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的南北两朝,开国之初皆有勇于进取的贤明之主
刘裕篡晋建宋之后,吸取前晋灭亡的教训大力削弱各地刺史,加强中央集权,又从自己起家的经历中规定,各将领不准征召士卒,对外作战一律统领朝廷兵马,战后再次军队交还予朝廷。
因为士族势力庞大,借着开车之初自己的威望,强令士族藏匿的人口以及侵占的土地,对于百姓则不再强行征召物资,改以用钱购买,同时降低赋税,让因身处频繁战乱之中的百姓得到休养生息。
刘裕起于微末,对于民间疾苦知之甚详,在位期间数次派遣亲信臣子巡视地方,察查贪腐,并以身作则崇尚节俭,对宫中奢侈品的供应十分节制。
刘裕建国之初,宋军战斗力极强,为彻底平定不断袭扰交州的东南亚势力,宋军的兵锋一直攻至今越南南部地区,迫使西南诸国纷纷遣使入宋朝贡。
也因为刘裕的能征善战,刘宋初期,黄河以南直至如今的黄河出海口以南地区尽为刘宋所有,这一时期的刘宋版图是整个南朝时期最大的,边境的北移让富饶的江淮地区很快的繁荣起来,为之后刘宋的“元嘉之治”提供了基础。
北魏这一时期的国君是拓跋嗣,在刘宋建国之初,北魏也已经完成对北方的一统,双方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了对方的身上。
就在刘裕准备出动全国之兵全面北伐之时,却突然染病,只不过短短的两个月,刘裕便因病而死,北伐的计划也随之取消。
北魏刚刚完成对柔然的征伐,听闻刘裕的死讯后,拓跋嗣发兵南征,刘宋因为刘裕之死以及司马氏叛宋投魏,不敌北魏,失去了黄河南岸的几处战略要地以及青州兖州的一些地方,北魏乘着胜势欲大举攻宋。
率军亲征刘宋的拓跋嗣因病退军,不久后病死。
南北两位开国之初的进取君王都在准备一统天下之时病死,好似老天都不愿过早完成天下的一统。
两国新帝继位,北魏继任者是英明神武的魏太武帝拓跋焘,刘宋则是刘义符。
刘裕虽然雄才大略,却忽视了对接班人的培养,刘义符还是太子之时就嗜好豢养娈童,刘裕病重后再无人能够压制他,变得更肆无忌惮。
刘义符登基之后,拓跋嗣南征,黄河南岸要地尽失,宋军也连连失利,国内上下闻讯慌乱一片,但刘义符却不管不顾,只顾自己玩乐。
两年后,被刘裕任命为顾命大臣的几位一起带兵杀入宫中,将刘义符诛杀。
刘义符死后无子,本来顺位接替者是刘义真,但徐羡之在弑君之后有了异心,想培植一个傀儡,便又将刘义真杀掉了,几位顾命大臣各有心思,在刘义恭和刘义隆两人身上犹豫不决,最终慑于徐羡之,立刘义隆为帝,也就是宋文帝。
登基之后的宋文帝极为忌惮徐羡之,他自知还无法于徐羡之正面对抗,便对顾命大臣的谢晦、徐羡之、傅亮极尽优抚,为使徐羡之等人放心对自己的戒心,宋文帝对于徐羡之一伙的要求无有不从,但私下里却命人散播徐羡之一伙弑君的行为。
顾忌谢晦坐镇荆州手握兵权,宋文帝又争取到了檀道济对自己的支持。
终于,苦心隐忍了四年之久的宋文帝宣布了徐羡之等人弑君的罪行,下旨捉拿徐羡之和傅亮,同时发兵征讨谢晦。
徐羡之听闻消息后自知难以幸免,于家中自杀,傅亮被抓后处死,谢晦想起兵反抗,但听闻是名将檀道济亲征,顿觉没了希望,谢晦军自行溃散,谢晦出逃无果被抓后处死。
自此,宋文帝成功的收回了皇权。
与宋文帝不同,北方的拓跋焘顺利继位,但依然免不了继位之初的挑战。
拓跋焘继位初年,柔然大举入寇,杀官掠民,抢夺财物,攻破北魏故都盛乐,北魏朝廷大为震惊,拓跋焘愤而起兵亲征柔然。
但因冒进轻敌,拓跋焘被围困,最终在北魏士卒誓死拼杀之下,柔然恐魏军援军赶到,而退回草原。
年少但有抱负的拓跋焘经此一役认识到,若想南征,背脊大患柔然是无法忽视的势力,于是暂时保持与刘宋对峙的局面,转而发动对柔然的征讨。
柔然是草原上继匈奴、鲜卑之后又崛起的部落,北魏人极为看不起柔然人,称呼其为蠕蠕,意为爬虫。
北魏建立之初,柔然也同时鼎盛,开始向南侵扰,因为不似中原政权有固定的居所,游牧生活的柔然人虽然经过北魏数次打击,却依旧能卷土重来。
424年,拓跋焘举兵亲征柔然,在与柔然骑兵的决战中,入主中原多年,装备更为精良的北魏大破柔然,斩敌数千,俘获万余马匹。
两年后,拓跋焘再次北伐,大军在漠南击败柔然主力,随后舍弃辎重,以轻骑追杀,柔然可汉惊恐之下率众北逃。
这两次的北伐虽然战果并不丰厚,甚至远远抵不上出兵的糜费,但还是给予柔然极大的震慑,让其开始收敛。
总的来说,一如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朝代,在建国之初,君主皆有开拓进取之心,作为处于对峙中的北魏和刘宋,君主是否贤明决定了两国的强弱关系,甚至决定了两国的生死存亡,而两国初代帝王无疑都具帝王之姿。
本文图片皆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