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Nina
校对|苏小七
向欣然(1940年~2021年2月22日),浙江镇海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黄鹤楼重建工程总设计师。
2021年2月22日,向欣然在上海因病去世,享年81岁。
疫情严重期间向老曾写过一篇文章,如果因染疫而死,那无异于“他杀“,是于心不甘的。
我,向欣然,现在正在阅读我们社区昨日的《疫情公告》:按照市里地毯式大排查的要求,社区已发现的确诊,疑似,发热,密接等四类人员共15人,都已经做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离开小区大院了。
我居住的社区,按照市里的划分,属于新冠疫情风险偏高的一类。此前已经有6位确诊患者相继去世了,他们死前多数都没能住进医院。虽然小区的隔壁就是定点医院,但一床难求,求诊的病人通宵排队,队伍快要排到小区的后门口了(小区赶紧封闭后门)。这都是武汉封城初期的事情。
由于我们的社区基本上就是原来设计院的职工生活区,所以大家都很熟,都是老同事,老邻居,所以他们的突然离去,我们感到惊恐,感到难以接受。在那个黑云压城的日子,我们两个空巢老人是多么无助!
就在此时,微信里传来建三同学的声音:“因为你在武汉,所以我们会更加关心和支持武汉的抗疫斗争!”是的,1963年我班毕业分配到武汉(中南建筑设计院)的,共有3人,如今只有我一人尚在武汉坚守。
随后,陆续有同学在网上向我表示问候和祝福,更有同学直接打电话安慰和鼓励我,远在美国的同学还和我在微信里展开了私聊……这一份份友情似亲情,给了我温暖和力量,我将永远铭记和感恩!
特別令我感动的是,有同学转达了一位老师对我的关心,他要我“多保重,多喝水,多熏艾草…”
其实,我对死亡并无太多恐惧,我已经活过了中国人的平均年龄,正常死亡是迟早的事。但是如果因染疫而死,那无异于“他杀“,我是于心不甘的!
我已经有一个月没有下楼了,我常常站在5楼的阳台上,望着周围死一般寂静的世界发呆。
以前有太多的帖子,劝老年人什么也不要关心,什么也不要想,只要吃好玩好活好就行了。这有一定道理,因为你就算想了关心了又有什么用?!你还能为改变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吗?不过有句老话: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我还是忍不住,要关心,要去想。
在这瘟疫猖獗的日子里,在这漫长的封城的日子里,我一直在想,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命这么苦啊!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总是灾难深重?想到这一切,我只有祈祷,祈求在大灾大难之后,中国会有一个清平的世界……但愿。
总设计师向欣然:
让消失了101年的黄鹤楼又回来了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也是黄鹤楼启动重建到建成开放四十周年
1978年
重建黄鹤楼设计方案召开首次会议
1980年2月26日
中南设计院向欣然建筑师的设计方案被选中
1981年10月
重建黄鹤楼破土动工
1985年6月 竣工
四十华载 黄鹤楼见证文化复兴和改革开放
四十芳华 黄鹤楼焕发人文智慧与生命活力
“盛世出名楼”
“国运昌则楼运盛”
实际上,黄鹤楼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在当年有很多不同意见。有人提出,黄鹤楼建成后应当作为一座博物馆,陈列展示湖北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还有人提出,要在黄鹤楼的五楼修建高档餐厅,对外国游客开放以赚取外汇。黄鹤楼总设计师向欣然认为它应该用来展现黄鹤楼历史文化、体现它千余年的历史深度。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不断重建黄鹤楼,不仅因为建筑的雄奇壮美,是中华建筑文化的瑰宝,还因为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古老、奇幻而美妙的神话传说,令后人世代相传、充满遐想。从前有位姓辛的人,卖酒为业。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十多年过去,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现在大家登上黄鹤楼,就能在一楼看到《白云黄鹤图》和《辛氏酒家》的壁画。它们便是取材于《橘皮画鹤》的古代神话,兼取唐诗“昔人已乘黄鹤去”之意,展示了一楼大厅的艺术主题——“神话”。