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业务收入贡献过半,绿地控股的“房企”属性正在弱化……
2018年11月,年满62岁的张玉良连任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一职。从面貌上看,这位万亿资产的掌舵人依旧精神矍铄,张玉良也曾以“如果所有股东认可,自己也有条件,那就干下去”评价其打破国企退休年龄限制的连任结果。
股东对张玉良的“认可”或来源于绿地控股表现优异的经营成绩。4月22日,绿地控股发布2018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84亿元,同比增长2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4亿元,同比增长26%;年末总资产达到10365亿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事实上,若以单纯的房地产公司定义绿地控股或已有失偏颇。
年报显示,2018年,绿地控股营收中,房地产及相关产业营收同比增长7.3%,占比约47%;建筑及相关产业营收同比增长41.33%,占比43%;商品销售及相关产业营收同比增长51.54%,占比9%。此外,绿地控股还涉足能源、汽车、酒店、金融等相关产业。
从销售额来看,2018年,绿地控股合同销售额同比增长26%至3875亿元,而大基建产业同期新签合同金额已达3162亿元,同比增长63%,地位直逼房地产业务。
多元化虽有助于扩大收入规模,但相关行业的毛利率表现却较为一般。
年报显示,绿地控股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毛利率为27.01%,大幅高于利润率仅在2%-4%区间徘徊的建筑、商品、能源相关产业。或也因此,绿地控股在年报中依旧称房地产为其主业。
此前,张玉良更是对外表示,未来三年将确保年均房地产业务销售规模保持在5000亿元左右,形成一批300亿-500亿元发展能级的重点事业部。不过,面对2018年已跨越4000亿元销售门槛的前五大房企,绿地控股将以何种姿态追赶还画着问号。
从绿地控股2018年的动作来看,提速或已开始。据悉,公司2018年新增权益计容建筑面积4337万平方米、新进30个城市、权益土地款相比2017年大幅增长78%至814亿元。
投资加码背后透露出绿地控股对其房地产板块发展的信心。而上述信心的根源,用张玉良的话来说,则来自其业务结构的差异化。具体而言,绿地控股将“城市功能项目、产业项目,跟房地产的开发有机地结合”,通过企业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融合,谋求与当地政府合作。
事实上,这种扩张逻辑早在10年前张玉良的媒体采访中有所体现。彼时,其坦言绿地控股项目开发是“投其所好”,符合和满足当地需求和利益,在此过程中,绿地控股或也可获取低成本地块及抢占当地市场的先机。
“不是我要做,是他要做。”张玉良直言。时过境迁,十年前的战略基调在十年后依旧有踪迹可寻。2018年,绿地控股与安徽宿州、山东临沂、山东济南等多地政府达成合作关系。此外,绿地控股还取得安徽宿州及亳州、广东阳江、重庆万州及涪陵、湖南长沙及株洲、江西赣州及萍乡、湖北咸宁、四川宜宾等15个高铁站项目,且项目格局多为产融结合。
虽然上述项目多位于三四线城市,但中原市场分析师卢文曦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交通便利随后会带动基础设施的提升,提高板块成熟度和人气。针对高铁周边客流量较高区域,上述复合业态将更好吸引外部投资客,且多功能项目的建设或也有助于绿地控股多元化产业的延伸。
大笔投资对绿地控股来说,描绘了规模扩张的发展前景,但也带来了负债压力。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等词眼数次出现在公司年报中,绿地控股的手段也与其他房企类似,从开盘、去库存、回款等多方面进行加速。资料显示,2018年绿地控股回款2968亿元,回款率达77%。
2019年,绿地控股提出争取营业收入超3950亿元,利润总额超267亿元的目标,同比折算,这也意味着前后者需分别同比增长约13%和10%,均低于2018年同比20%及以上的增速。
想“把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企业做得让人敬佩、有影响力”的张玉良将如何筹谋绿地控股万亿时代的发展战略还是未知,只不过,其此后的江湖或已无“老臣”的陪伴。资料显示,2018年,原绿地控股执行副总裁许敬、董事田波等人已先后“隐退”。
新旧交替之间,绿地控股将如何描绘其经营路径,是延续还是革新,是激进还是中庸,这是外界的关注焦点,或也是绿地控股内部探讨或博弈的重心。
编辑 沈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