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 ▏行头 戏剧用品行
记得在汉口中山大道民众乐园斜对面,曾有一家戏剧用品商店,门面不大,路过可以看到小小橱窗里漂亮的展示,有盔头、髯口、戏服、鞋靴、把子等,花花绿绿,色彩艳丽,我每逢上学放学路过时,总不忍多看几眼。
盔头是演员演戏戴的帽子,皇帝戴的叫王帽,娘娘戴的叫凤冠,太监的帽子有大太监帽和小太监帽,文官的帽子有金雕、黑雕、纱帽,武官的帽子有霸王盔、帅盔、反王帽、“二不稳”,另外还有小生巾、黑罗帽等。盔头类工具有竹剪、钳子、凿刀、蜡盘、烙铁、卷线筒、摇杠、沥粉嘴等。髯口是演员演戏用的假胡子,有黑髯口,白髯口,红髯口,以及八字胡等。
戏剧服装起初叫“穿关”,俗称“行头”。在戏剧行当里,戏服又叫“私彩”,演员名气越大风头越足,“私彩”就越多,也越讲究。
戏服种类多,皇帝穿的叫金蟒,娘娘穿的叫女蟒,高级文官穿的也叫蟒。根据人物的脸色和性格分别穿红、黄、绿、白、黑等蟒袍。一般文官穿红官衣和蓝官衣;武官穿的叫靠,扎靠,有红、黄、绿、白、黑等五色,武松等武人穿的紧身衣服叫抱衣抱裤。
剧装戏具采用一件一制的方式手工制作而成。根据角色身份、年龄、性格和剧种、戏班风格,剧装戏具行业分别以绫缎、绵绸、绉纱、夏布作衣料,选用丝线粗细、色泽均有讲究,并有金银丝、宝素珍、排须织物、五彩光片等工艺配套。服装类工具有干粉袋、水粉袋、竹浆刀、铜浆刀、剪刀、竹尺、熨斗、别浆针等。
汉口是全国有名的戏码头,剧装戏具涵盖京、汉、楚、豫、越、评剧、黄梅戏等戏剧种类,其技艺融汇了绘画、刺绣、色彩、历史、文学等各种元素,并结合造型、印绘、缝制、制革等手法,汉绣所传承的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即主要以“汉绣技艺”为特色,该技艺曾为戏服所用。主要有设计、扎样刷活、刺绣、剪裁承做四个工艺流程。
在设计环节,汉绣的部分纹样为其专属,如龙袍上的十二章纹样和五爪金龙纹只有皇帝才能使用;扎样刷活,是将设计好的半透明纸样贴放在布料上,然后用专门设计出的扎孔机扎出细密小孔。扎好孔迹的图案纸样和衣料平铺到案台上,刷上厂里独家调配的浆料;在刺绣环节,汉绣下针果断,图案边缘齐整,名之曰“齐针”。绣品多从外围启绣,然后层层向内走针,进而铺满绣面。除“齐针”的基本针法外,汉绣还根据绣品不同的质地和花纹,灵活运用诸如垫针绣、铺针绣、纹针绣、游针绣、关针绣、润针绣、凸针绣、堆金绣、双面绣等等针法,富有很强的立体感,在绣业中独树一帜。剪裁承做,是绣活做好后的加工环节,是指将绣片绷片、加衬、配里等,然后经剪裁、缝制、加装饰等工序完成戏服制作。
戏服的质地、图案、颜色、做工等各个环节上有很多讲究和要求,即使戏服的衬里也一点都马虎不得。一件戏袍色彩艳丽,花色繁多,图案复杂,刺绣前要找绘画好的人先在纸上打草稿。请绘画功底好的师傅专门画戏服上的图案。再用白粉把图案描到缎子上,绣花的人就按照图案进行刺绣。
早期民间剧团经济能力有限,戏服的质料多是用布、绫、(绸)、缎,只有少数富裕的戏班才会用锦缎、云缎等贵重衣料。戏服制作讲究颇多,每件都要经过设计、绘图、下料、刷样、绣花、浆裱、裁剪、缝纫和熨烫等10多道工序。制作方法分为纯手工制作和机械制作。手工制作价格昂贵,如梅兰芳的一套纯手工戏服需7万大洋,折合成人民币要350万。
