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志简介及其《十四科颂》《醒世歌》
宝志和尚*志公禅师*济公简介:
宝志(公元418年--514年),又称“宝志”、“保志”、“保公”、“志公”。生于东晋末年,历宋、齐、梁朝,为当时著名的释门人物。
宝志俗姓朱,金城(在今陕西南郑或江苏句容)人。据《宝华山志》载:一日,当地妇女朱氏“闻古木鹰巢中儿啼,梯树得之,举为子。面方,莹澈如镜,手足皆鸟爪。”据此看来,宝志似乎是天上掉下来的。其实不然。梁人陆陲在《志法师墓志铭》的开头即写道:“法师自说姓朱,名宝志。其生缘桑梓,莫能知之”。宝志的父母在他七岁时,就送他到南京道林寺,随法俭和尚出了家,“修习禅观,坐必逾旬”。可见,这是个很循规蹈矩的好和尚。
宝志修行四五十年,但始终默默无闻,时人也“未知其异”。他于刘宋太始初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常披发赤足,手执挂了刀尺之类玩意儿的锡杖,招摇过市,多与帝王、贵公交往,事颇神异,说出来的话,尤多谶语,呈预见之明。齐武帝初罪其惑众收监,但文惠太子竟陵王萧子良却为其送饭。
至梁武帝时则“尤深敬事”,让他出入宫禁。据载,他曾为修《文选》的昭明太子洗眼明目,浙江东、西天目山即由此得名。梁武帝为妻郗氏创“梁皇忏”,亦由宝志助其事,以此成就了盛行的水陆法会。宝志主要神迹仍是“预言谶语”,以至形成一种僧谶风气,《志公谶》直播唐宋及后,甚至生成出一种《志公因果经》。宝志逝后,武帝“敕陆倕制铭先遣于冢内,王筠勒碑文于寺门。传其遣像,处处存焉”。
上千年沿袭下来的寺庙撞钟习俗,也始于宝志。有一次,梁武帝询问宝志如何解救地狱中的痛苦,宝志回答:“惟闻钟声,其苦暂息”,于是梁武帝下诏要天下寺院击钟。
定志形象有本相与菩萨显身两种。手执一锡杖,杖上悬挂剪刀、尺子、拂与镜等为其本相。唐李白画赞:“锦幪鸟爪,独行绝侣。刀尺齐梁,扇迷陈语”。宋李纲诗:“宝公真至人,鸟扑金色身;杖携刀尺拂,语隐齐梁陈”。都是描写此形象,说其杖上悬尺为“梁”、拂为“陈”、剪为“齐”,谶南朝王庭变化。四川大足石篆山有龛南宋造像,僧形带杖刀尺等,原来以为是鲁班,经研考而判明正是志公之像。北宋时寺庙中志公院很多,如山东青州、四川剑阁。
而志公为观音菩萨所化,则见于僧传中陈御虏举家事志公笃,志公为其显真形,“光相如菩萨像焉”,说明宝志渐为陈家显形,形相身光如菩萨。张僧繇画宝志时,大师变成十二面观音。又日本入唐僧圆仁在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载,宝志是“十一面观音之化身”,日本学者据此持论。但《十一面观音经》虽北周有译出,但实未浒,是说恐是唐代追述。观音菩萨化现成圣僧形相,在古史屡有记载。《普门品》说观音化现中就有比丘、比丘尼身。而僧传具说曾现观音相貌,多有灵异变化事迹。民间影响很大者,莫若六朝宝志、唐代泗州大圣,以及刘萨诃、达摩等。其中,观音化现最著名者当属南朝齐梁时的宝志和尚。而民间流传甚广的那个整日摇着把破蒲扇、笑颠颠云游天下的济公,他的原型,正是这位南京的宝志和尚。
《十四科颂》
梁*宝志和尚*志公禅师
菩提烦恼不二
众生不解修道。便欲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将道更欲觅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须别处寻讨。大道晓在目前。迷倒愚人不少。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不识三毒虚假。妄执浮沈生老。昔时迷日未晚。今日始觉非早。
持犯不二
丈夫运用无碍。不为戒律所制。持犯本自无生。愚人被他禁系。智者造作皆空。声闻触途为滞。大士肉眼圆通。二乘天眼有翳。空中妄执有无。不达色心无碍。菩萨与俗同居。清净曾无染世。愚人贪着涅槃。智者生死实际。法性空无言说。缘起略无人子。百岁无智小儿。小儿有智百岁。
佛与众生不二
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何须向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圣同途。迷悟本无差别。涅槃生死一如。究竟攀缘空寂。惟求意想清虚。无有一法可得。歙然自入无余。
事理不二
心王自在歙然。法性本无十缠。一切无非佛事。何须摄念坐禅。妄想本来空寂。不用断除攀缘。智者无心可得。自然无争无喧。不识无为大道。何时得证幽玄。佛与众生一种。众生即是世尊。凡夫妄生分别。无中执有迷奔。了达贪嗔空寂。何处不是真门。
静乱不二
