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百科】芭蕾还是芭蕾浅谈俄罗斯芭蕾音乐

●芭蕾还是芭蕾浅谈俄罗斯芭蕾音乐●

当我们在今日谈论俄罗斯音乐时,脑袋中首先浮现的,就是搭配着优美芭蕾舞之芭蕾配乐。俄国给人的印象是芭蕾舞与芭蕾配乐的大国,然而在十九世纪的俄国,芭蕾舞只强调女性舞者的舞蹈曲线美而已,而芭蕾配乐则是舞蹈附属品,完全没有人在乎音乐的部分,导致根本没有人愿意花功夫为芭蕾舞写作像样的音乐。当时多数人认为芭蕾舞配乐,套句今日术语来说,是很番石榴的,严肃的音乐家不应该为芭蕾舞作曲。

这种状况到了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时才出现变化,因为柴可夫斯基写了三部很杰出的芭蕾舞配乐,逐渐扭转芭蕾音乐不登大雅之堂的印象,舞剧音乐从此不再是附属于芭蕾舞的伴奏,而是与舞蹈处于对等地位的艺术。

在他之后,俄国又接连诞生史特拉汶斯基与普罗高菲夫两位继承其香火的音乐家,在芭蕾配乐上大放异彩,我们若想要精选十部最精彩的芭蕾舞剧,这三位俄国作曲家必可包办其中七至八部。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俄罗斯有哪些精彩的芭蕾舞剧音乐!

圣诞节与《胡桃钳》

在白雪纷飞的耶诞节期,观赏温馨可爱的芭蕾舞剧《胡桃钳(Nutcracke,Op.71)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种习惯,若你在耶诞节期出国观光,不论何地所有剧院的戏码,清一色是《胡桃钳》,就连台湾的云门舞集,也推出改编版的《怪怪胡桃钳》,2003年推出至今上演不辍。这么看来,《胡桃钳》绝对是最通俗的芭蕾舞剧。

早在中世纪的德意志地区,人们就习惯以胡桃来装饰圣诞树,在圣诞节围炉享用胡桃是当时一般家庭的习俗,而夹破胡桃的胡桃钳自然是圣诞节必备工具,通常胡桃钳会做成一个小兵的人偶形状,嘴巴开开的,可置入胡桃夹破。

Nutcracker: XVIII. Waltz of the Flowers Evgeny Svetlanov - Tchaikovsky: Swan Lake & Nutcracker Ballet Suites

1816年,德意志浪漫主义大师霍夫曼(Ernst Theodor Amadeus Hoffmann,1776-1823)就以这种胡桃钳人偶为题材,写作一篇魔幻小说《胡桃钳与老鼠王》(Nussknacker und Mausekonig),故事描述一个在家庭中得不到爱的小女孩玛莉,最喜欢的东西是祖父送她的耶诞礼物胡桃钳娃娃。某个耶诞夜,玛莉梦到成群结队的老鼠出现在她房里,有着7个头的老鼠王逼迫玛莉交出她的杏仁糖,否则就将胡桃钳娃娃撕碎。此时胡桃钳娃娃突然活起来,并与老鼠王大战,初战胡桃钳被打败,经过许多转折,最后终于打败老鼠王,获胜的胡桃钳带着玛莉共赴另一国度。

熟悉霍夫曼的人都知道,他喜欢在故事中探讨丑陋人性,《胡桃钳与老鼠王》也不例外,其中有许多阴暗情节,穿插于可爱的故事中令人困惑不已。因此,有出版商灵机一动,请来法国文豪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02-1870)弄个改编版,大仲马删去黑暗片段并简化情节,改写为雅俗共赏的童话,使《胡桃钳与老鼠王》大卖而逐渐家喻户晓,甚至流传到远方的俄国。

Nutcracker: XVII. Pas de deux Evgeny Svetlanov - Tchaikovsky: Swan Lake & Nutcracker Ballet Suites

皇家马林斯基剧院(Mariinsky Theatre)芭蕾舞团总监维塞弗洛斯基(Ivan A. Vsevolozhsky,1835-1909)也注意到此一童话,觉得适合搬上舞台,于是请首席编舞佩堤帕(Marius Petipa,1818-1910)将其改编为芭蕾舞剧《胡桃钳》,并邀请好友柴可夫斯基配乐。柴可夫斯基几年前就读过霍夫曼版的《胡桃钳与老鼠王》,显然他印象不佳,因此一开始并不打算答应,佩堤帕让他看过改编版的剧本后才稍微心动而勉强同意,尽管如此,他仍无信心看好此一舞剧,拖了好一阵子才于1892年4月缴卷。

