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绩效,谈何管理?
近日,字节CEO张一鸣在工作群炮轰员工上班时聊游戏一事引发网友热议。
12月9日,张一鸣发文称,自己因试玩原神在lark(飞书)加入某游戏群,但发现这个群的同学在上班时间 “非常专注地聊游戏”,特别是“连续几天都在游戏群里这么活跃”,这让他感到“非常意外”。于是他发出“灵魂拷问”:“好奇,一大早到现在就在群里聊天的同学/部门是今天工作很闲吗,这很常见吗?”
此事曝光后,随即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评论,作为OKR的坚定实践者,字节跳动似乎也无法坐视员工“工作量不饱和”。
OKR的全称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与我们较为熟知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即关键绩效指标),同是绩效管理工具的一种。作为较为主流的两种绩效管理工具,这二者有何区别呢?哪一个更适合管理人才呢?
“人人喊打”的KPI
索尼曾经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电子企业,其市值高达万亿日元。然而,千禧年之后,辉煌一时的索尼开始走下坡路,亏损连年不止,股票一再跌停。索尼发生了什么?往昔的电子巨头何以崩塌至此?
2006年,索尼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发表了一篇《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的文章,引起了业界极大的反响。
天外伺郎认为,索尼之死,死于KPI。在他看来,公司推行绩效主义,把人的能力指标化,抑制了员工的工作激情。当工作不再以内心热情为驱动,当业绩考核成为主轴,所有人都会提出更易实现的低目标,因此,索尼引以为傲的“挑战精神”也就不复存在了。另外,KPI重视考评,一切看指标,这导致员工间会极力逃避责任,这样就不可能产生“团体精神”。
不止索尼,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行业大佬们开始旗帜鲜明地反对绩效考核。比如微信之父张小龙对内部喊话说要“警惕KPI”;李彦宏把百度的掉队归咎于“对短期KPI的追逐”,雷军更是直言,KPI已经是无法适应互联网的管理需求。KPI何以突然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KPI是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它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不足之处?
KPI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二八原理”,即一个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每个部门和每一位员工的80%的工作任务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抓住20%的关键,就抓住了主体。
KPI最大的特点是量化指标,将关键指标当作对员工的评估标准。具体说来,KPI有以下优点:
目标明确。将企业结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细化成战术指标,实现绩效考核。
执行有力。根据细分的战略目标,明确部门和岗位职责,提取工作重点,建立关键绩效指标,确保高效执行。
结果客观。关键绩效指标的设定一般遵循“SMART”原则,任务、目标量化为可实现的指标,具体到每一个人。在执行过程中,以数据为导向,减少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因此结果更为客观。
正是因为KPI有着上述优点,再加上易于操作的特点,所以这些年来,KPI是最为主流的绩效管理工具,众多企业一直将KPI视为提升业绩的不二法门。但是,KPI存在的弊端也是相当明显的:
1.关键指标难以确定,无法衡量。移动互联网时代,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公司运作靠的是协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依赖于静态的、自上而下被动管理的KPI很难形成科学的关键指标。
2.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在KPI的重压之下,部门、员工间各自为战,不可避免导致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
3.重视绩效结果,无法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当管理者依赖机械般的考核指标,而不考虑其他的人为因素和弹性因素,这其实是不利于员工的成长的。硬性的奖惩结果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KPI越来越难以满足管理者需求时,另一种绩效管理工具应运而生了,它就是由英特尔公司发明的OKR,目前已经被谷歌、领英、推特、字节跳动、百度等国内外多家公司在内的组织大力推行。
OKR,下一站的传奇?
