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中国古典学研究视野

6月12日,以“重估清代经学”为主题的第八届全国古典学年会在扬州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清代经学与中国文明、中西经典与解释以及中西古典学领域的其他议题,展开切磋与研讨。

发掘中国文明基本精神

中国的古典学包括中国古典学和中国的西方古典学。古典学年会的研究成果最初以西方古典学研究为主,近年来,中国古典学研究的分量越来越重。此次参会的很多学者是从经学入手开展古典学研究的。但经学研究就是中国古典学研究吗?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认为,古典学的独特性在于它独特的研究对象。西方古典学面对的文本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各种经典,这不仅是因为年代久远,更重要的是它们塑造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精神。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还没有明确界定,但也应当是塑造中国文明基本精神的各种经典。具体应以传统经学为中心,旁涉一些子学、史学、文学等经典。中国古典学研究者应在继承传统学术、融入现代精神的基本原则之下,发掘中国文明的基本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贺方婴表示,中国的西方古典学必须始终面向“双重古典”,即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与欧洲古典文明(16—19世纪)。同时,中国的西方古典学研究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文明处境,研究对象不仅包括西方古典文明的学问,也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其他古典文明的学问。因此,比较古典学应该是中国的西方古典学的基本样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中国学界开展西方古典学研究的开拓者,应恢复并继承这笔宝贵遗产,重启对西方的理解。

推动中西古典学对话

19世纪以后,古典学进入大学体系,成为诸多学科之一。在西方的大学中,古典学学科很难以同样的逻辑并列于现代学科,但却为这些学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古典学在西方逐渐走下坡路,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古典学系砍掉了古典学方向,并取消对全系学生的希腊语和拉丁语学习要求。相反,古典学在中国逐步兴盛起来。吴飞表示,中国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西方古典文明,但不可能抄袭或照搬西方古典学研究,必须借助西方古典学研究激活中国古典学的深厚潜力。立足于现代生活,在古典学术中追寻现代生活的根据,补充现代生活的种种不足,才是古典学展开的基本旨趣与真正意义。中国学者在做西方古典学研究时,都有对中国问题的观照,这也是他们进行这项研究的初心。但具体而言,古典学研究是有门槛的,研究西方古典学需要通晓希腊语和拉丁语,研究中国古典学则需要精通文字、音韵、训诂、文献等。如果贸然比较,易陷入肤浅的境地。当前,要从具体问题入手,将其做深做透,再通过沟通交流,进而呈现比较的语境,发现可比较的问题。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林志猛提到,中国的经学传统特别注重经典的注疏,西方古典学研究也有丰富的注疏传统。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中国经学关注德政、良好的礼法和人伦等,西方古典学关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生活方式等。两者有很多相通之处,可以互相参照。学界应进一步夯实西方古典学的基础性研究,作出更精良的翻译作品和详细注疏,广泛吸收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将古典学与政治哲学、法哲学研究有机结合。

弘扬经典中的人文精神

重估清代经学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焦点。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柳宏提出,重估清代经学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要在梳理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重估的原则、标准、目的、意义、方法和路径;还要建立完备的清代经学整体框架,包括相对独立的时空概念,能够支撑清代经学的理论支点,清代经学发展的逻辑依据和文化背景等。清代经学研究要兼顾文本细读和历史语境,弘扬其中的人文精神,凸显经典关注现实、与社会相连的问题意识。

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梁中和表示,一位真正的学问家不仅要明注、明传、明经,而且要明道。重估清代经学的关键是如何重新介入古典学研究,重新建立一种现代的可以呼应真正经典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将这些古代经典与当下研究者的处境相连,力图达到明道的层面。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谷继明表示,清代经学既不是考据学研究,也不是概念史研究。重估清代经学要从整体的义理结构方面加以理解。

会议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省儒家经典诠释与域外传播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记者 吴楠)

责任编辑:王铉

(0)

相关推荐

  • 《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丛书推介

    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 内容简介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由浙大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许钧担任馆长,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勒克莱齐奥,以及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 - "北极 ...