《胡桃钳》芭蕾舞剧于1892年12月在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首演,由伊凡诺夫(Lev Ivanov,1834-1901)编舞,却因编舞和选角不适,被批评得体无完肤,只有音乐部分幸免于难。然而经过卡司调整重新推出后,竟受到热烈欢迎,俄国民众一遍又一遍的观赏此剧,甚至在俄国赤化后,共产党政府依然对《胡桃钳》演出加以补助。至于《胡桃钳》是如何演变为全球通俗舞剧的呢?这要归功于纽约市立芭蕾舞团的创办人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1904-1983),他于1954年以儿童的眼光将此剧重新编舞在美国推出。

巴兰钦版《胡桃钳》太可爱了,立即风靡全美,接着横扫全球,不论大人小孩都爱看,剧中的女主角克拉拉(就是原著的玛莉),也成为全世界女孩的梦幻象征。当然,《胡桃钳》能够深入群众,为其配乐的柴可夫斯基绝对要记上功劳一笔,在此舞剧配乐里有太多迷死人的好听旋律。

Nutcracker: X. Miniature Overture Evgeny Svetlanov - Tchaikovsky: Swan Lake & Nutcracker Ballet Suites

第一幕是圣诞夜,共有九首曲子,其中第一首的圣诞树场景,与第三首宾客进场场景,都是耳熟能详的旋律。第一幕结尾,胡桃钳人偶在打败老鼠王后变成一位英俊王子,携着克拉拉一起进入白雪纷飞的松林,场景也随之换为第二幕的糖果王国。胡桃钳王子将克拉拉引介给糖果女王后,展开第十二曲共6首的一连串迎宾舞蹈,此部分包括(a)巧克力(西班牙之舞)、(b)咖啡(阿拉伯之舞)、(c)茶(中国之舞)、(d)特雷帕克舞曲(俄罗斯之舞)、(e)芦笛之舞、(f)小丑之舞等各种插舞,而后由第13曲的花之圆曲、与第14曲的双人舞曲接績,这些舞曲即是《胡桃钳》音乐的精华。

Nutcracker (Waltz Of The Flowers)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Robert Shaw;Léopold Stokowski - Happy Noel Classic Night

综观整出芭蕾配乐,可以发现柴可夫斯基非常努力营造出梦幻气氛,这点可从管弦乐配器上的巧思看出,例如第二幕开头场景利用了钢片琴,阿拉伯之舞与中国之舞擅用低音管的最高及最低音域,芦笛之舞以3把长笛主奏,花之圆舞曲用4把法国号主奏等,总是巧妙吸引了听者的注意。

命运坎坷的《天鹅湖》

《胡桃钳》其实是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芭蕾配乐,在《胡桃钳》之前,柴可夫斯基已经写作过《天鹅湖》(Swan Lake,Op.20)与《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Op.66),其中《天鹅湖》是他30几岁时的作品,当时芭蕾配乐都是很俗很番石榴,柴可夫斯基在写作《天鹅湖》前钻研了一下芭蕾舞,还去剧院观赏好几场芭蕾舞演出,对芭蕾配乐萌生不同看法:「舞剧音乐也同样是交响乐。只有在交响化建构出来的音乐作品中,舞蹈才可能有情节基础。」基于这样的理念,柴可夫斯基非常用心创作《天鹅湖》配乐。

然而1877年2月在莫斯科波修瓦剧院(BolshoiTheatre)首演时,习惯简单芭蕾配乐的观众听到如此富于变化之交响乐,只觉得头都昏了,加上莱辛格(Wenzel Julius Reisinger,1827-1892)爆烂的编舞,与过气舞者卡帕科娃(PelageiaPaulinn Karpakova,1845-1920)不当的诠释,使《天鹅湖》恶评如潮,柴可夫斯基灰心至极,十多年都不愿意再碰芭蕾配乐。

Swan Lake, Op. 20: Interpolation No. 3, Scène Dansante (Orchestrated By Riccardo Drigo) Victor Fedotov;The Mariinsky Theatre Symphony Orchestra;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 Tchaikovsky: Swan Lake

