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馒头里,好大一颗“碜”/郭同久

我和所有晋南人一样喜欢面食。一日三餐,除了间或间吃顿米饭,为主的是馒头、面条等,哪怕是玉米面糊糊,几天不喝,还想得很哩。
打小时候记事起,就知道白面来之不易。且不说队里分的和自留地收的麦子够不够吃,单是把麦子变成面粉,就要费很大功夫。
我父母那辈人,把磨面叫“拿粮食”。
家里“拿粮食”,主要是我父亲做。父亲要挑个好天气,把麦子从“撇”上(晋南民居一般分上下两层,“撇”相当于阁楼)放下来,先用清水淘两遍,尔后放到一种用芦苇编制的苇席上凉晒。淘好的麦子快干未干时,还要专门挑拣一次麦子里的“碜”,这主要是我母亲做。每当这时,我们兄妹也会学着母亲的样,帮助母亲一把一把摊开堆在苇席上的麦子,尽量把所有可能的沙粒挑拣出来。至少这样“挑拣”一遍后,才能开始下一步。
上世纪70年代初村里通电有机磨前,我们那儿磨面,仍然是牲口拉磨的原始方式。生产队那时家户多,专门有牲口拉磨。谁家要磨面,提前要给队里说,好安排。磨面时,一头被蒙住眼睛的牲口,拉着上边磨盘放着麦子的石磨,一圈圈地转;在上边磨盘的“磨眼”里,还要视情放或不放,或放1根还是2根小木棍,以控制磨面的粗细快慢;要在一个木制的面厢里,把磨碎的麦子“箩”一遍,面粉“箩”下去,麦麸再放到磨盘上磨;先“箩”后磨,磨了再“箩”,连续好几遍,一“箩”到底,直到小麦几乎全部变成“面粉”为止。那时候,没有现在65、70(100斤小麦磨65或70斤面粉)这样的精粉,但母亲用一“箩”到底面做的馒头、面条等,那真叫香、真叫好吃啊!
尽管“拿粮食”时用心挑拣,受制于当时各环节“作业”条件,米面中总有漏网之“碜”。吃饭时,冷不丁地,牙就会被硌一下,也是难免的事。最近几十年来,粮食加工、储存运输直到厨房餐桌,整个加工过程,有了质的变化。米精面细,曾经难以根绝的“碜”,应该说,早已远离了人们的口腔牙齿。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少有人有过吃饭时“碜”硌牙的亲身体验了。
多年没被“碜”硌过牙,吃饭的感觉一直很幸福!没想到,前不久一次午饭吃馒头,竟然被“碜”实实在在硌了一下,也引发我情不自禁地念叨这些事。
我家吃的馒头面条等,一直都是老伴在家做,极少到市场买。那天午饭,馒头炖菜,吃得正香,猝不及防,咯崩一下,牙被狠狠硌了一下。当时,满口牙似乎都又痛又酸,难受到了极点。看我的痛苦样,老伴心痛又纳闷,“馒头里,怎么会有'碜’呢?”
是啊,多年不曾遇到,怎么突然有这么大一个“碜”啊?直到饭后漱口,我才发现,是左下犬齿少了一块。原来,馒头本无“碜”,是破碎了的一块牙硌了牙。几天后,又是吃饭时,这个残牙,从牙根处全都断了,幸亏注意,没被再硌。少了一颗犬齿,咀嚼大受影响,经过看医生,补了一颗,才稍有好转。
应该说,自己对牙齿保护还是比较重视的,除了坚持刷牙,还备有专用洗牙器,没想到,一颗牙还是坏了断了。
开始几天有些别扭。后来想想,也释然了。一年四季,风雨雷电,世界就是这个样;头痛脑热,生老病死,生活就是这个劲。一个年过花甲奔七的人,身体有的部件发生些变化、退化甚至老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医学科学能校正修复的,交给医学科学;校正修复不了的,顺其自然就是了。
酸甜苦辣,人生百味,让我们笑迎每一天!
2021年7月于津门
(0)

相关推荐

  • 觅乡音忆乡韵之推磨 || 作者 听雨赏蕉

    觅乡音忆乡韵之推磨 作者  |  听雨赏蕉 作者听雨赏蕉,会宁杨集人,现居兰州.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海之梦><歌与戏--童年的记忆><戏帽和木活--失传的手艺> ...

  • 难忘当年“推磨”的滋味儿

    千里迢迢在眼前, 石头重重不是山: 雷声隆隆不下雨, 雪花纷纷不觉寒. 幼时读这首写用石磨磨面的谜语诗,朗朗上口,颇觉好玩.待到十来岁时,常常在晚上或五更天被父母叫醒,帮他们去磨坊推磨的时候,才深深地 ...

  • 石磨碾过的岁月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12期 石磨碾过的岁月  文/马士明 阳信民俗文化产业园一个展馆内陈列着纺车.耧耙等一些农村的老物件,有些我也认不过来,正中的一盘石磨却是熟悉. 去年夏天还看过老家村中唯一留 ...

  • 人生如面,越揉越亮

    宋代黄庭坚在<过土山寨>中写到:"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 面条像银线一样散乱分布在碗里,鲜嫩清脆的蒌蒿像玉簪横放在面上.一碗 ...

  • 贾龙杰:漫话石磨与磨面​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漫话石磨与磨面 作者 |贾龙杰 原创 | 乡土中原 ...

  • 【众家约稿】山村的石磨推着转

    山村的石磨推着转 张国领 自小在山村长大,村上的几盘石磨至今难忘.原以为这是老家白峪村特有的东西,走出白峪村之后才发现,它是中国人用了上千年的劳动工具. 石磨原理简单,就是把两块直径约六七十公分.厚度 ...

  • 碾碎的记忆,磨砺的时光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可能是为迎合人们怀乡念旧的心理,近年来旅游业大力追捧民俗乡村游,大力兴办古村镇旅游景点.这些古村落,大多保存了那些古老的农具和生活用具.那石碾子.石磨引起了孩子 ...

  • 米面从哪里来

    米面从哪里来?提这问题,真是既简单又可笑.但是,对城市的一些人来说,他们从小远离农桑,还真不知道米面如何生产出来.正如<朝阳沟>里的银环,"韭菜麦苗分不清". 中国是农 ...

  • 卞阿根 | 推磨

    推  磨 大桥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镇建安公司工作. 推磨是件费力而辛苦的事,几圈推下来就会汗流浃背,孩子们是不情愿干的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石磨

     乡村记忆--石磨 文/游传化 我最近跑了几个村子,发现好几处农家门口和道旁躺着废弃的磨盘,心里颇有感触,随口拈出一首小诗: 两片石头岁月磨,细碾生活蹉跎多. 推拉千载民间史,而今道旁受冷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