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的意思,你真懂吗?

上卷 第四十一回 第二节:

【原文】

只见一个婆子走来请问贾母,说:“姑娘们都到了藕香榭,请示下,就演罢还是再等一会子?"贾母忙笑道:“可是倒忘了他们,就叫他们演罢。”那个婆子答应去了.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宝玉先禁不住,拿起壶来斟了一杯,一口饮尽.复又斟上,才要饮,只见王夫人也要饮,命人换暖酒,宝玉连忙将自己的杯捧了过来,送到王夫人口边,王夫人便就他手内吃了两口.一时暖酒来了,宝玉仍归旧坐,王夫人提了暖壶下席来,众人皆都出了席,薛姨妈也立起来,贾母忙命李,凤二人接过壶来:“让你姨妈坐了,大家才便。”王夫人见如此说,方将壶递与凤姐,自己归坐.贾母笑道:“大家吃上两杯,今日着实有趣."说着擎杯让薛姨妈,又向湘云宝钗道:“你姐妹两个也吃一杯.你妹妹虽不大会吃,也别饶他."说着自己已干了.湘云,宝钗,黛玉也都干了.当下刘姥姥听见这般音乐,且又有了酒,越发喜的手舞足蹈起来.宝玉因下席过来向黛玉笑道:“你瞧刘姥姥的样子。”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众姐妹都笑了.

【端木持易见解】

今天我看《人民日报》,最后一版讲的是古代乐器的考古。在我国古代,乐器已经非常丰富多彩,并且很多都是成体系的。譬如今天我看到的铙(náo),就是一种成系列的青铜打击乐器。

人类为什么要有音乐?

《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同,社会就不会和谐。因而周公“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乐讲和同,乐当然是指音乐,但已超越了音乐,以音乐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的喜怒哀乐的情绪。礼和乐不可偏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乐文明是国家和谐的基础。

这种无怨与不争的社会理想,在等级制度下,是否可行呢?

诸位:“你瞧刘姥姥的样子。”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众姐妹都笑了.

为什么都笑了?

因为在她们眼里,刘姥姥是野兽,是一头牛。她们所谓的乐和,是不可能包括刘姥姥这些人的。刘姥姥在她们眼里,不过是“乐呵”罢了。那种超越等级,超越身份差异的平等的乐和,是不可能在等级制的社会中存在的。

所谓的同乐,只能是同一个等级的人才能同乐;不同等级的人,哪有什么同乐呢?

现在很多人说,春晚越来越没法看了,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现在大家的生活差距越来越大了,指望一台音乐晚会,就能让天下同乐,这是不可能的。不同人的生活,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体会,怎么可能都是春晚那样开心呢?

过去一部电影,一个电视剧,都能达到全民围观,万人空巷的程度,但现在,这样的电视剧和电影是极难存在的。为什么呢?除了人们可以看的东西越来越多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产生共鸣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各位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共鸣才是和谐的基础啊!共鸣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等级。相同的等级,才更容易产生共鸣。这就叫路线决定情感。

这里的等级,主要是财产所有制决定的等级,这是最主要的。其他的次要的差异,也会产生差异,比如学校、兴趣、职业、性别、年龄、地域、民族、国家、肤色、人种、信仰、宗教等等。所谓主要和次要,有时候也会相互转换,在不同的时空,并不是一定的。

总之,我想说的是,自从天下秩序等级化以后,情感共鸣也只能是等级化的了。想天下大同,天下共鸣,天下共和,那就必须要消灭各种等级的障碍。

今天中午朋友一起散布聊天,大家还在说,世界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藩篱化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我对此深表忧虑,又无可奈何。你们说,都关起门来,不管他人死活,大家还怎么一起喝酒一起唱歌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