“OKR”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这种绩效管理工具最初由英特尔首创,后被供职于英特尔的John Doerr引进谷歌公司,进而发扬光大。
当时,谷歌公司刚刚创立,John Doerr向谷歌的联合创始人拉里和希尔盖介绍了OKR。希尔盖觉得当时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去管理公司,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采用了OKR。从那之后的每个季度,每一个谷歌人写下的目标和关键成果,都会得到两位创始人的评价,然后公布给每个人看。这些内容并不被用于奖励或升职,而是用于实现更高的目标——获取共同责任感以真正推动目标。
相较于KPI侧重于以结果为导向,OKR则更加关注个人在内部的协同下如何完成目标的过程。OKR有四个关键要素:
1.目标(Objectives)。这个目标必须要有雄心,要有挑战,如果能轻易实现,那就不是一个好的Objectives。比如在2008年,谷歌员工Sundar Pichai设定了一个目标,他要为未来的网络应用建立下一代客户平台。也就是说,要打造一个最好的浏览器,这个目标不可谓不宏大。
2.关键成果(Key Results)。拆解目标,对KR(关键成果)进行可量化的定义。KR必须是具体的,可衡量的。Sundar Pichai设定了“打造一个最好的浏览器”的目标。如何来衡量呢,他认为是用户数量。所以,在关键成果上,他专注于提高用户数量,第一年,他定为2000万用户。第二年,他把目标提高到5000万。虽然,前两年都没能达成目标,但进步却是显著的。
3.协同。在OKR体系下,一切都是公开透明的。公司内部所有人都能够知道每个人下一步工作是什么,这样便于部门间、员工间的协同。Sundar Pichai在第三年将用户目标提高到1亿。为达成这一目标,在其他人的协同下,他启动了一个激进的营销活动,采用更广泛的推广手段,改善的技术,最终用户数量爆发了!他获得了1.11亿用户。Chrome浏览器大获成功。
4.复盘。周期末给出OKR评分,用0-1分来对每一个关键结果打分,进而进行修正和调整。最佳的OKR分数在0.6-0.7之间,高分不会得到表扬,因为说明你野心不够,制定的目标太低。低分也不会受到指责,而是要通过具体的分析,对下一个周期的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
OKR并非一种绩效考评工具,而是一种思维,一种团队协同的工具。它不是万能的,也不适用所有的公司或者团队。企业能否施行OKR要看这两点:
1)有没有合适的环境实施。公司氛围是否宽松、扁平化,能够支持自下而上设立目标,沟通渠道是否畅通。
2)有没有合适的人来参与。因为OKR是绩效管理工具,是自我驱动型的,所以对于员工素质要求极高。员工需要具有自主性,有承诺意识、敬业意识,能够以自我为驱动,设定目标,有力执行。
指南针和秒表,你选哪一个
介绍了KPI和OKR这两种绩效管理工具,也分析了二者的优缺点。有人会问:二者孰优孰劣呢?
曾有人举了个很恰当的例子,把OKR比做指南针,为员工指定正确的方向;把KPI比作秒表,鞭策员工快速奔跑。指南针和秒表有没有优劣之分?当然没有了,因为二者都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已。
KPI和OKR同样如此,这二者并无高下之分,都只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辅助工具而已,合则用,不合则弃。
另外,虽然业界对于KPI和OKR的争论不绝于耳,大部分人都在夸大它们的差异性,但两者其实殊途同归,有着共通的地方,即都满足“制定目标、拆解执行、效果反馈”这样的应用逻辑。
不同的是,KPI以结果为导向,重视奖惩,而OKR以过程为导向,重视人员协同,共同达成一个目标。
企业具体选择哪种方法来管理绩效,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对行业的环境、组织结构、人员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果你的公司是劳动密集型,你想要确定性的过程,快速拿结果,那你可以采用KPI;如果你的公司是技术开发型的,氛围宽松,员工自驱力很强,那你可以采用OKR管理。
当然,你也可以先采用KPI,之后再采用OKR,或先采用OKR,之后再采用KPI,这主要视公司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定。
以华为为例,2008年从IBM公司引进KPI时,公司只有5-6万人左右,严格的KPI体系有利于管理人员,同外部企业竞争。但到了2015年,华为扩充到了17万人,同时也进入了技术无人区和深水区,逐渐从跟随者转变为创新者,此时如果继续使用KPI,管理上的固化将不利于技术创新。于是,从2015年起采用 OKR,并且建立了自己的 OKR IT 系统,这就让华为始终保持动能,长盛不衰。
总之,绩效管理是一个公司最基本的游戏规则。没有绩效管理,企业就谈不上管理。企业在进行绩效管理时,一定要慎重选对绩效管理工具。因为,只有脑子对了,工具才会发挥效用。
- 今日互动 -
你认为KPI和OKR哪种更适合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