"通行本& ...

  • 常明:二郎神和赵昱(《封神演义》源流考之七)

    与李靖和毘沙门天王的形象糅合相同,二郎神也是由中国本土的二郎神故事与外来神祗的故事杂糅来的. 二郎神的事迹本自唐时托名柳宗元的<龙城录>"赵昱斩蛟"的故事,而其为李冰或 ...

  • 常明:《封神演义》里的哪吒(《封神演义》源流考之九)

    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有"那吒太子"一条,总结了此前的哪吒神话,并为后来的<封神演义>里的哪吒故事提供了蓝本,其间言: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

  • 京城石家白猿通背拳源流考

    图为:长臂白猿(素材来源网络) 通背拳,也有称通臂拳,历家古谱称之为通背猿拳,由古圣上贤取法 "古猿求生精义,尽演诡诈之道" 而创立.历来隐秘传授,择徒甚严,在近代才得以广泛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