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往事,惜流光,易成伤:尹桂芳《西厢记》(上)

【只能上传10个音频,所以必须分两期了】

尹桂芳 饰 张生

许金彩 饰 崔莺莺

戴忠桂 饰 红娘

徐天红 饰 崔夫人

尹瑞芳 饰 琴僮

高菊英 饰 法聪(疑)

袁少珊 饰 法本(疑)

尹桂芳没有录像,而且没有得干干净净,分毫机会都不给。有时候不得不怀疑冥冥中注定,比如《越剧菁华》,虽然重新找到的时候母带也坏得差不多了,但总之很多老一辈也由此留下了一点真实影像。《越剧菁华》看阵容,是49年戏研班以后拍的,但我一直有所疑惑,因为曾经看到一篇51年老新闻,竺水招重组云华在百乐门演出,提到了演《葡萄园》——现代戏,上戏一个礼拜就被迫换戏了,还要为军属委演出,以及拍摄《越剧菁华》片断《卖婆记》,非常非常的忙碌。我没有存档,但这是《新民晚报》的新闻,出错的可能性很低。

当然《新民晚报》也会出错,比如58年春节前夕南越回上海演出《柳毅传书》,上面写明竺水招,但实际上这出戏是B角演的,竺水招该年没有回上海,她一直要到62年,仿佛才在离开上海后初次回沪演出。但出现这样的错误,大抵是接头错误,多半是闷骚没肯回上海,她又不明说^-^没有说明A角或者B角,南越到沪演出这件事情却是肯定的。【还记得这则新闻的旁边是徐玉兰,可说得什么我给忘了:)】

可《越剧菁华》不一样,摆明了是49时期的阵容,云华和雪声的阵容尤其明显——当然《双看相》严格来讲只算合演,其中徐玉兰和吴小楼分别来自玉兰和云华,袁雪芬和筱水招属于雪声,而且而且!竺水招的小结巴又瘦又好看,仿佛还没生过孩纸之前的样子嘛:)

所以这个片子在什么时候拍的,是个大问题。我虽然提出这个问题,也仍然倾向于1949,因为拍摄公司属于上海后来香港的,就不清楚51年是否还在了。然而我的记性一向非常好,似乎也不至于记错这样一篇花边,抓头毛ing~~~

49年的话,尹桂芳还不在上海;51年的话,为了戏研班的成果汇报又漏过了她,这也太……

实际上5、60年代,能有把戏曲拍成电影的机会,都是国营剧团。《红楼梦》和《追鱼》属于上越二团,《梁祝》和《情探》属于上越一团,这两个片子也相对早些,《碧玉簪》大抵算一二团合作?金采风一团、二团都有待过,但陈少春是一团的,当然和王文娟合作过《柳毅传书》,大抵是徐玉兰……生孩纸?但如果说是一团作品,貌似一团强大的老生阵容并未出现,反而是周宝奎一直在二团的。姚水娟则肯定属于特邀。所以这个戏到底算一团出品还是二团出品?有了解的可以说说伐?

比较早的影片还有浙越《西厢记》,天津的《云中落绣鞋》、武汉的《毛子佩闯宫》,还有什么,《柳毅传书》,都是已经划归为国营的越剧团。貌似还有一个小时时长的陆锦花《送花楼会》,但这片子始终没能找出来,只当传说。

只不过越剧影片高峰期在61-62年,不了解这是为了什么缘故。难道因为当时的环境下,亟需创汇?

民营剧团没有能够拍电影的。当然芳华59年转国营了,但这又有个新的问题,但凡在56年以后响应ZC辐射到全国各地的越剧团,也并没有拍成电影的特例。合作、上越和香港合作拍摄的几部由夏梦主演的越剧影片,就当时的戚雅仙和毕春芳来说,她们连录了个音是要拿过去拍成影片的这件事情都不知道。叹口气,版权啊……版权啊……我们三千年来没有这种意识。——我这里还有没有遗漏的?总之我不记得民营剧团有拍越剧影片的情况。