作为“天下江山第一名楼”,黄鹤楼承载着历代诗人登楼赋诗的高雅风尚和他们杰出的诗作,使唐风宋韵的诗意得以继承和发扬。正因为它承载着普通百姓和文人雅士都喜闻乐见的文化内涵,所以人们需要有一个物质实体来寄托他们的敬仰、喜爱和向往之情。黄鹤楼自出生以来累计接待近亿名游客,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千古诗篇。诗因楼获神,楼以诗行远,胜景与美文相依互存,并耀千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诗,久负盛名。该诗集登临、览胜、怀古及生命的玄思于一炉,由神话直面现实,由风景联想心景,纵横交织,气势恢宏,流利自然,一气呵成,被后世誉为“千古绝唱”!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价:“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而相传诗仙李白也因此诗一度搁笔。据说在开元二十二年(734)暮春,李白来到了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一直漫游到秋天。有一天,李白与好友韦冰同游黄鹤楼。诗仙览名胜,焉有无诗之理?可是,当他正准备挥毫赋诗的时候,却抬头发现了崔颢的《黄鹤楼》诗赫然题在上面。李白读后大吃一惊——真是好诗啊!当时的李白才三十四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他非要写出一首超越崔颢的诗不可。然而这次却怎么也找不到灵感,于是攥紧拳头,把黄鹤楼槌得咚咚响。最终感慨无奈地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便有了“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传说。黄鹤楼总设计师向欣然在做客《大写湖北人》节目时也表示,他当初根据史料,特意选择在黄鹤楼以东、游人登楼必经之地重建一座新的搁笔亭。这座亭子长8.5米,宽8.25米,高8.72米,规模宏大,造型巧妙。原本是重檐歇山屋顶,却在正面突起一座牌楼,采用类似黄鹤楼屋顶的处理手法,极富特色。建筑飞檐飘逸,翼角张扬,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此种类型高规格的亭子,国内并无第二座!除此之外,向欣然还设计建造了南楼、白云阁、涌月台、鹅池、跨鹤亭等一系列人文景点以及建筑,到2000年,向欣然退休前完成了黄鹤楼公园最后一个大型景点——吉祥钟。这些工程几乎占据了向欣然整个职业生涯,“我自己有两个儿子,但我一直把黄鹤楼当作第三个儿子。”重建黄鹤楼,光修建主楼,预算就需要600万元人民币。而那时中国经济还很困难,出于成本考虑,有人反对重建。即便重建开始,也有专家不看好黄鹤楼的前景,认为30年也收不回这笔投资。向欣然认为,他们低估了黄鹤楼的经济价值,也低估了湖北的发展速度。对于这样一个刚四十出头的普通技术人员,还有着明显的弱项,即使他再努力,来自于各界的质疑仍无法避免。在重建黄鹤楼的一次协调会上,有领导问向欣然:你能把黄鹤楼搞好吗?向欣然答:搞不好黄鹤楼,我去跳长江!此言一出,四座皆惊。2000年,向欣然退休前完成了黄鹤楼公园最后一个大型景点——吉祥钟。这时,黄鹤楼创造的经济效益不仅早就收回了当时的投资,还为公园后续建设持续提供了资金支持。到2005年,黄鹤楼累计门票总收入达4亿元。高铁开通后,黄鹤楼更成为湖北旅游的风向标。2010年,黄鹤楼公园接待游客超过172万人次,年收入首次破亿,成为大武汉最具地标性的旅游名片和对外开放的窗口。2017年,黄鹤楼游客量达340万人次,高峰时一天接待游客将近5万人次。2018年初,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来到黄鹤楼,并在西平台观看了京剧表演《美猴王贺新春》。人间沧桑变幻,黄鹤楼几番毁建,而其人文之脉,却始终在传承。在本期《大写湖北人》节目中,当主持人问到“现在还会去黄鹤楼看看吗?”已经78岁高龄的向欣然自豪地表示,直到现在还依然为黄鹤楼的各项工作“献计献策”,努力践行着终生为黄鹤楼服务的承诺!如今,黄鹤楼的建筑石刻上,赫然印着向欣然的名字。一个人,一辈子,一座楼,多么值得骄傲与幸福的事情!然而,谁曾想到,还原历史,还原文化,还原武汉人心中的标志性建筑,向欣然先生曾经历了怎样的艰难与磨砺?如果不是怀揣着对武汉的热爱,对武汉文化的深度理解与情怀,他如何能拿着自己的生命做赌注,克服重重困难,绽放自己的才情与勇气呢?向欣然是浙江镇海人,但是他立遗嘱要求埋葬在武汉。他的毕生事业都在武汉,也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