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忘却的红色记忆 | 观《悬崖之上》有感

观《悬崖之上》有感

——永不忘却的红色记忆

作者:伍涛

昨夜与妻一起去观看电影《悬崖之上》,电影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成任务小队,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们从跳伞降落的那一刻起,就已置身于敌人布下的罗网之中。同志能否脱身?任务能否完成?一路上他们分两组与接头的特务周旋。雪一直下,剧中倪大红一句“宁可错杀,不可放过”将其狠毒淋漓尽致地展现,立于“悬崖之上”的行动小组面临严峻的考验。这部谍战影片,对我来说更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片。
“九一八”事变以来东北沦陷,被日本人占领。值此中华民族危急的时刻,大部分人为了活着选择了麻木与做顺民,还有一部分人作了汉奸走狗配合日本人来残害自己的同胞,只有极少数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选择站起来反抗。有反抗必然有血腥镇压,选择了革命道路必然要牺牲个人的爱好、亲情、家庭幸福,人生从此跌宕起伏、危机重重。片中格外打动人的一幕:主人公张宪臣就是为了多看一眼在饭店门口乞讨的一双儿女才被敌人抓获,折磨致死。
以前我一直认为在正面战场上不怕牺牲、勇于冲锋陷阵的英雄值得歌颂,其实,那些为了国家而在隐蔽战线作斗争的地下工作者,更让人佩服与尊敬。他们从事着最危险的职业,每天小心地与敌人周旋,随时做好暴露牺牲的准备(片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药片,随时准备牺牲)。每天不得不小心应对敌人的试探与考验,还要面对亲人与同胞的白眼,甚至是自己同志的误会和追杀,每天都经受血与火的考验,更是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好多人也许因为工作需要,一辈子埋名隐姓。我们不能忘却他们,不能忘却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那段可歌可泣的红色记忆。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他们,中国方可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我对那些当时不愁吃不愁穿,为了国家和民族前途,牺牲自己个人利益,甚至生命,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先烈有着深深的敬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每当面对外族入侵、国家危亡时刻,总有一批志士仁人勇敢地站出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挽救民族,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的协议;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国人沦为“东亚病夫”。无数志士仁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进行了艰难困苦的探索。“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兴邦”“三民主义”等思想,在神州大地的政治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作出了许多努力,均未获得成功。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他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和社会各阶层,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一百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愤图强,建设治理国家,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弱国无外交,”周总理当年的话,时至今日,依然振聋发聩。中国人终于不看别人脸色行事了,在国际交往中,为了国家利益,可以大胆地说出“中国人不吃那一套”。正因为我们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有强大的国防、有强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政治优势,我们才有底气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是因为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可歌可泣志士仁人、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回来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无数人的默默付出。值此,之际,让我们缅怀革命先烈,牢记他们的丰功伟绩,牢记他们的重托,继承与发扬他们的精神与遗志,捋起袖子加油干,把祖国的明天建设的更美好,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来源:文乡枞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