所以事实是,国营剧团也有个先来后到。

再拉扯一句,以前有提过竺水招生前三大愿望,嘿嘿:收回台湾,江苏越剧院,《莫愁女》拍成电影。唔,一样也没有实现。所以84年平反未久,就由竺小招拍摄了《莫愁女》,某种程度上成全遗愿。在那之前竺小招还未在舞台上演过《莫愁女》。竺在未平反以前,南越上演过大量的竺水招老戏,比如《莫愁女》《贩马记》《天雨花》,全都用的是竺水招过去的行头,但很难说是怎么唱的了或者说我很不愿意去认识到都是怎么唱的,讲真我每次翻剧照手指都有一眯眯在发抖。反而竺小招重回越剧以后,几乎没有演出过老戏,包括《柳毅传书》,这个戏无论是在她以前或在她回来后的若干年限内,除了《湖滨惜别》其实没有重新上演的,大概多少有点遗留问题。一来二去,这时光哗哗的流,突然回顾,物是人非都不能形容了,物非人也非啊。

——话说04.29南越在宜兴人民剧院演出了青春版《梁祝》,我看了@秋海棠 上传的一二片断和剧照,貌似很多花里胡哨都去掉了,包括那个跟牢笼一样的红木高椅也换掉了。看到的部分灯光很清冷。多给青年演员一点时间。她们很棒,相信会越来越好。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过分。但是提到五六十年代这批演员,哪怕不提竺水招,历史的重负也没法略过。相当惆怅。那个年代成就了她们的辉煌,也造成了伤害。也许这样更加升华了艺术的闪光点,只可惜有些遗憾并没有办法修补,比如时间,比如年岁的风华,尹桂芳即使后来能够补救,大概也不能和盛年时相比。但想一想越剧老一辈后期某些作品,我又禁不住徒劳想象,大概,也会是非常非常好的,怎样的闪亮?怎样的风华?会是怎样凝炼时间的菁华?她到底会呈现怎样一种风貌?

她留下的录音相对比较多。多为实况。其实那一代的人多半对此印象不深,至少没有一个“留下影像”这种深铭于心的感念。那真是变化万千的时代。从三千年的旧时光里走出来,突然迎来一个不仅思想、且在技术上突飞猛进的时代,接受技术很容易,观念的转变却不一定有那么快。

可以为证的是上电台演唱。尹竺上电台的次数可数,大概只有慈善捐唱之类的才会上电台,真正每天上电台的是她们学生。相传尹桂芳47年下半年摔伤了没法演出,没事儿听电台。尹小芳在电台演唱,观众点她现场来唱,一段《叹钟点》她根本没学过,乱唱;一段《山河恋·送信》,她一起二。然后尹把尹小芳叫去了,……起码前者是她自己点着来玩,一通教训:你都不怕嗓子坏啊,一个人唱生旦;以及,你都不会啊,在那里乱唱【话说明知她不会,你点啥……】。然后她就教,小芳控诉:教什么教,教两句伊自己去玩了,到头来还我自己学的!

所以实况录音到底怎么留下的,尹自己知不知道,很难讲。她一定知道作为节目播放了,但不一定知道就这么留下来了。有一次某90年听客采访陈希安,说你唱过什么什么先进的开篇,陈傻眼:我一样不记得,这都是上电台拿来一张纸当场唱的,唱完……还有?

起码到86年尹派演唱会的时候,资料还很少。当时为了这个演唱会,新民晚报曾经连续在报上向老观众发出请求,如果还有资料,请寄回芳华越剧团。我看后来选登的一些老观众去信,《宝玉与黛玉》的说明书非常多,这戏演出时期真是非常的长,留下的戏单相对也多。——这也就还在80年代,到了现在,收集到这些老戏单的,除了真金白银去买也没有别的渠道,有的价格还炒得相当高,我有时不确定是否真的这样高,但这样的“傻子”(痴心者)确乎还是有的。我当时买《芳华特刊》貌似只有三四百块,现在不可能了。我收到的《芳华特刊》是全刊,有位老戏迷收到的这一刊物缺少封二,但上面有竺水招的签名。我很想用我的完整版换她签名版,她明明答应了,最后关头不愿意了。笑,《芳华特刊》应该仍旧能收得到,但竺水招签名版怕是很难收了。