首演失败后,波修瓦剧院曾经想要力挽狂澜,改由韩森(Olaf Hansen,1842-1907)编舞、索斯蔷丝卡亚(Anna Soheschanskaya,1842-1918)担任女主角的卡司重新推出,却仍效果不彰,《天鹅湖》逐渐被束之高阁。一直到1893年底柴可夫斯基去世后,皇家马林斯基剧院总监维塞弗洛斯基决定推出《天鹅湖》来追悼柴可夫斯基,他让首席编舞佩堤帕与伊凡诺夫重新编舞,并邀请曾经指挥《睡美人》与《胡桃钳》首演的德利果(Riccardo Drigo,1846-1903)修缮乐谱,先于1894年马林斯基剧院追悼演出时推出第二幕,看到反应不错后,佩堤帕再于1895年1月推出全剧,这次观众的热烈掌声简直要掀翻马林斯基剧院屋顶,《天鹅湖》在推出18年后终于获得平反,真是漫长的等待岁月呀!

Swan Lake, Op. 20: No. 29, Scène: Finale. Andante Victor Fedotov;The Mariinsky Theatre Symphony Orchestra;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 Tchaikovsky: Swan Lake

《天鹅湖》最早是柴可夫斯基为外甥写作的一首短篇舞剧,灵感来自柴可夫斯基去妹妹家小住时,看到外甥在阅读的《被夺走的面纱》(DerGeraubte Schleier),这是德意志作家慕采斯(Johann K.A. Musaus,1735-1787)所编写的德意志地区童话,内容描述精灵女儿奥黛特被魔法变为天鹅,一位青年如何打败施法的坏人,帮助少女脱离魔法控制,最后结婚过着幸福快乐生活的故事。

1875年,当波修瓦剧院委托柴可夫斯基写作一出大型舞剧音乐,酬劳800卢布,这对于任教于莫斯科音乐院,年薪仅1,500卢布的柴可夫斯基来说真是一大诱惑,他决定将他先前写给外甥的短编舞剧加以扩充,编写为四幕共29曲的芭蕾舞剧音乐。第一幕是王子的成年庆祝场景,其中第二曲为村女们跳的圆舞曲,是《天鹅湖》中最有名的一首圆舞曲,其他如第四、五、八曲也非常动听。第二幕乃天鹅出现的场景,以双簧管吹奏的著名天鹅主题穿插其中,而第十三曲的天鹅支舞也很好听。第三幕为王子选婚大会场景,精华在于最后面的特色舞曲,包括西班牙、拿波里、马厝卡等舞曲都非常有趣。第四幕是王子与奥黛特结合而升天的场景,其中第二十七曲那忧伤的小天鹅之舞,不知赚进多少人热泪。

Swan Lake, Op. 20: No. 28, Scène. Allegro agitato Victor Fedotov;The Mariinsky Theatre Symphony Orchestra;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 Tchaikovsky: Swan Lake

《睡美人》

唤醒沉睡的俄国芭蕾1881年就任皇家马林斯基剧院总监的维塞弗洛斯基是一位思想先进的贵族,他深感当时俄国芭蕾艺术沉沦为粗俗娱乐,决定大刀阔斧改革。

舞蹈方面他已经拥有欧洲最好的编舞家佩堤帕,只需再从义大利邀请几位舞者加入即可强化;音乐部分,维塞弗洛斯基认为剧院专任作曲明库斯(Leon Minkus,1826-1917)老是写一些三流配乐,伤害到芭蕾舞剧整体艺术水平,于是把明库斯解任,改邀一流作曲家来写作配乐。维塞弗洛斯基心目中的一流作曲家就是柴可夫斯基,他于1886年向柴可夫斯基提出计划,剧本选自日耳曼传说的《水妖》(Undina),然而柴可夫斯基1869年就以此故事写过歌剧,因此兴趣缺缺。

The Sleeping Beauty, Op. 66: Act III: Apotheose Ber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TCHAIKOVSKY, P.I.: Sleeping Beauty (The) (Ber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N. Jarvi)

The Sleeping Beauty, Op. 66: Act III The Wedding: Pas Berrichon: (b) Coda Ber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TCHAIKOVSKY, P.I.: Sleeping Beauty (The) (Ber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N. Jarvi)

