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旧影:一个冬天里的北京(北平)人物故事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随着朝代的更迭,前后共拥有六十多个名字,如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等等。其中,北京和北平这两个名字最为人们所熟知。

有人认为在整个民国时期,北京都叫北平,其实并不然。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并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此时的北京仍称顺天府。1913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到1928年,陈立夫提出国民党首府在南京,北京不宜再用“京”字,才将北京改为北平。1937年7月29日,侵华日军占领北平,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遂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抗战胜利后,北京又重新更名为北平。

有关民国时期北京的状况,我们通过影视书籍都有了解。下面,小编想通过一组老照片,和大家一起回望这座古都当年的真实境况。

民国时期的北京商业街

这条街道位于北京外城,在前门的东南方向。街道不宽,非常热闹,路两旁聚集着纸烟行和饭庄。

隆福寺市场

一名妇女站在卖篮子和家庭用品的小摊前,手里捏着钱包。她扎着头花,穿着棉布的长袍,脸上似乎还化了淡妆。遥想当年,大概虎妞就是这样打扮的。

老店铺的门脸

精雕细刻的木制构件以及带格的窗户,做工精细繁复。门前挑着促销的招幌,似乎生意并不好。一名剃头匠借着门前的空地在为客人服务。

棺材铺外

棺材铺门前摞着很多块木板,一名老人依靠在角落里,一边晒太阳,一边叫卖着手套。从前,老人们很早就会主动考虑自己的后事,即便身体非常健康,也会提早打制一副棺材放着,以备不测。

老人和孩子

四处游走的老货郎在和一个小主顾谈生意。老人手里拿着一把铜锣,不时敲响以引起路人的注意,省去了吆喝的辛苦。

卖蛋品的小贩

一名卖皮蛋和松花蛋的男子斜靠在摊位边,百无聊赖的样子。大概是因为半天没有顾客,有些懈怠了。

抽鸦片的男子

1937年日本占领北京后,在东安市场及其他许多地方,公开允许经营鸦片烟馆。图中的男子是一名失业的演员,被妻子抛弃了,抽鸦片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此时,身后的儿子不知是在安抚他还是在规劝他。不久后他死去了,他的儿子被鸦片烟馆的人收留下来。至于后来怎么样就不知道了。

失败的生意

戴着头巾的车夫试图将离开的一对母子叫回来,因为刚才价格没有谈拢。在过去,的确有一种漫天要价、坑蒙拐骗的“拉车贼”,只是极少数,更多的人是本分地拉车,挣一份辛苦钱。

北京人家

一家五口的合影。男主人手里拿着鞭子,大概是一名马夫。破烂的棉袄露出了棉絮。一家人气色还不错,说明并没有挨饿。

晒太阳的一家人

父子三人坐在马路边晒太阳,男子抽着烟袋,两名孩子在他身边,其中一个站在箩筐里。

北京男孩

小男孩头戴蒙古帽 ,面容俊秀。在北京寒冷的冬天里,有这样一顶毛皮制作的帽子,能起到很好的御寒效果。

乞讨者

一位老妇人坐在夕阳的余晖里,面前摊着一块摆着铜板的布,上面写有“叩求”的字样,而在最后却又写着“若骗人我王八”的文字,让人生疑她是一名职业乞讨者。

女乞丐和她的孩子

很多年以来,这名女子经常在街头出现, 而且似乎一直在怀孕当中。

做针线的妇人

在东升客栈附近,两名妇女正在阳光下做手工。其中一名坐在废弃的石磨上,在绣旗子上的字。 近旁的木柱上挂着牌子,上面写着收买当票和二手旧衣服。

雪中的前门大街

这是前门大街北端的街景,此时正在下小雪,屋顶和树枝上已经出现了白色,而路面上一落上雪花便立刻化了,地面湿滑,马路上的行人很少,一支驼队正顶风冒雪前行。

沙尘暴

突然刮起了沙尘暴,一时间天昏地暗,狂风怒吼。在风沙之中,仍然有一些人在继续干活。图中高耸的建筑物是北京内城的东南角楼

北京夜市

一名卖小吃的小贩抽着烟斗等待顾客光临。木轮子手推车的尾部放着一盏“气死风灯”,泛着昏黄的光。

老北京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也只能从这些老照片中追寻从前的真实场景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