声闻厌喧求静。犹如弃面求饼。饼即从来是面。造作随人百变。烦恼即是菩提。无心即是无境。生死不异涅槃。贪嗔如焰如影。智者无心求佛。愚人执邪执正。徒劳空过一生。不见如来妙顶。了达淫欲性空。镬汤炉炭自冷。
善恶不二
我自身心快乐。歙然无善无恶。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六尘本来空寂。凡夫妄生执着。涅槃生死平等。四海阿谁厚薄。无为大道自然。不用将心画度。菩萨散诞灵通。所作常含妙觉。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法性本来圆明。病愈何须执药。了知诸法平等。歙然清虚快乐。
色空不二
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吾我说他止观。自意扰扰颠狂。不识圆通妙理。何时得会真常。自疾不能治疗。却教他人药方。外看将为是善。心内犹若豺狼。愚人畏其地狱。智者不异天堂。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若欲除却三毒。迢迢不离灾殃。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
生死不二
世间诸法如幻。生死犹若雷电。法身自在圆通。出入山河无间。颠倒妄想本空。般若无迷无乱。三毒本自解脱。何须摄念禅观。只为愚人不了。从他戒律决断。不识寂灭真如。何时得登彼岸。智者无恶可断。运用随心合散。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若欲断除烦恼。此是无明痴汉。烦恼即是菩提。何用别求禅观。实际无佛无魔。心体无形无段。
断除不二
丈夫运用堂堂。逍遥自在无妨。一切不能为害。坚固犹若金刚。不着二边中道。歙然非断非常。五欲贪嗔是佛。地狱不异天堂。愚人妄生分别。流浪生死猖狂。智者达色无碍。声闻无不惘惶。法性本无瑕翳。众生妄执青黄。如来引接迷愚。或说地狱天堂。弥勒身中自有。何须别处思量。弃却真如佛像。此人即是颠狂。声闻心中不了。唯只趁逐言章。言章本非真道。转加斗争刚强。心里朊蛇蝮蝎。蛰着便即遭伤。不解文中取义。何时得会真常。死入无间地狱。神识枉受灾殃。
真俗不二
法师说法极好。心中不离烦恼。口谈文字化他。转更增他生老。真妄本来不二。凡夫弃妄觅道。四众云集听讲。高座论义浩浩。南座北座相争。四众为言为好。虽然口谈甘露。心里寻常枯燥。自己元无一钱。日夜数他珍宝。恰似无智愚人。弃却真金担草。心中三毒不舍。未审何时得道。
解缚不二
律师持律自缚。自缚亦能缚他。外作威仪恬静。心内恰似洪波。不驾生死船筏。如何渡得爱河。不解真宗正理。邪见言辞繁多。有二比丘犯律。便却往问优波。优波依律说罪。转增比丘网罗。方丈室中居士。维摩便即来诃,优波默然无对。净名说法无过。而彼戒性如空。不在内外娑婆。劝除生灭不肯。忽悟还同释迦。
境照不二
禅师体离无明。烦恼从何处生。地狱天堂一相。涅槃生死空名。亦无贪嗔可断。亦无佛道可成。众生与佛平等。自然圣智惺惺。不为六尘所梁。句句独契无生。正觉一念玄解。三世坦然皆平。非法非律自制。歙然直入圆成。绝此四句百非。如空无作无依。
运用无碍
我今滔滔自在。不羡公王卿宰。四时犹若金刚。苦乐心常不改。法宝喻于须弥。智慧广于江海。不为八风所牵。亦无精进懈怠。任性浮沈若颠。散诞纵横自在。遮莫刀剑临头。我自安然不采。
迷悟不二
迷时以空为色。悟即以色为空。迷悟本无差别。色空究竟还同。愚人唤南作北。智者达无西东。欲觅如来妙理。常在一念之中。阳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匆匆。自身虚假不实。将空更欲觅空。世人颠倒至甚。如犬吠雷讧讧。
《醒世歌》
梁*宝志和尚*志公禅师
南来北往走西东 看见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来地也空 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来月也空 来来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来地也空 换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来银也空 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来子也空 黄泉路上不相逢
文藏经中空是色 般若经中色是空
朝走西来暮走东 人生恰似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 到头辛苦一场空
夜深听得三更鼓 翻身不觉五更钟
仔细从头思想起 便是南柯一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