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零)

伤寒论第69条辨: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原文解释:经用发汗,或泻下以后,病仍然未解除,出现烦躁不安、恶寒、肢冷、腹泻、脉沉微细等症的,用茯苓四逆汤主治。

伤寒,当病人用了汗法或者是下法,阴阳和的时候,就不管他,病人补充营养,会慢慢的好,如果用了汗法或者是下法,病还是没有解,当病人出现烦燥,四逆的时候,所谓四逆,我们前面讲过,就是手脚冰冷,而且手是从手指到手肘,脚是从脚指到膝关节,就可以开茯苓四逆汤。

如果病人没有陈述,我们可以问他,手脚冷到什么程度,只是在脚指和手指,这种不叫四逆,只有手脚冷到了手肘和膝盖这个地方,这才叫四逆。

我们在前面讲了四逆汤是回阳救逆的汤剂,主要辩证要点就是四肢厥逆,精神不好,想睡觉,或者是太阳病汗流不止造成了亡阳现象。茯苓四逆汤的辩证要点就是四肢厥逆,烦躁,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微欲绝。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治疗象休克,心力衰竭,心机梗死,一些急性的脑血管病。

茯苓四逆汤是由四逆汤加茯苓、人参这两味药变化而成,主要就是回阳救逆,温阳利水。主要是以四逆汤为主,回阳救逆,加人参而益气生津,扶正固本,使心、肾、脾这三阳救回来,阳复则阴生。加茯苓,而且还是重用,主要就是健脾渗湿。

当发汗或者是攻下,出现了烦躁,这种情况表示病人身体里津液一定不够了,要补津液,就要靠人参来补。除烦的时候,就要靠茯苓,现在很多人对茯苓的观念就是利水,其实,它除了利水还可以除烦,还可以健脾,有人会问,人参补津液,茯苓利水,那不是什么也没做吗?其实不是这样的,这就是经方的绝妙之处。

茯苓四逆汤是一个很有名的救逆方,一定是病人有四肢厥逆,有烦燥,如果没有烦躁,就不用开茯苓四逆汤,直接开四逆汤就可以了。如果是津液不够,在四逆汤中加入人参就可以了,我们在前面讲过,人参的价格比较贵一些,也可以换成党参,只是说在用党参的时候,剂量上要加大,做为一名中医生,一定要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虑,不要去学西医,一个脚扭伤了还要拍一大堆片子,什么都没做,单检察拍片子就上千元钱了。

在“本草”上写茯苓可以能够利水、除烦、健脾,常常吃茯苓的话,寿过百岁,用到茯苓四逆汤的时候,病人的手脚都是冰冷的,手冰冷的部位从手指到手肘,脚冰冷的部位从脚指到膝盖,这才叫“四逆”,如果只冷到手腕与脚踝,只能算是手足冷,还不算”四逆“。

脉都快要断掉了,吐出来的气都是冷的,就是标准的四逆汤证,看嘴巴,嘴巴津液还很足,四逆汤就好了,嘴巴干掉了,也是四逆汤,很烦躁才是茯苓四逆汤。

这个方剂,茯苓重用,甘淡健脾渗湿,使寒湿之邪得干姜和附子的温阳,最后从小便利掉;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生津,而且人参和茯苓相配,益气健脾,以土制水;茯苓还能安神,定魄,除烦宁心。甘草是和中的,当然还能解附子的毒。

(0)

相关推荐

  • 经方:橘皮竹茹汤(胃虚热打嗝,口渴)

    橘皮竹茹汤 [原文]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者]张仲景 [出自]<金匮> [经典回顾] 1.哕逆 ...

  • 经方:茯苓四逆汤(四肢寒凉,烦躁)

    茯苓四逆汤 [原文]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作者] 张仲景[出自]<伤寒>[伤寒 ...

  • 经方: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头上感觉带帽子)

    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 [原文]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又名]桂苓五味甘草汤 [作者]张仲景 [出自]<金匮> ...

  • 76-78(太阳篇中)

    76.茯苓四逆汤 大家看,七十四条,如果是发汗,发汗,若下,我们用正常的经方的处理这个病人,比如伤寒.中风,都没有关系,汗.下,病都没有解,病人出现烦躁的时候,四逆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要处方了.哈. ...

  • 《伤寒论》笔记81|阳明经热—白虎人参汤

    一八三."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汗,恶风,大渴而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阳明证分腑热和经热,腑热是 ...

  • 经方:甘草干姜汤(肺中虚寒)

    甘草干姜汤 [原文]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经典回顾]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 ...

  • 经方:通脉四逆汤(下痢,里寒)

    通脉四逆汤 [原文]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渐出者愈.非若暴出者之自无如灯火之回焰也. 面赤色 ...

  • 经方:四逆汤(回阳救逆)

    四逆汤 [原文]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又名]回阳汤[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 ...

  • 经方:干姜附子汤(白天烦躁、夜里安静)

    干姜附子汤[原文]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作者]张仲景[来源]<伤寒>[伤寒]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九)

    伤寒论第75条辨: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伤寒论第64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七八)

    伤寒论第68条辨: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原文解释:经过发汗治疗,病还没有解除,反而恶寒的,这是营卫虚弱的缘故,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 不管病人是伤寒还是中风,还是温病, ...