  • 刘林海:刘家和先生学术研究的实践、特点及品格

    摘要 刘家和先生是著名的史学家,他通古今,贯中西,思想穿透力强.他的学术研究生涯经历了从希腊史到印度史再到中国史的转变,在各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解决了传统经学研究的难题,开辟了古史研究的新路.他融中 ...

  • 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现代转型的路径选择

    文:思想与社会2020.8.23.头条号 傅永军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型以及建构中国经典诠释学学术要求的提出,与西方诠释学.特别是 哲学诠释学的传入及其影响有直接关系.这暗含了两个基本事实: 第一 ...

  • 博雅GE微访谈 | 吴飞:礼学与礼学研究——在制度与思想之间

    在此次访谈中,吴飞老师认为,礼学研究是"制度和思想之间的桥梁".结合自身的学术经历,吴飞老师谈论了中西视野之下的传统礼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礼学实践,并对礼学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V ...

  • 吴飞丨经学何以哲学——兼与赵汀阳先生商榷

    " 历代对六经的重新诠释,无不是对生活秩序的重新思考与建构,完全可以理解成一个个相互承接.充满张力,且不断转换的哲学体系,与西方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现代.当代的各种哲学形态起到的作用是在同 ...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七辑:《论语》中的死生与教化

    古典学研究(第七辑) <论语>中的死生与教化 刘小枫 主编  林志猛  执行主编 48.00元,2021年4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刊物介绍 recommendation <古典学研 ...

  • 孙显斌丨​跨学科与跨文化:从海外汉学看国学或中国古典学的意义

    跨学科与跨文化: 从海外汉学看国学或中国古典学的意义 孙显斌 孙显斌,1975年生,哈尔滨人.文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典籍数字化和科学技术史.著有<〈汉 ...

  • 中国赋学研究!

    转自:傲霜凌雪的博客 中国赋学研究 之一 赋源 中国赋学研究 之二 赋体 中国赋学研究 之三 赋用 中国赋学研究 之四 赋集 中国赋学研究 之五 赋史 中国赋学研究 之六 赋话 中国赋学研究 之七 汉 ...

  • 中国赋学研究 之九 批评及方法

    转自:傲霜凌雪_的博客 原文地址:中国赋学研究 之九 批评及方法作者:小薇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诗人偶章,大夫联辞,奇偶适变,不劳经营.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如宋画吴冶,刻形镂法,丽 ...

  • 中国赋学研究 之八 律赋

    转自:傲霜凌雪_的博客 原文地址:中国赋学研究 之八 律赋作者:小薇 清陆葇<历朝赋格·凡例>古赋之名始乎唐,所以别乎律也.犹今人以八股制义为时文,以传记词赋为古文也.律赋自元和和长庆而来 ...

  • 中国赋学研究 之七 汉赋

    转自:傲霜凌雪_的博客 原文地址:中国赋学研究 之七 汉赋作者:小薇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观夫荀结隐语,事数自环:宋发巧谈,实始淫丽:枚乘菟园,举要以会新: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贾谊鵩 ...

  • 中国赋学研究 之四 赋集

    转自:小薇的博客 章学诚<校雠通义·汉志诗赋第十五>:诗赋前三种之分家,不可考矣,其与后二种之别类,甚晓然也.三种之赋,人自为篇,后世别集之体也.杂赋一种,不列专名,而类叙为篇,后世总集之 ...

  • 中国赋学研究 之三 赋用

    转自:傲霜凌雪的博客 原文地址:中国赋学研究 之三 赋用作者:小薇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太史公曰:<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 ...

  • 张晓兰:2010-2020年新出英文中国古典戏曲研究译介著作一览

    张晓兰:2010-2020年新出英文中国古典戏曲研究译介著作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