从79和86两次尹派演唱会来看,毫无疑问当时找到的录音资料也还少。除了《桃花扇》和《沙漠王子》,并没有能够恢复太多(这两出是没有唱片,后期仿唱的,后者尹桂芳自己演唱过),要到什么时候呢……尹桂芳2000年去世以后,大约赵志刚跑到电台去搜寻了一回,找到了太多的资料,赵志刚出版了两张CD仿唱加伴奏,很多都是第一次听到,比如《王十朋》,拨鼓金铙声声敲,还有《拜月亭》。后来有一次尹桂芳纪念演唱会,张琳唱的《拜月亭·客店》,印象较深。

在此之前,电台也陆续出品过一些老录音。比如《信陵君》。王君安在90霞飞杯获奖晚会上就唱过一段“关山月”,现场很闹的情形下一小段,然仿佛有静夜间的回响,戏装也非常好看。现在芳华复演了这部戏,太像话剧了,但很多唱段和旋律都保留了,和南越《梁祝》一样,珠玉(录音)在前,相信可以越改越好,期待改成精品哦。

那时也已听过《义救孤儿记》,似乎只是其中一两段。这段大概很早就发现了,或者尹桂芳自己一直是有的,因为86年某次戏曲晚会节目里,就有看到她和尹小芳配音版的《义救孤儿记》,然这个唱段还原难度太高,后来者除了赵志刚其他人都没有再唱过。我记得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完全懵了,哪个尹桂芳哪个尹小芳根本听不明白!但现在听听很明显。小编极爱极爱这一段,获得这段录音时简直激动得发抖,且跟着赵志刚的伴奏学唱过,男声降调,我本身还属于又高又飘那型,根本唱起来上气不接下气……然而好喜欢啊,一直认为尹桂芳身上有那种“衰派老生”的味道,气韵深邃,悲怆,隐忍,却又舒展,澎湃和明亮,如一斛醇酒,越品越美,愈品愈深,终至飘飘然洋洋然,手舞足蹈——对听者而言。没有录像,太遗憾了,什么也不能修补。我从来不看她后期的录像,从来不看。我只听。

较早发现的录音还有《西厢记》,当然一开始听到的不是全剧,只有一段《传简》,后来有一个音配像的节目,王君安也配了这一段。这段非常好听,但是尹桂芳的声音和王君安的形像应该说不完全相合。

……所以扯了这么久,终于兜回来了是吗?《西厢记》……

尹桂芳去世以后,先是出了赵志刚那两张仿唱CD,再然后,就出版了《西厢记》和《义救孤儿记》的磁带,都是上下两盒装。后者只有四场,“救子”“舍子”“报仇”……三场?我真的很想很想听程婴和韩厥那一场,但至今未闻。按照以前老戏那种笃笃定定的节奏,这一场重头戏不会省略的,大概还是无缘,至今未能听到。

《西厢记》也是两盒,知道肯定省略了很多,但觉得起码尹桂芳演唱的没有少。《传简》那段,留给我极美好的古早印象,几乎可以说那是我对尹桂芳的入门唱段,在真正听越剧没多久以后就拥有了,唱段节奏奇快,出奇的好听。但等听到全本,说实话稍微有些失望,因为全本的节奏都在同一个点上,快得没命,就跟抢三说一样。好笑之余,给了一个自以为准确的解释:这戏太长了,三个半小时大抵都装不下,不得不加快节奏来唱了。

这个印象,这个解释,非常吻合……一直保持了将近二十年。直到听见有朋友给我的《西厢记》全部录音,三张CD,三小时朝上,然后傻眼了:这里面很多唱段节奏相对快一些,但是,绝对没有上海中唱版的两盒磁带那么快!