维塞弗洛斯基不死心,1888年再度致函柴可夫斯基:「我相信这次的剧本绝对不错。请你以此剧本创作芭蕾配乐。这个剧本是我根据佩罗(CharlesPerrault,l628-l730)的童话《睡美人》编写而成,作品以路易十四世时代为背景,舞台设计具备幻想风,在音乐上请你以卢利(J. B. Lully,1632-1687)与拉摩(J. P. Rameau,1683-1764)的宫廷芭蕾色彩作曲。在最后一幕中,我还请出佩罗童话中的长靴猫、小红帽与灰姑娘等人物一起跳舞,甚至连奥诺瓦夫人作品中的青鸟也都出场了」。

The Sleeping Beauty, Op. 66: Act III The Wedding: Pas Berrichon: (a) Le Petit Poucet, ses freres et l'Ogre Ber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TCHAIKOVSKY, P.I.: Sleeping Beauty (The) (Ber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N. Jarvi)

显然这个剧本引起柴可夫斯基的兴致了:「我现在虽然很忙,但阁下的委托却不容推卸。我已拜读剧本,不禁要说此出芭蕾强烈吸引着我,我的脑海中已经浮现许多构想,应该能够写出如你所愿的美妙音乐。除此之外,我现在还想不了太多」。于是柴可夫斯基在忙碌中下笔,经过与负责编舞的佩堤帕反复讨论后,全曲于1889年中脱稿,半年后于马林斯基剧院首演,这出舞剧绚烂豪华的布景花了8万卢布,开销空前庞大,沙皇也莅临观赏,演出后的评论则好坏参半,有人说不像芭蕾舞剧,反倒像妖精故事,但也有人赞赏其音乐中充满美妙旋律,引领人们进入幻想的仙女故事。

无论议论如何,《睡美人》总算扭转了芭蕾音乐不登大雅之堂的印象。全剧分为三幕,然而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一开始的序奏就戏剧性的紧扣人心,而著名的丁香仙子主题也于此出现。

The Sleeping Beauty, Op. 66: Act III: Sarabande Ber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TCHAIKOVSKY, P.I.: Sleeping Beauty (The) (Ber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N. Jarvi)

The Sleeping Beauty, Op. 66: Act III The Wedding: Pas de quatre (Adagio): III. Variation II, The Bluebird and Princess Florine (Andantino) Ber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TCHAIKOVSKY, P.I.: Sleeping Beauty (The) (Ber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N. Jarvi)

在皇宫大厅中,正为刚出生的公主奥罗拉举行命名式,由于没邀请到黑仙子,她到场时愤而下咒:「不久的将来,公主将被纺锤伤到手指而死。」丁香仙子见咒语凶恶赶紧补救:「公主不会死,但将昏睡一百年,直到一位王子前来吻醒她。」第一幕在16年后展开,此时奥罗拉公主已亭亭玉立,就在16岁生日宴会上,村女们跳着圆舞曲,这是《睡美人》中最优美的乐曲。在第一幕终曲时,黑仙子扮做黑衣老妇前来递给公主纺锤,公主果然刺伤手指而倒地。此时丁香仙子赶来挥舞魔杖,整个皇宫开始进入百年睡眠。

The Sleeping Beauty, Op. 66: Act III: Finale Ber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TCHAIKOVSKY, P.I.: Sleeping Beauty (The) (Ber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N. Jarvi)

The Sleeping Beauty, Op. 66: Act III The Wedding: Pas de quatre: III. Variation II, The Silver Fairy (Allegro giusto) Ber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TCHAIKOVSKY, P.I.: Sleeping Beauty (The) (Ber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N. Jarvi)

第二幕第一场展开于一百年后的森林,丁香仙子出现在王子德吉雷狩猎的场合,告诉他关于公主的遭遇,王子遂对公主萌生爱意。第二幕第二场则是王子来到杂草丛生的皇宫,亲吻了昏睡中的公主解除魔咒。第三幕的场景乃皇宫中热闹举行的婚礼,长靴猫、小红帽、灰姑娘、青鸟等与剧情无关的人物陆续上场秀舞,柴可夫斯基在此处写入数首精采舞曲,最后的终曲还依照维塞弗洛斯基的期望,依据法国古曲写成宫廷风音乐落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