以前没有机器时,做一件戏服平均需要两三个月,一件手工的龙袍制作则需要一年多。因为戏服上多有精美的刺绣图案,为了使服装挺括,还会在背面刮浆,所以戏服不能洗,一洗就废。每次演出结束后,都要用白酒兑10%左右的花露水在衣服的内里进行喷洒,不仅挥发快,而且还可除味消毒,待阴干后再叠起来。如果是浅色戏服,那么花露水的量更要少放点,以免花露水的颜色染在戏服上,白色的戏服存放时要用清洁白纸包好以免泛黄。戏服在保管时均需要反叠,将衣服内里朝外,叠成豆腐块状,保持面料干净,避免刺绣工艺受磨损。
戏靴是传统戏曲表演中人物穿着的各种靴鞋,是中国戏曲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戏靴中还保留了许多古代鞋履的款式。为了适合舞台表演,塑造人物形象,前辈艺术家们根据戏曲表演的需要,在戏曲衣箱中,戏靴放置的道具箱称为三衣箱,亦叫靴包箱。靴包箱里的戏靴有靴、履、鞋三大类,其中有男性生、净、丑行穿用的鞋履,也有女性旦行角色行步的鞋履,添加彩穗、彩绣等装饰来美化角色;有文武官员用的厚底靴,可使角色显得雄伟、魁梧,与夸张了的蟒、靠等戏曲服装相协调。也有平民百姓穿的便鞋,有翻打角色通用的打鞋,也有孙悟空专用的猴跳鞋。中国戏靴体系中有方头、短脸、逑鞋、罗汉鞋、僧鞋。鞋跟由高变低,并以浅薄为时尚,以致走路显得有点拖曳。鞋的颜色有红、紫、黄、绿,无所不备,款式丰富多彩。
戏剧鞋靴制作,这是一种民间手工技艺。听我母亲说过,在20世纪30年代,她的生父杜某在汉口民众乐园侧面的文书巷了开了一家戏靴店,除了一家老小做活,还聘请两名师傅。戏鞋戏靴种类繁多,有龙靴、战靴、文生靴、朝靴、京靴、打鞋、草鞋、花旦鞋、黑京靴、花京靴、清朝单子鞋、三寸金莲鞋等。
在以前,有时为了赶工,经常做到深夜一两点钟,手工制作戏鞋戏靴活累、技术要求高,一双戏靴的完成要经过出革、刺绣、裁剪、纳底、上面、缝纫、抹粉,上鞋、晒光等几十道工序,一对靴要3、4天才能完成,而且是纯手工完成。靴鞋和口面等项工具有锥子、劈皮刀、榔头、浆刷、楦头、夹板、锉刀等。
从武生靴到花脸靴,从判官靴到虎头靴,在众多种类的戏靴中,又以造型别致的厚底靴闻名。在外行人看来,京剧厚底靴仅是靴筒和靴底的简单构成,但在师傅的眼中,唯有这种用成百上千张纸制成的三四寸厚的纸靴底,才是制靴环节中最考验功底的一项。不同的角色穿不同的靴,有厚底靴、朝方靴、虎头靴、登云履、彩鞋、快靴、洒鞋等,戏靴制作的精良与否,直接影响到演员现场角色演绎。
戏靴中最难做的就是“武生厚底”。跑圆场、骑马跳跃、翻滚转身......这是武生戏曲中的常见动作。因此,武生的厚底靴子要求特别高,既要美观,还要瓷实、不变形。戏靴制作最重要的是靴底。一双高约2.5寸的千层厚底,沉甸甸的,足有2斤重,它是用1000多张毛头纸加压而成。靴底制作的奥秘不在于某种特殊的用料,而是考验制靴人的手艺,切底托、包边、切靴纸、压纸等工序复杂。仅切靴纸这一道工序就要求制靴人必须屏住气,手起刀落一气呵成,下刀稍有偏差,底子就切歪了,便不能再用。虽然工艺繁琐,但制靴手艺必须保持不变,唯有如此,戏靴才能帮助演员全情投入演出,令表演发挥到极致。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清末武昌东岳庙(今傅家坡附近)看戏
近期一些公众号转载、引用本公众号内容并注明出处,本号表示欢迎;但有公众号引用后未注明出处,请自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