所以又做出全新推测:大抵录音时间太长,即使重点只取尹桂芳,两盒带也还装不下。【比如第一场,全本有20分钟,磁带版只有6分钟多。】因此采取了调速这一手段……不能说太坏,因为这里面确实有些唱段节奏很快,所以当时听磁带,感到无违和。但这样一样,全剧的节奏终归是觉得太过单一。但从未怀疑过,上海中唱,多权威啊……二十年啊,二十年的印象,至此才打破,也不知道怎么重新建立了。笑哭。

一大篇流水帐,因为我自己在听《西厢记》的同时,随便写的,不要当文章看。其实还有很多可写的,比如尹瑞芳的琴童,也算一个“笑”点了,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重要的琴童:)芳华有两个非常好的小生,单飞的话并不输于当时越剧舞台上一些受欢迎的后起之秀,但一直得不到很重的戏份,确实也挺可惜。最可惜的我觉得当时的剧目题材,如果有现在这么宽就好了,就干脆不要一生一旦的节奏了嘛,来个BL什么的:)此外尹桂芳的声音状态,和戚雅仙合作那段《楼台会》非常相似,声带有些疲劳,但不算拉扯,声音很厚。

竺音清响 | zhuyinqx
(0)

相关推荐

  • 因父母与戏结缘(自序)

    因父母与戏结缘 声秀于林.柔寓于刚--彭林刚程派唱腔CD自序 1949年,父亲作为解放大军的一员,参加了声势浩大的渡江战役,随后解放军攻占总统府,南京胜利解放.进入和平年代后,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脱下戎装 ...

  • 越剧经典唱段《柳毅传书》湖滨惜别,竺水招,磁性嗓音啊

    越剧经典唱段《柳毅传书》湖滨惜别,竺水招,磁性嗓音啊

  • 日近长安远:尹桂芳《西厢记》(下)

    <西厢记>张生出场时一大篇旅游心得,告一段落时唱道"日近长安远". 此典故出于<世说新语>,说的是晋明帝小时候,元帝逗他:长安远还是天上的太阳远?明帝回答: ...

  • 资料 | 尹桂芳《武则天》

    尹桂芳之<武则天>,简单介绍一下,资料非常少,可能有错,共同参详.首先,可以确认的是,该剧有全本室内录音,为中央电台所有,但现今是否依然存在,不得而知.我曾经有一个多小时的磁带录音,不过早 ...

  • 尹桂芳·竺水招·戚雅仙【作者:秦瘦鸥】

    尹桂芳·竺水招·戚雅仙 秦瘦鸥 [选自<戏迷自传>] 实是由于一种浅薄可笑的成见,我直至1942年才第一次看到越剧,地点在旧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上的九星大戏院,剧目是<秋海棠> ...

  • 资料|尹桂芳《宝玉与黛玉-小小香袋》

    从贾宝玉这个人物讲起 尹桂芳 贾宝玉这个有魔力的小说人物,过去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很深沉的.那时候,我们有意识或下意识地会以贾宝玉自居,而到今天某些人还多少存在着这种心理.这种心理仔细分析起来,都是由于 ...

  • 尹桂芳和苏青(二)

    点此阅读:尹桂芳和苏青(一) 01 失败 苏青前半生,不在本文范围,不以赘述. 1951年. 当时,风气大异,从民国走出来的女作家苏青,已经是到了找不到工作从而生活无寄的状态. 但这个时候,她毫无疑问 ...

  • 尹桂芳和苏青(一)

    九十年代末,当苏青有些似火非火起来的时候,我跑到书店去看苏青的传记. 全部翻过来,提到"尹桂芳"的次数,大约不是0次,是1次. 我觉得十分迷惑,但这明明白白就是九十到世纪初戏曲现象 ...

  • 追忆——与尹桂芳阿姨二三事

    (编者按:这篇文章,在纪念尹桂芳的书里有,但是被人改动过,改动的地方我不大喜欢,太煽情了,这篇才是她的底稿.她对尹桂芳的感情,不需要什么华丽的词藻,满满都溢在字里行间.) 追悼会前一天,我到上海,送一 ...

  • 清明节芳华人开展纪念尹桂芳先生活动

    为铭记先辈.弘扬传统.慎终追远,时刻践行尹桂芳先生"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的积极价值观导向,清明前夕,芳华人在芳华剧院一楼尹桂芳先生的塑像前,一起深深地缅怀这位尹派艺术奠基人 ...

  • 尹派七朵梅花齐聚央视,纪念尹桂芳大师

    尹派七朵梅花齐聚央视,纪念尹桂芳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