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说话的人,都消失在朋友圈
朱自清说:
“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
世间会发出声音的动物很多,但懂得好好说话的,只有人类。
说话是门学问,说好了,增加好感;说错了,令人不喜。
每个人的圈子都不一样,聊得来、聊得好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而那些三五句话,就呛得你想要拉黑的人,往往最后都消失在了朋友圈。
懂得聆听,是说话的前提
卡耐基说:
“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致意倾听的人。”
说话的前提是理解,倾听对方说的话,才能理解对方的意思,从而更好地表达。
小孩常常做不到这点,他们只顾着表达,而不懂得聆听,等到长大了,才慢慢学会,倾听别人的话。
海明威说:
“大多数时候,我们说的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
一千句废话,不如倾听后的一句实在话。
倾听不会浪费你说话的机会,反而会让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充满分量,又恰到好处。
要想成为一个懂得说话的人,首先要学会认真倾听。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分寸
作家贾平凹曾写过一个故事:
朋友有口吃,说话慢。
有天路上遇到有人问路,偏偏这人竟也是口吃,朋友就一语不发。
过后我问他为什么不说,朋友答道:“人家也是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正如这个故事一样,当你哪个时候,担心自己某句话会带来误解,这时沉默是不错的做法。
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有的人喜欢揭人短来当谈资,有的人喜欢嘲笑别人以引发话题,有的人将脏话当做气势、将骂人以为实力。
这些人说出的是话,败坏的是自己的人品。
没有谁愿意与缺乏说话分寸的人聊天,正如“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明知对方出口成祸还与之交谈,才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
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不懂说话的分寸,也会失了为人的分寸。
你的音量,决定修养
有的人辩论时,喜欢用嗓门压倒一切,还得意的认为“只要你声音没我大,你就吵不过我。”
殊不知,如果吼叫能解决问题,那驴将统治整个世界。
大声说话,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小声说话才是人后天学到的文明。
胡适曾说过,“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他的母亲性子温和、宽宏大量,与人说话从来轻声细语,没有说过一句伤人心的话。
胡适每次犯了错,母亲都不会在外人面前骂他一句、打他一下,而是夜深人静时,关上房门心平气和地跟他摆事实、讲道理。
胡适说: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音量大,未必有理;音量小,反而更加有力。
控制音量,也就是控制自己的脾气,守住待人的和气。
最高的情商,是懂得“好好说话”
前几年看过一个新闻,一名男子到面馆吃面,发现涨了一块钱,于是跟老板发生争执。
老板冲这位男子吼道:“我说几块钱就几块钱,吃不起就不要吃,给老子滚。”
这句话激怒男子,他在店里拿起菜刀就砍向老板。
虽然最后这名男子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店铺老板也因为自己恶语相向的一句话,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祸从口出,大抵也就是这样的情况。
余光中先生说:
“好好说话,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修养。”
“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的心情跌入低谷,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谁都希望聊天过程是愉悦的,没有谁愿意跟那些“毒舌”的人聊天。
要想与人相处和睦,就得懂得好好说话。那些不懂好好说话的人,最后都消失在彼此的朋友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