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杨凤池心理
张馨月是演员林峯的妻子。在综艺节目《妻子的浪漫旅行》中,当妻子们谈起偶像“脱粉”时,张馨月忽然陷入了愧疚当中,并开始抽泣。原因也很简单,馨月觉得是因为自己和林峯谈恋爱,才会让林峯掉粉无数,就连正常的品牌代言也被影响了。
张馨月说:网友骂我没事儿,可是,她们会连带林峯一起骂,我很心痛丈夫,另外, 我有点儿愧疚, 是我拖累林峯的工作。
“我感受到一位讨好型人格一路走来的内心独白,其中一句话狠狠的撞击着我的内心。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
一部分爱愧疚的人属于讨好型人格。他们指一味地只顾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的感受,这是一种很矛盾、很危险的人格。
当自己拒绝别人时,内心非常不好受,感到很煎熬。参加聚会时,总是担心冷场一直主动寻找话题。跟他人微信发消息,如果对方没有及时回复,便会心存愧疚,反复斟酌自己的言词是否得当。明明不是自己的过失,却总喜欢将所有过错包揽在自己身上;明明跟自己无关的事情,却总在为他人着想,使自己焦虑不安;明明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情,却总是觉得对别人有愧疚。
愧疚感,也有心理学意义
愧疚,原本是一个普通的词语,而家庭系统排列一下子把“愧疚”升级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词汇。在心理学上,愧疚被定义为是道德情绪,是指个体做了错事(违反了道德准则),或自己确实伤害或意图伤害他人,或与伤害事件有关联(即使什么也没做或被认可不必对伤害事件负责任)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张馨月就属于“与伤害事件有关联”而产生愧疚,实际上可能林她眼里的伤害对于林峯来说根本算不上伤害。愧疚是在移情的基础上个体良心的反省,是个体对行为负有责任的、指向自身的一种负性体验。适度愧疚是正常的,它是一种呼唤,需要他人的共情,希望他人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这种情绪。它会阻止我们伤害他人,并且为了共同的利益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当我们感到内疚时,我们会把目光转向外部,并且寻找一些方法扭转自己的不良行为带来的伤害。不当愧疚而愧疚,就属于过度愧疚。而过度愧疚是道德感所造成的,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说,就是超我的作用结果。愧疚不造成问题,是有助于人提升的,造成问题的是过度愧疚。父亲去世,儿子没有赶回来送父亲最后一程。从本质上讲,儿子并没有犯什么错,由之而产生的的愧疚就是过度愧疚。乔治梅森大学的琼·唐尼在羞耻领域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她和休斯顿大学的Ronda L.Dearing等人进行了多次的合作,研究发现那些有羞耻倾向(shame-proneness)的人往往更自卑。
过度内疚是如何产生的呢?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父母,当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总是会过度限制孩子的言行——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说,导致孩子心中形成了对社会错误的评价。成年后,这个人做事就容易畏首畏尾。一旦感觉到自己越界就会有一种内疚感,好像没有听妈妈的话一样。他们认为孩子在自己的精心教育下必然成为栋梁之才。一张嘴就是“我们孩子……”。但这种过分的拔高式的教育会导致一旦这个孩子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时,会产生极度的内疚。好像辜负了父母的信任。
怎么克服过度内疚?
自我优先不是自私,而是不在无能为力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你不能保证你所有的行为结果都是好的,也别这么要求自己。内疚时问问自己:难道我是故意为之?难道我知道后果会这样?如果答案是“不”,那你应该承认,你不可能未卜先知,有些结果就是意料之外。另一方面,人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你也不例外。
内疚强烈往往是因为自己过度承担,总是把别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处理,与他人边界不清楚,处于一种共生状态。
没错,我们对家庭、工作等都承担着责任,但这不代表你要对所有人负责、对所有事负责。别人受了伤害,我们伤心、沮丧、遗憾,但要适可而止。我们能做的,是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而他人的负面言行则不在你控制的范围内。
承认自己错了、面对错误比用内疚来逃避更有意义。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处理好任何可能造成的后果,尝试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改正、弥补。如果你心中有过分的内疚的话,那不是高尚,而是病态。我们可以为自己的成就而高兴,也可以为自己的失败而沮丧。但这都与他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