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平:尝新,一个被遗忘的节日
尝新,一个被遗忘的节日
唐志平
以前有句俗话,叫“一年三次饱:过年、生日和尝新”。说的是人人在每年的这三天都可以饱食一顿。显然,这句俗语是在当时人们常常食不裹腹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如今的年轻人乍听起来或许有种恍若隔世的陌生感。尤其对其中“尝新”这个说法不甚理解。当我向我的两个孩子——1988年出生的女儿和1993年出生的儿子提到这个“传统”节日时,他们都不知所云,如坠云里雾里。
是的,而今人们常常感叹节日是越来越多了,许多“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也纷纷“飞入平常百姓家”,让本已缤纷多姿的生活变得更加五彩斑斓。然而,那些从老祖宗那儿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节日,如过年、七夕、重阳等,其味道却远不如从前那样浓。有的节日如“尝新节”,在我们邵东这地方几乎已被人们所遗忘。
“尝新”,顾名思义,是指农历六月上中旬早稻成熟后,农家在开镰收割之前,择一黄道吉日,将新打下的稻谷碾或新米做成饭,再从自家菜地里摘回些新种的瓜菜如黄瓜、丝瓜、辣椒、茄子做成菜,还要杀鸡宰鸭割肉,用新打的黄豆做豆腐,从池塘里或捞上或钓回一条活蹦乱跳的鱼。中午时,家家摆酒设宴,将新米饭和酒菜摆在正堂的八仙桌上,先敬天地菩萨,再敬祖先神灵,以感谢他们的庇佑,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了神灵和祖宗之后,主人则要给狗盛一大碗饭,夹几块大肥肉放在碗里让它先尝,然后由长辈带头举筷,全家一齐“尝新”。狗之所以能得到如此礼遇,相传谷种是狗从天上偷来,夹在尾巴上渡过天河带到人间的,因此人们“尝新”时总念念不忘狗的功劳。
这种在我们乡下广为流传的习俗人们称之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有的少数民族把农历六月初六定为“尝新节”。而在我们邵东这一带一般没有统一的日子,由各家各户根据稻谷成熟情况和收割的具体时间而定。好不容易挨过了青黄不接的“荒月”,人们无不对“尝新”翘首以盼。“尝新节”一过,则预示着早稻收割要正式“开镰”了。有的农户为了争先“尝新”,先从田里捋一些“禾线”(稻穗),碾成新米撒在陈米上做成饭,也算是尝了“新”。
记得呷“大锅饭”的年代,正是我们四兄弟长身体的时候,尽管父母奋力打拼、任劳任怨,但我们总是吃不饱,尤其在每年青黄不接的四五月间。因此对于“尝新”的渴望,我至今记忆犹新。虽然我家的“尝新节”比一般人家更简单(我家是“四属户”,生产队不让放塘,因而吃鱼只是奢望。),但盼到了“尝新”这天,我们四兄弟还是欢呼雀跃,喜形于色。直到1983年我们这儿也推广了生产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后,我们家分到了几亩地,当年早稻大丰收,当年的“尝新节”我家过得很丰盛:鸡、鱼、肉“三牲”齐备,还有自家地里摘的辣椒、茄子、丝瓜,让我们兄弟大块朵颐,父母在一旁边吃边笑煞是开心。
此后几年,年年风调雨顺,粮食连年增产丰收,餐餐吃饱饭早已不成问题。物资供应也不断丰富。在我们家乡野鸡坪镇,逢二、五、八老街赶场,逢三、六、九新街赶场,一年四季天天有菜卖。大鱼大肉吃腻了,便上街买点新鲜时令蔬菜解油荤。大约在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尝新”这个流传已久的传统节日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如今,不管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水里游的”,甚至连山珍海味都走上了平常老百姓的餐桌。可以说,人们天天都在“尝新”。
那天,和几个年龄相仿的朋友闲聊时,提到“尝新”这个被人们遗忘了的节日。“哪是遗忘啊!如今'尝新’这个概念也要不断深化,与时俱进嘛!”一位朋友文刍刍地说。似乎怕大伙儿听不懂,他情动于衷地继续发挥说:“过去的'尝新’,主要是指'尝新米’”,而现今的农民主要是品尝和享受新生活。你看,种田的'皇粮国税’免了,还有粮种、化肥补贴。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农村的孩子免交学杂费。”“还有呢,农村也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可以凭卡报销医药费。”另一位朋友接过了话茬。“这不,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水泥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修建了沼气池,接通了自来水,生活有几多方便。”……
大伙儿议论纷纷,畅所欲言,令我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是啊,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尝新”似乎被人们遗忘了,但对于国家的惠农新政策,老百姓尝到了实惠和甜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尝新”呀!
【作者简介】唐志平,笔名唐芙蓉,唐福容,1964年7月出生。《今日邵东》编辑、记者,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邵东县作家协会主席。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诗歌(歌词)、散文、文艺评论、曲艺、小说作品1000余篇(首),总计100万余字,并出版个人作品集《乡风四味》。系第五、六、七、八届邵东县政协委员,第七、八届邵东县政协常委。
绿汀文萃平台微信号 LTWCHJL1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