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文字:点睛之笔 or 限制想象? | 摄影早自习第1640天

 6月4日
摄影早自习20210604-1640.mp300:0005:33

(戳圆按钮听语音)

端午节,跟着叶梓拍

语音转文字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640天。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点有关于文字的事,很多人喜欢在拍照片的时候把文字给放进去。最近有一位学员,她是在北京跟我学摄影,她正在做有关符号的练习,她就拍了很多很多的文字,拿这个来给我交作业。我就跟她讲:这个是不对的,我们每张照片里面都有文字,都有汉字,这个实在是有点怪。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不建议大家这样做——在图片里主要靠文字来叙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是我们创作的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摄影作品,它的主要信息要通过图形来展示,而不是通过图形里的文字,比如说一个横幅、一个标语来展示,所以这个本末不能倒置。
第二个原因是文字这个东西啊实在是很醒目。比如说你拍了一个老大爷,老大爷身后有几个字,其实看照片的人他很容易分心去把注意力放在后边那几个字上。他要去理解那几个字的意思,然后再试图去找这几个字跟老大爷之间的关系。搞来搞去就一团乱,主角就变得不是那么明确了。所以即便图片中有文字的存在,它最好也是显而易见的配角,它千万不能太大、太鲜艳、太夺目。
第三个原因是文字这个东西如果你看懂了它,它会给你一个想象的局限,就等于它把事都说完了。比如这里有两个字“危险”,它就说完了,这个照片要表达的就是危险。或者这里有两个字“幸福”,刚好前面一个妈妈牵着一个小孩从那走过。这感觉好像是点题了,(其实)你这不叫点题,你这个叫剧透,观众还没有开始展开自己的想象,你就把这个结果都告诉人家了。它限制了观众的想象,后果是什么呀?后果就是观众他就不太能跟你共鸣了。有很多他本来可以通过想象,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使自己跟这个照片发生共鸣的人,他现在因为你给他限定了一个很小的思考的范围,所以他就觉得:嗯,我好像没有感觉到幸福?他就没法共鸣了。
第四个问题,如果读这个照片的人,他不是能读懂汉语的人,这可能是另一个麻烦,它直接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这张照片我看不懂,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因为那个牌子上的东西我不认识,这有时候也是一件挺遗憾的事儿。我们一般认为整个世界的摄影是一个整体,我们当然不仅希望国内的人能看到我们的照片,我们也希望任何人看到我们的照片都觉得它是个好照片,对不对?都有共鸣的可能,有能够理解的可能。但是你在这里面放了两个醒目的汉字,但是别人又读不懂,这个其实就有点可惜。所以我们通常会认为如果画面里实在要出现的话,出现英文受众会更广,出现阿拉伯数字受众会更广。但最好的就是这里边的符号出现的不是字,是一些大家都能读懂的符号。比如说禁停的标志啊,向左拐的箭头啊,大手牵小手的人行横道线的标志啊等等,这些都是人人都能看懂的,这些东西是世界通用的语言。
当然了,特殊情况还是要特殊分析。有的时候我们确实是需要把文字作为主体放在画面之中,但是这跟我之前讲的也不矛盾,因为你想把文字当主体的时候,它就是主体,但是你让它当配角的时候,它就必须只是配角。还记得在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我拍了很多我的小区周边的一些情况,其中就有一张照片,就是以疫情这两个字作为主体的。
后来我在我公司的楼下还看到过一个横幅很搞笑。第一个横幅的结尾的三个字是“新生活”,第二个横幅紧接着上一个横幅的前三个字是“戴口罩”,我觉得很搞笑,我也把它拍了下来。这个就是完全的另一种情况了。
好吧,今天我们就简单的先聊这么多,通过今天的早自习大家至少知道了一点,就是文字这个事我们得认真对待,要不要把它拍进画面来是要经过思考的。
如果你想听更多的我的摄影直播讲座,可以点击底部的黑色卡片,加入我们的超级会员,你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来观看我为你录制的更多的精品的摄影课程。

戳图了解详情
最后别忘了,在端午节期间我会带领大家去坝上草原去进行摄影的实践拍摄,我会授课,会点评大家的作品,也会在现场做一些指导。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今天的第二条图文链接进去了解详情。
今天是摄影早期陪伴大家的第1640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叶梓

咔图摄影教育中心创始人网易云课堂首席摄影讲师云课堂《自由摄影师》主讲人Datacolor全球色彩管理专家曾在北京举办三次个展作品曾于德国巡展 (查看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